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網絡安全護航中國抗“疫”平穩有序

李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2020年之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各國經濟和社會秩序帶來重大沖擊。為了阻止病毒的人際傳播,各國紛紛採取了“社交距離”“居家隔離”等措施,使得社會運行和商業交往更加依賴互聯網。在這種背景下,網絡安全的戰略重要性顯著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給各國帶來了一些全新的網絡安全風險,是各國網絡安全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

風險之一是用戶網絡使用時間明顯提升,遭遇網絡犯罪侵害的幾率顯著提高。疫情讓人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更加依賴互聯網,不僅成年人長期使用網絡辦公,未成年人也需要接受網絡教育。相比現實社會,用戶在計算機面前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性,長時間上網很容易在瀏覽過程中成為網絡釣魚、網絡詐騙、網絡勒索、網絡賭博等涉網犯罪行為的目標。一些計算機病毒和木馬程序也可能會潛伏多年,等到用戶不察覺的時候集中發作。

風險之二在於網絡運行荷載增加,出現網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顯著上升。網絡教育、視頻會議等高網絡流量服務的集中使用,加劇了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互聯網的擁堵情況,更容易讓一些網絡設計上的既有缺陷暴露。少數網絡發生故障也很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進而造成大範圍的網絡癱瘓。此類風險一旦發生,將對一國經濟社會運行帶來巨大沖擊。

風險之三是網絡信息被惡意採集和洩露的風險顯著升高,影響更為深遠。人們對於網絡辦公、網絡教育、網絡購物和網絡娛樂的高度依賴產生了大量個人隱私信息,展現出用戶更為全面的生活圖景。如果這些信息被惡意行為者收集,能夠被用來生成更加精確的數字畫像,從而通過信息投送來影響用戶的行為。由於個人隱私信息洩露所帶來的風險無法彌補,此類數據還可能經由網絡黑市不斷擴散,其潛在危害可能長期存在。

風險之四是網絡風險與信息安全風險交織,對社會帶來更大沖擊。疫情導致各類網絡謠言、陰謀論和假消息氾濫。在全新病毒所帶來的社會恐慌面前,人們更容易採信這些聳人聽聞的消息,甚至成為此類有害信息的主動轉發者。此類有害信息不僅帶來社會恐慌,也在影響一國民眾認知模式和社會心態,有可能在疫情結束後成為誘發社會動盪的導火索。英國甚至出現因“5G傳播病毒”陰謀論而導致焚燒通信基站的事件,可見此類有害信息的實際危害。

上述風險更加突出的顯示出網絡安全與國家其他各領域安全高度互聯、相互交織的局面。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網絡信息化建設的“4•19”講話中指出,網絡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在信息時代,網絡安全對國家安全牽一髮而動全身,同許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著密切關係。當今的網絡安全形勢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戰略判斷的前瞻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從2016年至今,我國網絡安全能力和制度建設有了顯著進展,在此次疫情期間維護我國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網絡安全制度更加堅實。2020年3月1日,我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正式實施。該文件是一項管長、管遠的戰略性文件,系統規劃了我國網絡信息生態的核心價值理念、治理重點,以及政府、企業、社會、公民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生態治理模式。該文件的推出標誌著我國網絡生態建設步入良性、健康軌道,成為了在疫情期間管控有害信息風險的有力制度。

二是網絡安全執法更加及時有效。針對疫情期間惡意傳播有害信息、個人信息洩露等風險,公安部、網信辦等政府相關機構第一時間展開行動。一批出現數據洩露問題、存在數據收集安全隱患的手機軟件被要求整改。據不完全統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嚴厲打擊網絡傳播涉疫情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共處罰網上傳播涉疫情公民個人信息違法人員1522名。

三是網絡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態勢更加良好。在國家的大力推動和全社會的積極參與下,我國互聯網核心技術近年來大踏步發展,正在逐步形成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技術群和產業生態。2019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際公司實現了14nm工藝量產,解決了全國90%芯片製造的技術瓶頸。2020年3月,中國電子旗下麒麟軟件完成整合,將投入百億打造國產操作系統。我國網絡安全企業的規模、技術能力、生態建設均比4年前有了明顯進步。一些企業已經有了較強的網絡攻擊溯源和態勢感知能力,成為我國維護網絡安全的重要社會力量。

上述成果表明,我國正在穩步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在網絡空間上正處於一個更加積極有利的地位。疫情期間,我國網絡領域整體安全穩定,網絡運行有序,在線教育和在線辦公正在形成積極趨勢,經受了一次壓力測試的考驗。在維護自身安全同時,我國也在積極推進網絡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此次疫情期間出現的網絡安全風險。(責任編輯:郭素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