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行軍一天能走多少裡?

用戶105662835124


長征是歷史上一次偉大軍事轉移,在這次偉大的行動的中,從各級指戰員到紅軍戰士都是依靠意念支撐前行。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中央紅軍撤離蘇區已經不可避免,但是對於紅軍應該走到那裡去,當時從中央到基層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支持部隊前行的動力,就是建設共產主義的信仰。

這種信仰創造了很多奇蹟,其中在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當時中央計劃在川西北創建蘇區,故於從四川省會理縣城附近繼續北進,紅軍北進就必須渡過大渡河。當年太平天國運動中翼王石達開率領接近20萬人馬企圖從強渡大渡河,但是最終卻被清軍消滅在大渡河畔。

蔣介石想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他命令薛嶽、劉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圖憑藉大渡河等自然障礙消滅紅軍。而中央紅軍通過劉帥的“結盟”,順利通過彝族區,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也攻佔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

佔領安順場之後只找到了一條船,紅1團第2連17名勇士依靠這條船在連長的帶領下,強渡大渡河成功,佔據了對岸的渡口,也只找到了三隻船,僅有4只小船難以在短時間內將中央紅軍全部渡過,並且大渡河水流湍急,無法架橋。

紅軍的命運再次到了緊要關頭,如何避免成為“石達開第二”成為擺在毛主席等領導人面前的難題。危機中自由轉機,絕境中自有生路,距離安順場120公里的瀘定縣有一座跨越大渡河的瀘定橋,這成為了紅軍的唯一希望。

當時中革軍委雖然知道瀘定橋的存在,但是卻並不能確認敵人是否已經將橋炸燬,所以毛主席還做個比較悲觀的設想,他對繼續留在安順場渡河的劉帥與聶帥說過“若大部隊不能渡過大渡河,請劉聶自行到川西發展”,可見當時有太多的未知。所幸由於當時國民黨守衛瀘定橋的長官一直將盧溝橋作為搖錢樹,故而並沒有炸燬鐵鏈。

瀘定橋成為了紅軍的唯一希望,但是一晝夜能否到達瀘定橋,這是對紅軍戰士的考驗。當時中革軍委的決定是紅軍主力沿大渡河右岸迅速前進;第1師及幹部團從安順場繼續渡河,爾後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左右兩路夾河而進,搶佔瀘定橋。沿右岸前進的先頭部隊為紅一軍團第2師第4團。

紅一軍團長林帥給紅四團命令寫到:“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在此戰鬥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

當思紅一軍團距離瀘定橋還有240華里,也就是說要一晝夜急行軍240華里,這是挑戰人類的極限,要知道解放戰爭期間一個國民黨一個機械化集團的正常行軍速度也沒有超過60公里。

奇蹟都是有信仰的人創造的,接令後紅四團晝夜兼行,於第二天拂曉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最後由第2連22名戰士組成的突擊隊,冒著守軍密集的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擊潰川軍1個團大部的防守。在右路軍攻打瀘定橋的過程中,左路軍也趕到並開始進攻瀘定縣城,最後左右兩軍配合打下瀘定縣城,劉帥還特意到瀘定橋上跺腳並發表感嘆“瀘定橋呀、瀘定橋,我們紅軍花費了多大的心學在將你攻下。”

中央紅軍渡過大渡河後,繼續北進,基本將國民黨追兵摔在身後,而能取得“飛奪瀘定橋”勝利的關鍵,在於我紅軍堅韌的意志力一晝夜急行軍240裡,最終出其不意的到達瀘定橋橋頭。


帝國烽火


1947年10月,為了攔截蔣軍羅歷戎第3軍主力於保定以南,並且在野戰中加以圍殲,我晉察冀野戰軍主力部隊必須在24小時之內,從正在作戰的保北徐水縣趕至清風店地區,路程全長125公里,這就是著名的“清風店戰役”之生死奔跑,很多軍迷會謂之這是部隊“急行軍”對吧?錯誤,這是強行軍!



因為人不同於機器 ,徒步行軍跟摩托化、機械化開進截然兩樣, 指戰員們的體能是有極限的,在這24小時當中,他們需要吃飯、喝水、休息,儘管睡覺已無可能,也必須保證必要的歇腳時間。不能簡單地以125公里除上24就萬事大吉,那是不科學的,對比一下,羅歷戎第3軍從定縣走到清風店共25公里,他們卻耗時整整一晝夜。

在部隊行軍的軍事術語中,分為“常行軍”、“急行軍”和“強行軍”三類,常行軍的時速一般不超過每小時5公里,並且要按正常的時間吃飯、休息和睡覺,總行程30到40公里左右。而急行軍一般要求時速在10公里左右,這是必須跑步前進的,通常用於短途機動和中距離“奔襲”,因為這樣的行軍方式不可能維持太久,否則就超越了人類體能極限。



