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三字經》有這樣兩句話:玉不琢,不成器。

君子不器《三字經》有這樣兩句話:玉不琢,不成器。

《三字經》有這樣兩句話:玉不琢,不成器。

大致意思就是,小孩子要好好的教育,方能成為有用之人。

但是,《論語》中說到:君子不器。

現在一般的解釋是這樣的:“君子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而應該多才多藝。”

難道,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按照我的感悟:其實,這兩個“器”含義不一樣,它們分別是事物的兩個階段。

比如,懵懂的少年,我們就是要教育他們知書達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讓他們瞭解這個社會還有適應這個社會的本領,但是也不能拔苗助長,很多家長給孩子報N個培訓班,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累的孩子失去了本該快樂的童年,過早的讓孩子成為了學習的機器,到頭來,啥也學不好。

當然對於成年人來說,也差不多。比如,我們進入工廠,如果你始終按照企業制定的培訓規程,你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合格的員工而已,你就是工廠生產線上的一個棋子,一個機器而已。果一個人一旦真的成為了一個機器,對於企業而言,或許短期是正確的,因為和企業當時的發展是相適應的。

但是,社會是變化的,誰知道企業能不能成為百年企業,真正的企業家和創業者絕對不會只做一個機器,他們肯定會需求更大的突破和機會,試想一下,世界知名企業那個是墨守成規的,都是不停發展變化的。

總結一下:

一個合格的員工,都是“成器”的人;

一個優秀的創客,都是“不器”的人。

君子不器《三字經》有這樣兩句話:玉不琢,不成器。

那麼,如何更深層次的瞭解“君子不器”的含義呢?

孔子在《易傳繫辭》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字面上意思,簡單點說就是:無形的是道,有形的是器。拓展開來說,器即實物,實有,表面,有形的物質,能夠看得見的現象等等,都是器,不是僅僅指今天我們說的器皿。所有“器”物存在的內在意義以及其運動變化、相互轉化的規律等等無形的更深層的道理,統稱為道。

器是有形的;

道是無形的。

“君子不器”的真正含義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事物的表象,要從紛亂的表面現象,去領悟其中深層的,更根本的道理。如果滿足於表面,不去追根求源,就會被假象所騙,所知自然是“下”;只有深挖求源,才能一以貫之,舉一反三,見一知十,直到最後“不佔而知”。

感悟:作為現代人,我們不僅要學習各種文化技能,比如該好好上大學的上大學,學好編程技術去搞互聯網+,學好生物技術去攻克癌症等疾病……,還要了解當前社會的大趨勢,大環境,就像當時的臥龍先生一樣,雖然身居一隅,也要心懷天下、不斷學習實踐,要心胸寬廣,眼光超前,找到規律性和趨勢性的東西,也就是“道”,方能成就大業,成己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