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火車站點

消失的火車站點


消失的火車站點


現如今,再也找不到以鄉鎮為單位的火車站點了。

我也記不得它是什麼時候漸漸離我們遠去的,畢竟時代在進步,這個社會已經沒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它早晚都會被社會的洪流淹沒也是合情合理。但是我卻依舊懷念它,你說我抱殘守缺也好,說我矯揉造作也罷。我始終懷念它。

我依稀記得它的樣貌(在這裡我定要把它描述得跟普通房屋不一樣,因為他畢竟是要成為“引人矚目”的標誌性建築,即便是一個外地人,一瞅見它便知道附近一定有火車,在節假日碰到一個挑著扁擔的行人便知道他們一定是要趕火車去外地探親的):它的主色是綠色,與綠皮火車遙相呼應;它的門口和窗戶向外敞開,出行者可以很方便的探知即將到達的火車去向;它的屋簷下掛著用油漆噴寫的大字,寫著“火車售票點”五個大字。它的高度並不高,而且周圍還有樹木遮擋,那為何它這麼“顯眼”呢? 這就說明一個建築物存在的意義以及它的受歡迎程度,不僅僅取決於設計者的巧思和施工團隊的匠心,還與它所承載的千千萬萬人的精神寄託密不可分。就如一個遠嫁他鄉的婦女的思歸之心,它不僅體現在回鄉後與親人之間的共敘家常,還體現在扁擔兩頭那沉甸甸的糧食,更體現在她們守在站點從窗戶望向遠處的神情。

那時的我們,總是在等待那很久才有一趟的火車。我和母親總是那樣心急,一買完票就從鐵軌這邊穿過鐵軌那邊,望眼欲穿。而這個過程我是永遠都忘不掉的。每每讀到朱自清的《背影》時,我的腦海裡總會回憶起當時穿過鐵軌的畫面,只不過不同的是,前者是在追念父親,後者是在追念那個時代:鐵軌是低於水平地面的,從這一邊跳下去還算輕鬆,但是從那頭爬上地面就有點困難了。我那時個頭很小,總是會藉助母親的扁擔往上爬,有時候覺得好玩,就會故意跳下去,嚷嚷著要上來。母親不愛把扁擔帶上回車,索性就把它藏在站點附近,而且神奇的是,回來以後它依舊在那。我猜母親是為了減輕負擔。但是後來我發現,這背後其實藏著溫潤含蓄的教養,它在無形中還影響著我未來待人處事的方式。

“諾,把這些粽子帶回去吧,可好吃了。”離別時外婆熱情地喊道。母親則是力矩,說道:“我沒帶扁擔來,拿不了這麼多呀。”外婆只好處於體諒她的路途辛苦,不強求母親。如今扁擔這個東西很少出現在出行人的肩上,而我們又是怎樣婉拒這樣的熱情款待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熱愛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火車外的風景永遠都看不膩,無論在什麼時候看它,都會泛起心底的漣漪。

車上的人還在熟睡著。母親高興地對我說:“你看,你看!你看那座大橋,我們快到了!”。我苦笑道:“還有很久才到呢”。路途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對人的考驗,如果不是熱愛生活,怎會一次又一次的選擇踏上這漫長又艱辛的旅途。在到站那一刻,所有的舟車勞頓都消逝了。

若干年後,我獨自踏上了回外婆家的路。那座火車站早已不復存在。 出行的負載也減輕了許多,但總覺得還少了些什麼。

思忖一番後,猛然發現,是少了那顆熱愛生活的心啊。我不再貪戀窗外的風景,而是低頭“欣賞”著那些只停留在表面的圖片消失的那座火車站點留給我的只是回憶嗎?不,還有對生活方式的思考。

年輕人,請珍惜每一次旅途,放下手機,抬起頭,看看那窗外的風景;或許你還會遇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雖然只有一面之緣,但是那份交流過後帶來的快樂會永遠駐足心底。

前行不忘來時路,初心不改夢歸處。我們不論走得再遠,都不要忘了為什麼出發。當我們歷經艱辛到達每一個人生站點,都不要忘了,我們心懷夢想。

#頭條之星校園計劃# #今日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