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明清景德鎮御窯

明清兩代瓷器,大家通常說的“御窯”就是特指景德鎮御窯廠生產的瓷器。景德鎮御窯廠是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專門製造場所,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結束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歷經明清兩朝27位皇帝,為皇帝燒造御瓷長達542年,生產出無數精美的瓷器。鼎盛於明清兩朝的景德鎮御窯廠,六百多年來,由初設到興盛再發展到鼎盛時期,傾注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太監窯工等的心血,才成就了登峰造極的景德鎮御窯。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元代景德鎮窯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

元官窯:元帝始設浮樑磁局

公元1271年,元帝國建立。元代統治者崇尚白色,“國俗尚白,以白為吉”。其服飾、建築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樣成為元代帝王的珍愛。白瓷在元代的景德鎮有很大的發展,優質的白瓷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視。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鎮設立第一個官窯——浮粱磁局,專為元皇室燒造瓷器。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樞府瓷、青花和釉裡紅瓷,取得卓越成就,為明清兩代制瓷工藝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景德鎮並因此在日後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贏得了瓷都的桂冠。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明洪武 景德鎮窯釉裡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

洪武大帝建御窯

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國,建立了大明王朝,卻幾乎全盤承襲了元代“匠籍制度”,由於祭祀,賜賚,貿易所需,開國之初,就在原“浮樑磁局”的基礎上建立了御器廠,世稱洪武官窯。洪武帝需要以瓷器換馬用於戰爭,還要用瓷器擴大貿易和安撫鄰邦。御廠燒造出器型碩大的青花、釉裡紅大盤、大碗、大罐,素樸雄渾,粗豪而不失風韻,形成了洪武官窯瓷器的獨特風格。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明永樂 鮮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碗

戲說燕王紅戰袍

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一個嚴寒的冬天,朱棣身著鮮紅的戰袍指揮作戰,第二天清晨,士兵們發現朱棣的紅戰袍上霜花自然凝結成一條騰空飛舞的白龍,三軍以為瑞照,士氣大振,戰果輝煌。1402年,朱棣登基為永樂皇帝。御廠的技師們依據燕王戰袍的故事,設計燒造出鮮紅地白龍紋瓷器,以表對永樂皇帝的敬意。而這種集“鮮紅”與“甜白”於一身的瓷器,則成為永樂官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明宣德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蓮紋瓶

明皇怒斬督陶官

宣德官窯有極為嚴格的管理制度,朝廷派官員督陶,負責宮廷用瓷的生產,特別是對貢餘品、次品管理近乎苛刻。督陶官張善“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饋其同列”。宣德二年(1427年),為了整肅紀律,杜絕官窯貢餘品的外流,宣德帝將督陶官張善處以極刑,將所有貢餘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既維護了皇權的威嚴,也“打”出了官窯瓷器的至精至美。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明宣德 景德鎮窯仿汝釉蟋蟀罐

宣德皇帝蟋蟀罐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玩蟋蟀在文學名著--《聊齋志異》“促織”篇中有所描寫,而宮廷正史卻無記載。1993年的珠山宣德官窯遺址考古發現卻證實:御廠為朝廷燒造了數十種紋飾精美的蟋蟀罐,其中青花雙角五爪龍紋蟋蟀罐就是貢宣德皇帝觀賞鬥蟋蟀的“鬥盆”。這位“太平天子”不僅有玩蟋蟀之好,而且酷愛養鳥賞花,宣德御廠為朝廷燒造的花鳥蟲魚器皿就達幾十種。

太監督造青龍白瓷缸

明代永樂年間,北京謹身、華蓋、奉天三大殿被大火燒燬,正統六年(1441年)三大殿重建工程完成。太監王振命令景德鎮為大殿燒造青龍白瓷缸,因缸大而且壁厚,屢燒不成,三大殿前的陳設便以銅缸代替。而幾十口有裂痕的龍缸則被打碎掩埋在御廠西圍牆下,直到1988年被考古工作者發現,青龍白瓷缸才得以重見天日,現陳列在龍珠閣展廳。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明成化 景德鎮窯鬥彩團蓮紋高足杯

明憲宗創導鬥彩新風

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對景德鎮御廠的生產相當熱心和執著,這位具有深厚藝術修養,又善於繪畫的帝王,對小巧精緻的工藝品情有獨鍾。成化皇帝的審美情趣和個人喜好直接影響到御窯廠的生產,在他的創導下,成化官窯燒造出瓷質精美、彩飾優雅、小巧別緻的鬥彩瓷器,成為明代官窯之冠。成化鬥彩一直被人視為拱璧,古時就有“神宗(萬曆帝)御前尚食,有成杯一雙,價值十萬”的記載,而在成化朝之後的510年——公元1997年的香港索士比拍賣會上,一隻成化鬥彩雞缸杯竟拍出2917萬港幣的天價,這恐怕連成化皇帝自己也始料未及。2014年,又創造出一隻成化鬥彩雞缸杯竟拍出2.8億港幣的記錄。

“佑陶靈祠”祭祀窯工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監潘相督造青花大龍缸,久未燒成,潘相對窯工進行鞭笞甚至殺害。相傳窯工童賓(鎮上裡村人)氣憤之極,毅然縱身跳入窯火以示抗議。窯工們悲憤萬分,決心燒造好龍缸,表示對童賓的哀悼。童賓之死,激起窯工的義憤,為平息風波緩和人心,官府在御廠東側修建“佑陶靈祠”,為童賓立祠,並號之為“風火仙”。祠內供奉的童賓像即風火仙師像,兩邊是窯工的師祖,有把樁、託坯、架表、收兜腳、打雜、小扶手、三扶手、二扶手等各腳窯工形象。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清康熙 景德鎮窯墨彩竹節式臂擱