比如馬拉松的全程是42.195公里,這都是經過科學論證的,因為人類的正常行走平均速度為5公里/每小時(也就是常行軍速度),這個速度下一般成年人都可以堅持7到8小時,也就是說極限距離是35公里,經過專門訓練的士兵再多一些也就40公里。馬拉松目前最好成績是兩小時多一點,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運動員也是跑不下來的,比賽中猝死的事件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如果換成急行軍速度,執行每小時10公里的跑步前進,普通的士兵能堅持兩到三個小時都算非常優秀的了,體能也必然完全耗盡,再經過必要的吃飯和休息時間,每天最多完成兩次這樣的急行軍,所以50公里已經是上限。因此注意:急行軍是指速度,而強行軍才是指耐力和距離,通常部隊如果日行軍達到50公里以上,就屬於“強行軍”範疇了。



所以本題的提問是有些不準確的,混淆了行軍速度和最大行程的概念,因為沒有人可以在一天的24小時當中,每小時都能以急行軍速度前進,那累也累死了。正確的問法應該是:“急行軍”的速度是多少、或者“強行軍”一天可以跑完多少距離?清風店戰役,楊得志揮兵125公里已經是非常罕見的強行軍距離,其中許多部隊之前還經歷過六晝夜的戰場機動,極度疲勞。

政委楊成武特別起草了戰鬥動員令,幾十年後楊得志上將對此仍然記憶猶新,認為動員令寫的“氣勢磅礴,火藥味濃,鼓動性強,似乎前軍萬馬就在眼前”,其中關於行軍速度的要求,楊成武寫道:不顧任何疲勞,堅決執行命令,不顧夜行軍、急行軍,不管沒吃飯、沒喝水,走不動也要走,爬著滾著也要追,堅決不放跑敵人!



老電影《解放石家莊》對此是有過描繪的,最先趕到清風店的一個連坐在地上都起不來了,然而仍然掙扎著投入戰鬥。至1948年10月20日,晉察冀野戰軍全殲羅歷戎所部,斃傷敵人6155人,生俘11098人,取得了了晉察冀軍區和野戰軍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為解放石家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聶帥高興的說:“這次殲滅戰打得很乾脆,從軍長到伙伕一個沒有一個逃跑掉”。

清風店戰役的勝利,完全是依靠我軍指戰員的鐵腳板取得的,行軍速度遠超敵人,成為戰役成敗的關鍵因素。這也就引出另外一個問題,戰爭期間部隊急行軍跟跑馬拉松更不一樣,到達指定位置還要迅速投入戰鬥,如果在行軍中耗盡全部體能,那還怎麼衝鋒打仗?



所以簡單的換算路程和時速,顯然是不合理的,比如晉察冀野戰軍這次機動的平均時速只有5.2公里,但是從行程看仍然是高強度“強行軍”,並且速度在絕大多數時間也是“急行軍”。

另外一個光輝戰例當然就是紅軍長征時期的“飛奪瀘定橋”,1935年5月28日天亮時分,紅一軍團第二師紅4團接到命令,務於29日凌晨奔襲佔領瀘定橋,而此時部隊距離瀘定橋還有120公里!紅4團指戰員們在團長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看來是傳統啊)的率領下,於是開始了爭分奪秒的強行軍,大渡河對岸也有敵人的援兵同向前行,可謂是生死時速的對決。



客觀來說,飛奪瀘定橋的強行軍比13年後的清風店戰役要困難的多,那是初秋的華北平原,氣候和道路都比較適宜,然而1935年的大渡河兩岸,不僅是崎嶇難行的山路,紅軍戰士們還要克服大雨和黑夜的困擾,其艱難程度是無與倫比的。行至深夜,對岸的敵人都撐不住了紮營休息,而紅4團依然寅夜冒雨開進,期間還打垮了多次小股敵人的阻擊,終於在29日趕到瀘定橋頭,用“飛奪”兩字毫不誇張。

楊成武上將曾經回憶到:“我和總支書記羅華生同志,飛跑到行軍隊伍的最前頭,站在一個小土墩上,向急行軍的隊伍進行政治動員”!同樣是差不多120公里240華里,紅4團的急行軍速度和強行軍距離,才是戰爭時期的歷史記錄,某種意義上,這已經是戰爭史上的奇蹟!


度度狼gg


在朝鮮戰爭中,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113師創造了一個世界步兵戰爭史上空前的急行軍記錄。這項記錄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國家的軍隊能夠打破,被永遠載入了史冊。

38軍113師的官兵們,用14小時在夜間僅憑雙腳,邊打仗邊行軍72.5公里,這場驚心動魄的奇蹟在朝鮮戰爭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搶佔三所裡,這是命令

在朝鮮戰爭清長大捷的一系列戰役中,有一個叫三所裡的地方,開始是由南朝鮮治安軍佔領,由於位置極為關鍵,志願軍志在必得。

韓先楚將軍給38軍113師下了命令:必須向三所裡穿插迂迴,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和傷亡,你們都只能無所畏懼的向前,哪怕只剩一個人,也要插入到三所裡。

