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緬甸,地處我國西南,其地理環境雖優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卻為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緬甸國家雖弱小,但卻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古代時,中華和印度兩大文明交相輝映,而緬甸地處兩大文明之間,為兩大文明交流的橋樑。隨著海洋時代的到來,緬甸毗鄰世界的交通大動脈印度洋,背後為廣袤的中華大陸,緬甸的地位更加的重要,為我國的後門。自元代雲南併入我國版圖後,我國元明清王朝,都無不積極經略緬甸,即使在我國國勢虛弱之時,我國都不能對緬甸放鬆警惕。剖析地理,梳理歷史,我們會發現,緬甸之所以重要,其實和一條交通大動脈息息相關。

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中印緬

這條大動脈,便是貫徹緬甸南北的伊洛瓦底江。伊江主要有兩條支流,東支為獨龍江,也叫恩梅開江,西支為邁立開江。兩江在密支那(Myitykina)合流後,往南經八莫(Bhamo),曼德勒(Mandalay),馬圭(Magway),興實達(Hinthada)等地而入印度洋。

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邁立開江和恩梅開江(獨龍江)

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在我國古代記載中,伊洛瓦底江叫“大金沙江”、“麗水”等,沿岸為緬甸歷史、文化與經濟的中心地帶,緬甸的大城市幾乎都在該江沿岸。由印度洋沿伊江而上,可以直抵密支那,緬甸北部各地出產的各種珍貴的玉石、琥珀、寶石以及緬甸中部的農產品大都是通過伊江輸送到仰光出海。故伊江為滇緬貿易,緬甸交通運輸的大動脈。該江在緬甸國內的地位,可以和我國的長江相媲美。

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伊洛瓦底江沿線重鎮

伊洛瓦底江除了是商貿大道,更是用兵的主要通道。尤其在海洋時代到來後,由伊洛瓦底江北上緬甸腹心,已成海上勢力入侵緬甸的傳統通道。在19世紀時期,英殖民者入侵緬甸,即由伊洛瓦底江北上。第一次英緬戰爭時期,英軍先是由印度阿薩姆、緬甸-孟加拉交界處的阿拉乾地區進攻緬甸,吸引緬軍主力,然後以萬餘人在緬甸南部的仰光登陸,沿伊洛瓦底江北上,攻陷沿江重鎮卑謬(Pyay)。由於時值雨季,英軍不敢北上,便試圖和緬軍談和,但在英方提出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下,緬方難以接受,於是緬方又組織兵力向英軍發動進攻,但緬軍又遭慘敗,英軍遂順勢沿江北上,攻陷蒲甘城(Pagan),逼近緬甸首都阿瓦(今曼德勒)。此後的第二次、第三次英緬戰爭中,由伊洛瓦底江北上都是英軍入侵的重要路線,直到攻破緬甸都城阿瓦(今曼德勒),徹底滅亡了緬甸的封建王朝。

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日軍入侵緬甸的東西兩路

英殖民者在吞併緬甸後,又修通有由仰光往北經勃固(Bago)、東籲(同古,Toungoo)、曼德勒等地至密支那的鐵路,曼德勒的形勢更加重要。此後,由仰光北上,即可由水路溯伊洛瓦底江北上,又可由鐵路北上至曼德勒。在二戰時期,日軍侵入緬甸,即由東西兩路,其中東路由勃固沿仰光-密支那鐵路北上,西路則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二路直指曼德勒。在東路的同古戰役中,我軍失利,而在西路中仁安羌(Yenangyaung)戰役中,我軍則大勝,被稱為“仁安羌大捷”。

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曼德勒到雲南的路線

在伊洛瓦底江中游,有一條重要的路線通往我國保山、大理地區。其路線為由曼德勒往東北經瑙丘(Nawnghkio),臘戍(Lashio),興威(Hsenwi)而到木姐(Muse),然後由瑞麗入我國境內,又由瑞麗溯瑞麗江及其支流芒市河谷而上,經畹町、遮放、芒市等地而到龍陵,然後越高黎貢山至潞江鎮,渡怒江而到保山,從而抵達大理、昆明。這條路線以橫穿撣邦高原而聞名。在明代時,撣邦北部興威、臘戍一帶本為明帝國疆域,明帝國在此設木邦宣慰司,制所在今興威,但由於明帝國政治腐敗,地方官員貪婪,向木邦土官勒索財物,導致其投向緬甸東籲政權,致使瑞麗以南的大片土地非我所有,至今已成緬甸疆域。

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緬甸撣邦

這條路線不但是滇緬貿易的重要路線,還是重要的用兵路線。在明末時,明永曆帝由雲南逃亡至瓦城(今曼德勒),緬甸王莽達將其收留。隨後,清軍為剿滅南明殘餘力量,便命吳三桂率大軍征討。吳三桂由昆明經大理至保山,又渡過怒江,南下畹町,攻陷木邦(今緬甸興威),兵鋒指指緬都瓦城(曼德勒)。此時,緬王莽達病死,其子莽白即位,新王莽白攝於清軍兵威,於是夜襲永曆帝駐地,將永曆帝隨從的遺臣武將殺死,而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本來吳三桂可以收復臘戍、興威等明初木邦宣慰司領地,但吳三桂邀功心切,在俘獲永曆帝后即立即撤軍,導致佔領的土地又失去。

