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共鑑:大清金幣俗稱“龍洋”

金,作為中國的貴重金屬,充當貨幣的職能由來已久。中國最早的金幣,要推戰國時期楚國的印子金,即是有銘文的扁平金版,印有數個至數十個方形陰文“郢爰”印記,含金在90%以上,甚至達99%;另外的“郢爰”肖仿前者,只不過鑄於陳地,也是楚國金幣。除版狀金幣外,歷代還有各式各樣的金錠、金鋌等金貨幣。由於金的物理屬性及社會價值衡定性,金成為貨幣的理想承擔者。

聯合共鑑:大清金幣俗稱“龍洋”

聯合共鑑:大清金幣俗稱“龍洋”

名稱: 大清金幣

製造年代: 清

材料: 金

金,作為中國的貴重金屬,充當貨幣的職能由來已久。中國最早的金幣,要推戰國時期楚國的印子金,即是有銘文的扁平金版,印有數個至數十個方形陰文“郢爰”印記,含金在90%以上,甚至達99%;另外的“郢爰”肖仿前者,只不過鑄於陳地,也是楚國金幣。除版狀金幣外,歷代還有各式各樣的金錠、金鋌等金貨幣。由於金的物理屬性及社會價值衡定性,金成為貨幣的理想承擔者。

聯合共鑑:大清金幣俗稱“龍洋”

聯合共鑑:大清金幣俗稱“龍洋”

在清末外國銀元大批湧入中國前,中國幣制仍未脫離“秤量貨幣”範疇,但在形式上已形成“元寶”制。基本形制為圓形錢,大概在清嘉慶年間銀幣才仿造出新式銀元,至此中國的貨幣脫離秤量貨幣體系,具有現代形式。

金幣為光緒丁未年金幣,正背兩面分別鑄銘文及圖案。正面鑄有雙線外郭,內圈有聯珠紋。大清金幣的造型已接近新式錢幣,但是幣面上的銘鑄仍說明沒有完全脫離“秤量貨幣”體系。大清金幣由於背面圖案為一蟠龍,故俗稱“龍洋”。因鑄行量較小,又屬貴金屬幣,愈顯珍罕,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並仍具升值潛力,是收藏者難覓佳品。

聯合共鑑:大清金幣俗稱“龍洋”

聯合共鑑:大清金幣俗稱“龍洋”

我國使用金幣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千二百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國就行使“郢爰”等金版貨幣,近年來,先後又出土多枚漢、唐時期的金質錢幣,如五銖、開元通寶等,上述金錢和後朝代中所鑄的一些金質錢,種類不多,它們大多不是流通貨幣,而是特意鑄之,以作饋贈之用的賞賜錢,所以鑄造數量均很有限。

我國近代機制金幣則始於清朝晚期,早在光緒中葉時,清廷中既有些官員倡議我國行使金幣,“大清金幣”字樣。背面鑄有正面五爪金蟠龍一條,祥瑞雲朵圍繞周圍,外部兩條,外側為細線條,內側有一聯珠紋圈。大清金幣的造型已經近接新式錢幣,但背面上的銘鑄仍說明沒有完全脫離“稱量貨幣”體系。大清金幣由於背面圖案為一條蟠龍,故俗稱“龍洋”。因鑄造發行量較小,又屬於貴金屬幣,愈加顯得珍惜罕見,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並仍具有升值潛力,是收藏者難以尋覓的佳品。

聯合共鑑:大清金幣俗稱“龍洋”

聯合共鑑:大清金幣俗稱“龍洋”

由於朝廷對近代貨幣學的認識非常有限,幣制爭議沒有結論,使得清廷在“圓兩之爭”與“金本位”、“銀本位”的各種主張間舉棋不定。隨著銀價逐漸回升,光緒三十一年時已等於庚子賠款的基準,隨後繼續攀升,中國在庚子賠款的賠付上還有所“鎊盈”。清廷改革動力大不如前,加之朝廷重臣張之洞等的反對,清廷自然就失去了推行金本位的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