韓將軍之所以下這樣的命令,是因為三所裡這個地方是個交通要塞。南面有大同江,相當於一道天塹,可阻斷敵軍北援;北面有兄弟山可卡住公路,阻止敵軍南逃。如果佔領三所裡,可以拖住美軍三個師的兵力,但佔領的過程中也會四面受敵,將會是一場惡戰。

113師師長江潮和副師長劉海清帶領一群老兵,發出了堅決完成任務的誓言。領取任務之後,113師像離弦的箭一樣向三所裡飛奔。

行軍過程中,異常的艱難

113師在往三所裡極速行軍的路上,遭遇了多股南朝散軍的伏擊,113師的官兵們只能邊打邊跑,一刻不停的向前狂奔。

在惡劣的條件下,有些戰士跑著跑著,就因為體力不支永遠的倒地不起。一些戰士疲倦到了極限,索性躺在路中央,讓戰友將自己踩醒後接著前進。最苦的莫過於炮兵,肩上背的沉重的炮彈和軍械把他們的腰壓彎了,但他們一步也沒有脫離步兵。

長安山海拔1250米,戰士們翻越這座高山時,全體軍官在前面衝鋒開路,其他戰士結成一長串人鏈,人拉著人,人拖著人前進。

113師全體上下,不管是師長或是炊事員,儘管他們的大腦已經疲倦,他們的思維已經凝固,他們也從來沒有放棄前進,也從來沒有想過停下來休息,支撐他們前進的就是“三所裡”這三個字。

在這樣高難度的行軍中,他們走了幾步又開始和敵人打,打完之後又開始前進,走一會又遇到一股敵人又接著投入戰鬥。這樣不知循環了多少次,他們走了一個晚上,終於在天亮時分,距離三所裡只剩15公里了。

丟棄所有偽裝,迷惑敵人,光明正大的讓對手開門迎接

戰士們靠著頑強的意志力,行軍一個晚上後,113師翻山越嶺來到了公路,前面15公里就是三所裡。可這個時候由於白天降臨,天空中全部是盤旋著的美國飛機。

目標就在不遠處,如何突破這層障礙呢?

頗有智謀的113師師長江潮向戰士們下達一個命令:扔掉所有偽裝,不能採取任何防控措施,不能躲進山林,所有人員沿著公路正大光明的前進!

盤旋在上空的美國空軍上了一個大當。他們認為只有中國軍隊才偽裝防控,如此正大光明行軍的一定是南朝鮮部隊,也就是自己的盟友。

美國空軍認為113師是撤退下來的國軍。

美軍飛行員向113師投去無比深情的戰友眼光,之後又向駐紮在三所裡的南朝鮮治安軍發出了無線電要求。

他們要求南朝治安軍給正在路上的國軍多準備米飯、開水以及鹹魚。美國飛行員認為,這些快速撤退下來的國軍,身體一定缺乏鹽分,需要補充鹹魚。

美軍飛行員這份周到和細緻如同家庭主婦一般,他們哪裡會知道,南朝軍精心準備的米飯和鹹魚,再過一會兒將落入有勇有謀的中國志願軍飢餓的肚子裡去了。

後來113師輕鬆的擊敗了駐守在三所裡的南朝軍,佔領這個咽喉之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創造奇蹟靠的是堅韌不拔的意志

113師全體官兵們靠著頑強意志,在14小時內邊打邊行軍72.5公里。而這在72.5公里,僅僅是地圖上直線距離測算出來的,還不包括官兵們翻山越嶺走過的曲折路線。

以後的軍事歷史家們一致認為:志願軍38軍113師的此次穿插迂迴行動,創造了世界步兵戰爭史上空前的紀錄。而且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能夠打破這項記錄。

而在震驚世界的1990年海灣戰爭中,擁有現代化重型裝甲部隊的英美聯軍,在浩蕩平坦的伊拉克沙漠上,即便對手是一群潰不成軍的伊拉克軍隊,英美聯軍每晝夜的進攻速度也只有五六十公里,落後於113師的行軍速度。

113師在向三所裡行軍的路上,他們依靠著純粹的精神力量和非凡的意志力完成了一項“前無古人、後啟來者”的英雄壯舉。

總結

何為急行軍?

一般指部隊快速前進,每小時約7.5公里。

而志願軍113師在向三所裡的衝刺中,面對著惡劣的環境和路上不斷出現的敵人,在邊戰邊向前走的過程中,113師創造了14小時行軍72.5公里的傲人成績,平均每小時5.2公里。

這足可稱之為無以倫比的行軍速度。

朝鮮戰爭中,面對擁有現代化先進裝備的美軍,志願軍表現出神勇無比的王者風範。致使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官四星上將沃克在逃跑時說:聞到中國飯菜的味道就撤退,中國軍隊肯定在一個什麼地方等著我們。

美軍之所以對志願軍畏懼到這種程度,就是因為志願軍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

抗美援朝一戰,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底氣,打出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

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英勇表現,就像一曲英雄之歌,即便穿越了60年的時間隧道,到現在依然令所有國人熱血沸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