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逢年过节回家看父母,是人当中年必修课,

引用北狐之引用,“没有故乡的人在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其实还有更生活化的理解,

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家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五一小长假结束后,

大家便聊了些农村的事

现在的土鸡,也不是原来的那种土鸡了,

原来的土鸡是人工筛选,老母鸡亲自上阵孵化,

一次孵化十来只,但是现在不同,

都是工业化的孵小鸡,一般说的土鸡,

也只是没有喂养饲料而已,

哦,原来是这样啊。

其实要真正保持农村的那种土味,已经很难了,

于是也想起,其实很多农村的东西,

很多城市的人未必了解,

所以收集点70后的记忆,供大家看看。

1)犁耙和蓑衣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看过活余华《活着》的人,开篇就是老头和水牛言语,

但是那个场面,你未必真正理解真切,

耕耘是美好的,一把犁可以田土并用,

一块镶有金属钉子的耙子也是春种的前奏。

当然,也有聂鲁达之类伟大诗人,

一通“我在你美丽的腹部耕耘”,赋于着农村和人性的美好。

老牛则是犁耙最好的朋友吧,

我家也喂过一头水牛,应该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

我们也经常和他一起玩耍,

但是某年某月,他却病了,

我现在还记得老牛生病后哀伤的眼神,

后来他老了,死了,我还记得埋他的地方,

小小的我,那时应该是最有爱心的年华吧。

蓑衣也是极美好的装备,斜风细风不须归,

不识字烟波钓叟,傲杀人间万户侯。

2)碾滚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每家门口晒坝上都会放一个碾滚,应该是那个时候的标配,

农村没有混凝土,泥土坝子经水则不平,

一个石碾滚,便是可以路见不平一声吼,

一个胖嘟嘟的圆柱体,两端嵌入支点,

用绳子或者竹子做的东西,来回牵引,

所过之处,基本上平如明镜,

从此路成康庄,晒点农作物就更方便了。

当然,年轻力壮的我等伙伴,

也经常对他手打脚踢,

以证明自己是那个时代的大力士,

谁叫那个时候,正在热播《少林寺》呢?

谈到晒东西,透露一点,

比如在晒谷子之前,这些平整的泥土地上,

要浇上一层稀牛粪,什么用途呢?

估计你是完全没想到的,也欢迎你来回答。

3)石磨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磨黄豆,做豆腐就靠他了,

年底磨点糯米,做汤圆也是这东西打主力。

4)碓窝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记得更小的时候,好象除米皮靠他,

当然是另外一种,用杠杆原理那种,

后来有打米机,碓窝兄就失业了,

一段时间每年中秋打糍粑,他会大显身手,

但,现在糍粑被月饼打败,

这物什,不当大哥好多年了。

5)擂钵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不说了,这东西现在有都市版吧,

更精致一些,但功能还是那些,

擂海椒,擂花椒,

还真是农村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帮手。

6)风车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这应该不是唐吉柯德挑战那种风车,

利用风力除去谷物中不饱满成分,以及其他杂物,

我们经常大材小用摇动手柄,让一帮小伙伴在尾部接风,

也是小时候的乐趣之一,

如果偶有有谷物残余,一阵风过,

浑身那可能就是痒得难受,

需要回家烧点烫水冲洗才可缓解。

7)水车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这东西应该是更早了,应该是土地承包之前,

经常有家庭需要抽调精壮劳力,说是夜水,

有轮,有筒,筒里有活页,

人坐在上面有脚蹬,有点像骑自行车,

我应该也在读小学前,去鼓捣过,

之后,没有再见,游乐场所例外。

8)连盖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一根竹棍,上端绑一块方形可旋转的东西,

有节奏的敲打高梁,黄豆,麦子等,

这类农作物果实便可以从包装中脱出。

上午在朋友圈晒了一下这东西,知道的人还不少,

从高尔夫达人,到教授,到网红,

自靠奋勇说是知道,甚至用过,

看来了解农村的人,也比想象中的多些。

9)孵小鸡

70后的记忆,你还记得吗?


好吧,最后说下孵小鸡,

先前的那一批小鸡慢慢长大,小母鸡们开始丰满而且冠红,

同一批的小公鸡也开始不停的调戏母鸡,并有亲热的行为。

每当这个时候,孵新的小鸡时机应该就到了。

把一批鸡蛋放到不再下蛋的母鸡身下,先孵一段时间,

然后拿出来,晚上对着煤油灯照,

看里面是不是有小鸡模样的形成,如果没有,

那这个蛋就取出来,叫做寡蛋,淘汰之。

再过一段时间,母鸡会把成长时间充足的小鸡啄开,

有些出壳比较困难的,我们就用手帮忙,

一群嫩黄嫩白的小生命,就开始漫山飞跑了。

只是这样精心孵化的场景,不容易再现了,

那些伴着亲情成长的经历,也是宝贵得不要不要的,

今天触景后整理了下一些大家逐渐不再熟悉的农村物什,

也算是一个70后的某种乡愁和怀念吧。

随便勾了几笔,还有哪些,你来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