文房用瓷與康熙

康熙時期,御窯燒製了大量筆筒、水洗、臂擱、瓷硯等文房用瓷,這與康熙皇帝實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是分不開的。作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清楚地認識到,滿族的武力不足以統治中國。唯有遵孔崇儒,學習漢民族文化,才能鞏固滿清帝國統治。因此,即位伊始,康熙即把程朱理學確定為官方哲學,採取懷柔漢族知識分子政策。對文化的推崇自然促進了文房用瓷的燒製,康熙刻意求精地讓御窯廠的窯工們燒製各類文房用具,這其中以筆筒燒製地最為出色,在清代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清雍正景德鎮窯淡黃釉瓶

四爺最愛素雅器

雍正皇帝為康熙第四子,有“四爺”之稱。這位鐵面無私的帝王,在藝術鑑賞方面頗具文人氣息。他喜愛文雅素淨的瓷器,追求自然、含蓄之美。雍正皇帝對瓷器製造直接干預,從宮中造辦處檔案得知,御窯廠生產的瓷器的樣式,都要秉承雍正皇帝旨意,做出各等式樣之後由皇帝選擇。宋代瓷器以胎質細膩、色彩淡雅、大度秀美而聞名於世,深得雍正喜愛,因此雍正時期御窯廠生產了大量仿宋瓷作品。粉彩以玻璃粉打底,彩繪圖案具渲染效果,頗似中國水墨畫意境,雍正對此喜愛有加,故雍正年間粉彩盛燒一時。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清乾隆 唐英仿官水丞

唐英一心為督陶

瀋陽人唐英(1682~1756年)自雍正六年(1728年)以內務府元外郎身份到景德鎮駐廠署協理陶務,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一月結束窯務離鎮,先後在景德鎮整整26年,對景德鎮御廠生產管理、技術創新作出重要貢獻。唐英是雍正、乾隆兩朝的督陶官,是我國古代傑出的陶瓷藝術家。唐英隸屬漢軍正白旗。1728年,他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唐英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更是一個陶瓷製作工藝的實踐者,他獻身瓷藝,以此為樂,鍥而不捨。為潛心研究瓷器製作工藝,他“杜門謝交遊”,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息食者三年”,成為陶瓷藝術大師。唐英因為兼職太多分散精力,於是先後兩次向乾隆皇帝提出辭呈,要辭去關稅官吏這一讓人欣羨的官職,而專司窯務。雍正、乾隆兩朝御窯取得的輝煌成就,與唐英的個人奉獻是分不開的。乾隆時期的御窯又稱為“唐窯”,這就是對唐英的最大肯定。

唐英不僅躬身實踐,精於管理,而且將工作中的經驗加以總結,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制瓷工藝的重要史料。乾隆八年,唐英奉旨編撰《陶冶圖說》,製圖20幅,對景德鎮瓷業在採石、制泥、淘煉泥土、煉灰、配釉、制匣、製坯、煉取青料、彩繪、施釉、裝燒、洋彩、包裝等進行科學的總結和記載。

元明清帝王與景德鎮御窯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清乾隆 各種釉彩大瓶

乾隆窯冶古今中外於一爐

乾隆( 1736—1795 年)是清高宗弘曆的年號。乾隆窯產品,主要指唐英督理窯務時的製品。唐英原為內務府員外郎,早在 1728 年(雍正六年)即到景德鎮御窯廠“駐廠協理”窯務,擔任年希堯的副手。在 1736—1749 年(乾隆元年至十四年)、 1752—1756 年(乾隆十七至二十一年),唐英先後任淮安關、九江關監督,兼理景德鎮窯務。唐英不僅一般地管理廠務,完成朝廷交辦的大量瓷件,而且深入窯廠,研討工藝,在仿造和創新上成就顯著。每年貢獻給朝廷的大小盤、碗、鍾、碟、瓶、勰、尊、彝等,多達 57 種。《景德鎮陶錄》記述唐英的成就說:“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又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銀、彩水墨、洋烏金、琺琅畫法、洋彩烏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土則白壤,而埴體厚薄惟膩。廠窯至此,集大成矣。”乾隆窯繼承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精華,所仿歷代名瓷幾乎無所不有,同時吸收東、西方藝術,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制瓷工藝,力求新的創造,真可謂集各種技藝之大成,冶古今中外於一爐了。

李鴻章籌銀興復御窯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攻打到景德鎮,咸豐五年,太平軍燒燬御窯廠,御廠被迫停止燒造。時至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軍機大臣李鴻章籌銀十三萬兩,命九江關督蔡錦青在御窯廠舊址重建堂舍72間,興復御窯,所有督陶事務,由九江關監督遙領。同治七年(1868年)御窯廠為同治皇帝大婚燒造喜宴瓷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御廠制度終止,至此景德鎮珠山御窯廠經過了近六個世紀的漫長曆史。

短命的“洪憲窯”

1916年,還有所謂“洪憲”。袁世凱竊國稱帝,建號洪憲,仿效明、清兩代皇帝,派遣陶務監督到景德鎮督造御用瓷器。袁世凱是個短命的皇帝,洪憲窯也跟著短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