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守護亳州市“小太陽”

  “金眼科、銀外科,千萬別做小兒科”,在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可見兒科醫生的不易。但亳州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魏廣友卻一干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過去,魏廣友的黑髮漸成銀絲;三十年過去,他從患兒“醫生叔叔”變成了“醫生爺爺”;一路走來,魏廣友對患兒的那份細心、耐心與愛心一直未變。

30年守護亳州市“小太陽”

魏廣友在為患兒診療

  對“啞科”有妙方

  1月16日上午,在市人民醫院兒科病房,魏廣友正在為病人檢查身體。與其他科室嚴肅安靜的看診氛圍不同的是,魏廣友與患兒之間的交流親切和藹,更像一種長輩對晚輩親切的關愛。

  患兒家長都說魏廣友看病準,為什麼?魏廣友說,這是“三次體檢法”在發揮作用。“三次體檢法”就是為了能更準確地確認患者的病症部位,避免診斷有誤,魏廣友初診時確定病人不舒服的部位,在B超或者其他相關檢查後,再次確認病症部位,開藥時,最後再詢問並檢查一次患者,這樣能有效避免診斷錯誤,確認檢查部位準確。

  “通過認真地檢查,瞭解了孩子的病史,再根據臨床診療經驗,才能得出合理的診斷。”魏廣友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細心、耐心和愛心,就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兒科醫生。

  其實,在魏廣友眼裡,兒科醫生,更像是一位“偵探”。問診,是醫生看病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兒科經常無用武之地——因為孩子不會說話、不肯說話或者不懂描述病情,兒科也被稱為“啞科”,醫生需要花更多的工夫去觀察並捕捉每一絲可能,以免誤診漏診。

  曾有個孩子測量體溫顯示高燒不退,但魏廣友摸著他體溫很正常,測量心跳也正常,覺得不對勁的魏廣友開展了“偵查”,“他每次量體溫都是自己到廁所量,我就偷偷跟著他,發現他把體溫計放在熱水袋上,為了不上學才故意這麼做的。”魏廣友說。

  自1989年從蚌埠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魏廣友已經做了30年的兒科醫生,多年的積累,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裡確定患兒的病情,從而拿出正確的診療方案,讓孩子儘快恢復健康。

  “能救命最要緊”

  2004年通過人才引進,魏廣友從蒙城二院來到亳州市人民醫院工作。在此之前,亳州市人民醫院兒科只有一個病區36張床位,只能診治普通常見病,病情稍重的患者就要轉至合肥、商丘、北京、上海等地。魏廣友來到市人民醫院後,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研究50餘項,填補院內空白40餘項,其中“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溶血性黃疸”“高PEEP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肺出血”等,不僅填補了亳州市空白,在全省也處於先進行列。目前,市人民醫院兒科已擁有新生兒重症病區、小兒消化病區、小兒呼吸心血管病區等6個病區300多張床位,兒科也由市人民醫院兒的短板變成了王牌科室。

  不僅苦練醫術,魏廣友還力主醫院引進了多臺先進設備,如兒童呼吸機、新生兒眼底成像系統、進口嬰兒培養箱、兒童纖維支氣管鏡等。這些設備操作難度大,價格昂貴,買回來可能就是虧本的買賣。“但它們可以救命,沒有什麼比救命更要緊。”魏廣友說。

  魏廣友很忙。但針對市區以外的患兒存在就診不易的實際困難,他還是通過個人微信,開展診後隨訪和網上諮詢服務,併成立了魏廣友網上醫生工作站、亳州市危重新生兒交流群、魏廣友兒科醫生交流群等,利用業餘時間為廣大患兒排憂解難,為基層醫生、年輕同道傳授診療經驗。“兒科醫生就是要更好地為患兒服務。”魏廣友說,“不管多忙。”

  “催熟”年輕醫生

  “金眼科、銀外科,千萬別做小兒科”,在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因工作強度大、承擔風險大,許多年輕醫生望兒科卻步。為留住年輕醫生,魏廣友非常注重對他們的培養。在培養新人方面魏廣友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稱之為“先診後審”,而大家則稱這一方法叫“催熟”。

  有些醫生帶新人會讓他們跟在自己身後觀看、記錄。而魏廣友則是讓他們獨立上陣,查房、坐門診,自己會在一旁監督,及時糾正,告訴他們錯在哪裡。對年輕醫生來說,罕見病往往只能在書本中看到。為了加深年輕醫生對罕見病的認識,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魏廣友只要遇到罕見病,都會召集科室所有年輕醫生跟著觀察、學習,並參與治療。

  魏廣友說,新人跟著自己比葫蘆畫瓢,沒有見解,成長得也很慢,而讓他們直接接觸患兒,會快速積累工作經驗。“一般新人要三至五年才能值班坐診,而我帶的新人基本上一年左右就可以值班了。”

  不僅著力提高年輕醫生的醫術,魏廣友還創造條件,早日讓他們獨當一面。根據科裡醫生的專長,魏廣友成立了七個治療小組。“誰出成績,那麼誰就是領導這個治療小組。”魏廣友說。有了紀律機制,年輕醫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大幅上升。

  三月不入家門

  日常工作中,魏廣友總是衝在前面。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他更是衝在最前線。

  2008年4月底,手足口病肆虐。當年4月26日,市人民醫院組建了手足口病病房,28日便住滿了病人。在上海進修時曾接觸過手足口病的魏廣友,作為我市手足口病救治首席專家,日夜守在醫院內,與患兒一起與病魔作殊死鬥爭。

  在自接診第一例疑似手足口病患兒,他就作出了正確的判斷,為治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這樣的病,其他醫生沒有遇到過,所以一遇到病重的,他們就喊我來處理。”魏廣友說,當時醫院患兒多、醫生少,魏廣友整整三個月沒有回過一次家,乃至錯過了兒子一生最重要的高考。

  市人民醫院兒科護士長魏敏回憶,因為要一一向護士叮囑治療方案,向焦灼的家長解釋病情,魏廣友嗓子都沙啞了,後來他只能用寫字代替說話。“有一次在查房時,魏主任暈倒在了病房內,即使這樣,他都沒回家。”魏敏說。

  “生命高於一切,看到一個個小生命被救過來,付出多少都值了。”魏廣友說。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魏廣友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為孩子的健康保駕護航。如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我們一直以他為榜樣,希望自己能成為像他一樣的醫生。”市人民醫院兒科醫生雲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