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才觀

最近在各地調研,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聽到這樣一種聲音,那就是各級都在抱怨人才缺乏、無人可用的問題,聽的過程中,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真的無人可用嗎,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衡量人才的標準是什麼,到底什麼是人才、人才從哪兒來、怎麼用好人才!

人才一詞,出自古老《易經》“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門弟子在“易傳”中所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所謂三才,就是天、地、人才。

所謂人才,是指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者本事的人。這是從概念上來解釋,而在實踐的層面上,所謂人才,就是那些善於學習、實踐和總結,具有一定的全局思維、戰略思維和長遠思維能力,敢於擔當、理論聯繫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的一類人。

如果要說一個領導人的第一素養是什麼,那麼,我可以明確的回答應當是政治素養,而識人用人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在部隊工作的時候,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個兵好不好,關鍵看你的怎麼帶。一群羊,在狼的帶領下,慢慢也會沾染上狼氣,甚至把羊變成了狼;而一群狼在羊的帶領下,時間長了,也難免失去狼性,甚至把狼變成了羊。也就是說,兵其實都是好兵,當他們剛進軍營的時候,其實就猶如一張白紙,怎麼在上面描畫,是帶兵來決定的,你帶的人是一名真正的戰士,你才能把新兵塑造成戰士,所以,好兵,永遠是帶出來的,你手下的兵好不好,關鍵看你帶的好不好。所以部隊才有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之說,將的重要性,也即在於此。我想,一個“帶”字,說出了識人用人的根本,道出了帶兵用兵的訣竅。

當然了,人與人之間,在基本素質上是有差異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但是,一個人的提升,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帶和練則是十分關鍵的。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領進門,是基礎、是前提。你不把它放在某個位置上,你不對他進行指點,你不給他一定的學習進步的時間與空間,你不給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平臺,你就去指責他這也不會、那也不行,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公正的。相應的,你不去發現你身邊的人,不去大膽的使用你身邊的人,你就說無人可用,這也是不公允的。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以人才也是體現在各個方面、各個專業的領域裡面。對於領導來說,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才。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的眼光才會更加的開闊,我們的胸懷才會更加的包容。

聽到有的人總是在抱怨,沒有人才可用,而我卻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人才,人才不是全才,我們不要希望哪一個人才都是高大上,有某一個方面專長的,即可以稱之為人才,而且有的人才還有一些毛病,所以說我們不能對人才求全責備,有一些毛病的人才,同樣是人才,我們要善於用其所長,而避其所短。我倒覺得,我們不要總是叫無才可用,而要看我們為人才做了一些什麼,我們的工作是否到位了,本人覺得人才一是靠發現,二是靠培養,第三才是引進,而發現與培養人才才是關鍵,是根本所在。其實我們身邊有的是人才,只是他們沒有展示的平臺,還無法把自己的才華及時展示出來,也可能,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們並沒有及時發現,善於發現和用好身邊的人才,人人都是人才,要把人才的發現與培養放在首位,引進人才當然是必要的,但必須要注意水土不服的問題,要善於築巢引鳳,先栽好梧桐樹,再引進鳳凰來,要有幹事創業的平臺,更要有幹事創業的氛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讓人才進得來幹得歡,留得住可持續,比方說你讓別人來搞研究,總要有必要的基礎設施、設備和條件吧,沒有了這些基本的支持,即使人才來了也留不住,也幹不下去。

又比方說,我們搞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建設這個事情是一個新事物,大家都沒有幹過,都在探索創新中總結或者提高能力水平,這樣的人才,你要去找現成的,尤其是在我們身邊,你要找到這樣現成的人才,應該說是不現實的,那麼國外有沒有,有,當然是有,那麼這些人來到中國以後,他能不能適應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個大背景之下的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建設呢,我們可以引進國外的人才,但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思考這個問題,是不是存在水土不服的這種情況。而且在我看來,引進國外的人才,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關鍵的還在於,我們要發現和培養我們自己身邊的這些具有探索精神,有一定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這樣的一些人才,讓他們在實踐中成為新領域的新型的人才。

過去我們搞革命,共和國的十大元帥十大將,成百上千的將軍們,有哪一個是引進來的。共和國成立後,從革命到建設,這些過去拿槍的手,又拿起了各種書本和工具,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引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改天換地,兩彈一星,完整的農業、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就是靠這些人,國民黨認為不懂建設的人建設起來的,他們,可曾抱怨過無人可用,他們堅定的認為,全中國人民都是人才。改革開放,深圳漁村開天闢地的一聲炮響,炸開的不僅是那塊擋路的頑石,同時也炸開了我們許多人凝固的思想,炸開了我們許多人封閉的雙眼,要說深圳精神,首要的一點,就在於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殺出一條血路的創造、創業、創新精神。他們,又何曾抱怨過無人可用。

還是那句話,只要你敢用善用,全中國人民無不是人才。我們睜開雙眼看一看,頒開雙手數一數,當今的中國又出現了多少的改革家、創新家,以及企業家、金融家,又有多少是引進的。當他們尚未成功的時候,又有幾人視他們為人才。

發現身邊的人才,用好身邊的人才,培養好身邊的人才,乃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注:此稿寫於去年十二月,近日翻出來,覺得還有點意思,略加修改發出,請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