到了乾隆時期,清帝國征討緬甸,此道為重要的用兵路線。清帝國對緬甸共發動四次戰爭,由於緬甸都城為曼德勒,此路有兩次為清軍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第三次為甚,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命雲貴總督明瑞為將軍,率精兵3萬,兵分兩路入緬。其中一路為由明瑞統兵萬餘人出今畹町、瑞麗,由今興威、臘戍一路直取阿瓦城(今曼德勒),為清軍主力。另外一路,為爾景額率八千兵為北路兵,由騰衝、盈江出鐵壁關經新街(八莫)進取猛密,再南下與明瑞在阿瓦(曼德勒)匯合。明瑞抵達木邦後,便留兵五千留守木邦城,自率一萬二千精兵繼續前進。當前行到新古一帶時,清兵糧盡、兵馬疲憊不堪,遂退軍。緬軍大舉反擊,包圍木邦城,將軍明瑞在掩護撤退時亦戰死。

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清軍第二次征討緬甸的兩路大軍

在抗日戰爭時期,隨著我國沿海地區的淪陷,這條路線為我國接受國際援助的抗戰的生命線。我國修有從昆明經大理、保山、龍陵、畹町到瑞麗的公路,即著名的滇緬抗戰公路。通過這條公路,我國就可以經興威、臘戍通往曼德勒,然後再沿伊洛瓦底江南下或者沿仰光-密支那鐵路南下仰光進入印度洋,獲取國際支援物資。日軍為掐斷這條生命線,又發動了緬甸戰爭。而日軍侵入緬甸,在攻陷曼德勒後,日軍一路便由臘戍、瑞麗、畹町等攻入龍陵,直抵怒江邊,我國整個大後方都震動。

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中緬國際鐵路項目

直到現代,此路為我同緬甸貿易的重要通道,木姐口岸為緬甸對接我國的國家級口岸。為促進緬甸經濟發展,同時打通我國雲南通往印度洋的戰略通道,中緬兩國簽訂有中緬國際鐵路項目。該鐵路路線在中國境內基本和抗戰公路一致,即由昆明經大理、保山、龍陵、畹町等地到瑞麗。而在緬甸境內,則為由木姐入緬甸境內,經興威、臘戍等地橫穿緬甸撣邦至曼德勒,再大致沿伊洛瓦底江西南行至馬圭(Magway),又橫穿若開山脈至皎漂港。此鐵路線之所以選擇皎漂港而不是仰光作為其始點站,蓋因仰光港地處河口,易於淤塞,水道很淺,其雖有巨大的經濟腹地,為緬甸最發達的城市,但不能通行大船,只能通行停泊萬噸級的船舶。而皎漂港卻為深水港,港外航道很深,港內風浪小,是天然良港。若此鐵路建成,對於深入推動中緬經濟交流、加快緬甸國民經濟發展、減少緬甸的貧困,助推緬甸國內和解與和平進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我國開闢一條新的戰略通道。但緬甸一些公民組織反對聲音較大,緬甸公民組織和鐵路途經地區居民多次向緬甸政府抗議,稱工程將給地方造成負面影響,並會威脅緬甸國家安全,於是中緬雙方不得不停止此項目。

緬甸,實際上為我國大西南的後門

由緬甸入侵雲南的傳統路線

總而言之,緬甸毗鄰印度、印度洋,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南地區通往印度及印度洋的重要通道。由於大理、保山一帶處於橫斷山脈的尾端,山勢已趨平緩,故此區域向來為由雲南通往緬甸的出口。滇緬通道很早就形成了,但由於中原勢力直到漢代時才進入雲貴高原,故很晚才開通。在此之前,漢武帝曾派出多批使者去探索此道,但云貴高原的土著為壟斷絲綢貿易之利,極力阻止漢使深入,而將這些使者殺死。直到東漢時期,漢帝國在今保山設立永昌郡,標誌著此道已經非常成熟。在此後的歷史裡,每當雲貴高原發生變亂,人們躲避戰亂,往往逃亡兩個方向,其一為越南的紅河三角洲,另外一個則是保山、緬甸。正因如此,地當入緬之道的撣邦高原為華人後裔聚集地。隨著海洋時代的到來,緬甸對我國大西南的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殖民者在吞併緬甸後,為更好的殖民緬甸,便修有仰光通往密支那的鐵路。同時,又積極的往我國雲南地區滲透,滇緬之間,常有以科學考察為幌子的英國間諜活動,於是我國整個西南地區都不得安寧。在二戰時期,我國沿海地區俱陷落,而由仰光北上曼德勒,然後經臘戍、畹町、龍陵等地到大理、昆明的路線,為我抗戰生命線,日軍攻佔緬甸,我抗戰生命線遂斷,飲馬怒江邊,我國大後方便岌岌可危。而海上勢力深入緬甸,無論是英國、還是日本,無不通過伊洛瓦底江這條交通大動脈北上,自仰光至密支那的鐵路修通後,此鐵路也成為伊江外的另外一條大動脈。到了現代,馬六甲海運路線為我國生命線,但這條生命線卻極易被切斷,同時,和緬甸隔海相望的印度又為我強敵,作為我國後門的緬甸,其戰略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甚至為我國的核心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