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錢不發錢背後的民意波動

發錢不發錢背後的民意波動

最近,歐美國家乃至香港、澳門都在向受疫情影響的老百姓發錢。反倒是中國落了單。

發錢不發錢背後的民意波動

縱觀這些國家和地區發錢,有幾個特點:

1、金額很可觀:英國每人每月最高2500英鎊,約合人民幣21000元;德國則是每月9000歐元,摺合69680元人民幣。

2、發放方式簡單粗暴:澳大利亞是發現金,美國是直接開支票。

3、覆蓋範圍廣。比如加拿大補助的範圍包括失業人群、生病人群、自我隔離群體,甚至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等等。

4、延續時間長。英國至少執行3個月。美國是先發一輪,然後再發第二輪。

對於外國直接發錢,有輿論並不看好。認為這是因為外國人沒有存錢的習慣,政府不給錢,就活不下去。這樣大撒錢,會造成通貨膨脹。

發錢不發錢背後的民意波動

但不能否認,這事讓不少國內網民有點眼紅,尤其是一些華人、留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炫耀自己獲得的補貼,更是大受刺激。

於是不少人在問,咱麼啥時候能發錢啊?

其實,咱們走的不是撒錢的路子,而是發消費券。

發錢不發錢背後的民意波動

據不完全統計,南京、杭州、濟南、寧波、遼寧等省市,都出臺了和消費券有關的措施。

對於國內發消費券,有人認為這能在短期內迅速提升居民的消費熱情,放大乘數效應,帶動相關行業、企業增加收入。

但目前來看,消費券一是發放的範圍不大,只是一些地方行為。估計很多地區和居民並沒見過消費者長什麼樣。

二是有的消費券領取複雜。比如4月15日起,武漢市商務局聯合中國銀聯湖北分公司,首期發放2000萬元惠民消費券。但要求綁定相對陌生的“雲閃付”領取,讓有些人犯了難。

三是消費券使用出現問題。比如出現搶券時網頁打不開的情況,個別消費者在使用消費券過程中反映有的商戶消費券不能使用等等。

到底直接發錢好,還是發消費券好,從經濟角度考慮也許各有利弊。但從普通人的感受來說,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發錢不發錢背後的民意波動

最近,有專家建議國家直接給企業發錢,但不能發給個人,給了個人有人就不想工作了。

其實,讓每個人領到消費券也可以安撫大家。但自己不發錢,還認為別人發錢不好,這就有點刺激民意,故意找罵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