“三心二意”待人才--政經·國際--觀點--人民網

疫情情況下以及非疫情狀態下,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自然是意義重大,但科技不會獨立於人而存在,歸根結底還在在於人。在一切都高速發展的當下,掌握人才才是關鍵。

“不須要出我門下,實用人材即至公”,選才時要有“粗心”;古有“舜發於畎畝之中,傅悅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這些賢能之士都是以才能打動了任人者,選聘人才應注重真才實幹、道德品質,而非其身份、或是著眼於“某些高校、某些地區”;此外,選拔人才的方式也要能做到多樣化,並非侷限於單一的以考試來進行人才選拔的方式;引進人才時要注重拓寬渠道,線上、線下可互補,尤其在疫情當下,人才選拔不能“始終如一”,儘量以“粗渠道”以廣納人才。

“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用才要有“專攻”之心;俗話說“寸有所短,尺有所長”,“兩彈元勳”鄧稼先作為我國核武器的奠基者無疑是高精尖的人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讓十多億中國人吃飽飯,為世界糧食供給做出極大貢獻的他自然也算的上是人才中精英份子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都能最大化的開發他們的才能,為人民,為國家,為世界做貢獻。可是,如果讓鄧稼先去研究雜交水稻,讓袁隆平去研究原子彈,這並不能最大化的發揮他們的才能,反倒是“屈才”了。所謂“術業有專攻”定有其道理,用才需要把人才的“術業專攻”發揮到極致。少些牽絆、多些服務,讓“專攻”之人在自己的領域裡潛心工作,以期最有效地為人民服務。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待才要有“愛惜”之心;任何時代都是誰能夠匯聚更多的人才,上誰就能擁有更多的機會。自古就有“劉備三顧茅廬”、“文王訪賢為賢人拉車”、“曹操赤腳迎許攸之”等愛才、惜才之舉;當今,已有不少省份為了引進人才,不斷優化機制,力爭讓人才少跑腿,做到讓服務多跑腿;不斷完善制度,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創新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在人才對社會、對國家的發展引領和支撐作用日益增強的當下,懂得愛才、惜才的政府才能更得人才之心;將愛才、惜才之心落到實處比空喊“要大力培養引進人才”的口號要來的更為實際。

“誠之所感,觸處皆通”,求才須要有“誠意”;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之言,以一首短歌表達了一代梟雄對求得能人賢士的誠心;魯周公“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身體力行的表達了對覓得賢人的誠意;而今,引進人才須得有真情實行,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說說,黨組織和政府對待人才更要有實際的“惠賢”政策,讓有才之士見得到“求才”的誠意。讓人才有“尊嚴感”,有“幸福感”,有“成就感”,要留得住“才”,“才”才能生“財”,“才”能小康,“才”能復興。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理才”須要有“新意”;“體制機制順,則人才聚、事業興”。人才管理體制機制須隨社會發展以及不同地區、不同群體而變化,始終守舊的人才管理機制及不顧實際的人才管理體制,非但不能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反倒會傷了廣大人才的心。在“黨管一切”的當下,應以最大化的調動廣大賢能志士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出發點,立足於各地區、各階段黨和國家不同的人才需求,改革人才引進制度、人才評價制度、人才管理制度,構建現代化人才管理體系,讓廣大人才在自己的崗位上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使得人才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永遠存在於書本之上,也不能脫離“人”這個附著,孤立的存在著;這次的疫情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更清楚認識人才的意義。人才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國家發展的助力者,也是一個國家的關鍵競爭力之一;黨和政府在選才、用才時要“粗心”,“求才”有誠意,“理才”有新意,更要有敬才、愛才之心以“守才”。(作者:燻五空)(金羊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