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靜中練 功在動中養

於靜中練 功在動中養

於靜中練 功在動中養

拳練拳這兩個字,我們常聽也常說。

拳術是一種運動。練拳自然也就應該是於運動中去練,怎麼能譁眾取寵的說“拳於靜中練”呢?

不然!

“十三勢行功歌”中說:“靜中觸動動猶靜。”一句話裡,“靜”字一首一尾。起由它,終也由它。這叫什麼?這叫根本。拳術如大樹——根本固,而後才能枝葉榮。不明內靜的動,非太極拳的真動。

從我們道家的宇宙觀來看,天地間沒有絕對不動者。那麼,拳術當中的靜豈不就是謬論?此亦不然!

天地間確實沒有絕對不動者。但是,卻有相對不動者。我所說的“靜”就是拳術當中,相對於外部的動而言的。譬如,外部無論怎麼變化,變動,但是內裡卻要相對保持一個鎮靜。而這不僅僅是指精神方面而言,還暗指中定的功夫。即所謂的:“磨轉心不轉”。

於靜中練 功在動中養


所以,拳譜中提綱擎領的說:“身雖動,心貴靜。”言簡而意賅。誠不欺我!可是,大家是否揣摩過身體的動來源於哪裡?可以肯定,身體不是自發的,也不是隨意的動吧?那麼,身動的源頭是什麼呢?是“意”啊!沒有意識的指令,身體肯定不會有相應的變動。尤其,太極拳的動有著非常嚴謹的規矩要領,自然就更加的需要意識的有序調動了。

所以,“用意不用力”說的也有這層的道理。不是不用力,而是不用拙力,不可過力。而且即使使用,錘鍊那個不大不小的正正好好的力也仍然是需要意的控制的。由此可知,“意”是因,勁是果。拳諺對此不是有所總結嘛:“意到——氣到——力到。”

由上可知,“意”是動的無可質疑。可它的來源又是什麼呢?來源於“神”。就是精神。說到精神,讓人感覺非常的形而上學——抽象,空洞。其實,拳術裡的精神指的就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沒必要把它弄的玄而又玄,神乎其神。拳譜裡說:“神為主帥。”這一句話就把精神的性質定義了。即,神是不動的。

於靜中練 功在動中養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可以隨便考證,兩軍交戰,主帥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坐鎮中軍(中樞神經系統)運籌帷幄的。所以,神是“靜而不動”的。但是指令都是從它這發出去和向它這彙集的。意就像一個傳令兵來來回回的跑動送信兒。就是這麼簡而又簡的練拳原理。所以,從這一點上再一次的印證了“拳於靜中練”的說法的成立。

而有關神、形、意、氣的內容在我之前於“悅太極”平臺上發的文章中有過交代,於此就不再贅述。

總的來說,練拳雖然是動的,但根本卻是來自於內部的“靜”。因此,太極拳術示之以人的是儒雅之風,文明之感。它充分的體現了中華民族與人為善的優良傳統,也極為符合文化,文明極被推崇的今天。

那麼,“功在動中養”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於靜中練 功在動中養

我們練太極的講究一個“度”字。“度”,在太極拳的術語當中也就是所謂的“無過不及”。這個“度”不僅僅是指拳術的本身在體和用當中的操持火候。還包括練習的時長。一年分四季,四季各不同。人體就是天地自然的縮影,當然也不可避免的有著極為明顯的規律,即生、長、收、藏。

那麼,如果類似很職業化的在一天當中佔用長時間的練拳,是肯定違揹人體生理週期規律的。而且,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生活,工作等等因素也決定了超過一個小時的練拳都是基本不現實的。那麼,我在這裡就簡單說一說大多數太極拳愛好者們應該怎麼辦。

或許有人會說,數量決定質量。但是,這個看似很賦有哲理,甚至科學道理的話卻值得商榷與推敲。畢竟,沒有質量的數量無非就是個數字。而在能夠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練太極拳也不必過於追求數量和時長。因為,過猶不及!所以,我們要明白度的重要性和掌握度的深邃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那麼,練拳的時間如果不是很長是否又是不及,從而影響我們每個人想要達到的不同效果呢?當然!那麼,怎麼能夠在過與不及的兩端之間尋找到一個最佳長功點呢?

於靜中練 功在動中養

無它!將之生活化,日常化。即,將拳理堅定的貫穿於平時的生活與工作當中。就可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還不耽誤我們平時做任何的事。這樣,我們就相當於把太極拳這種拳術運動逐漸演繹成了一個人的太極人生。

怎麼具體來做呢?我們道家講究“行立坐臥,處處是功夫”。

行立坐臥也叫四威儀。意謂人體四種狀態的重要性。“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這是大家耳聞能詳的武術諺語。但是,太極拳與之有所不同。

行。緩行最為倡導和適宜,因為有助於調氣和養氣。如果有急事而疾行,也要盡其可能的別提氣。這樣久了才會形成一種沉氣的身體記憶。才能於突發事件當中沉得住氣。能氣沉丹田,腰才能為主宰。《心會論》說的很是明白:“腰為第一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腰是太極拳應對外來之力時化發的關鍵。

立。早晨起來洗臉,要牢記松腰松膝。彎腰的時候,身體的重量要往兩個小腿到腳上放。這樣,重心隨之也會發生位移的變化,以此保證上下,前後,左右的安舒。這是變相的練根。拳譜裡說:“步以優為舒。”這樣久了才會形成落地生根的身體記憶。是生成中定勁的必備條件之一。中定勁的形成來自於身法的中正,中正後面還有一個標準與否的衡量詞:安舒。腳下不舒服,非真中正。

於靜中練 功在動中養

坐。坐著工作的時候,頭容自然正直,松肩含胸,松腰後靠,小腿儘量與地面垂直。這與正常工作並不矛盾。這些要領放到一起做有助於氣貼脊背,為形成背弓創造有利條件。拳譜對此說的很是明白:“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臥。躺下是解放身體四肢最好的方式。平臥的時候,兩腿自然伸展,兩手手心向下置於身體兩側。然後有意識的放長手指和腳趾向指(趾)尖方向的拔長伸展。這麼做有助於往梢節“貫氣”。通過“用意不用力”強化意識對身體內部氣血的調配能力。

以上這些日常裡的注意事項都是極為符合拳理的,練拳的時候也正是如此去做的!而這麼長久的堅持去做,看似沒有練拳,實際卻是練拳。但因為沒有刻意的去練招式,同時還可分心做其它的事情,不耽誤生活和工作等等。所以,我們管這種日常生活裡的“動”稱之為養。

拳於靜中練功在動中養。這是太極拳本身就有的特性。只是在於我們怎麼去理解和發現。並如何以更為廣闊的視野和胸懷去對待。太極是一種理,適用於世間的一切。只要不偏離這個理而形成的法就沒有一定的侷限。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量體裁衣。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前人說的好:“法無定法,理惟一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