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笨”的诗人,一个字纠结了两年,最后这句诗却千古流传

唐朝最“笨”的诗人,一个字纠结了两年,最后这句诗却千古流传

唐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时期,不仅经济发达,疆域辽阔,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文豪,比如李白、韩愈等等。其中有一个人在众多大文豪中并不起眼,他的作品产量也很低,有时候一年的作品还抵不过李白一次醉酒后的即兴创作数量来的多,但是他的作品却是字字经典,他也以用字严谨而出名,他就是贾岛。

唐朝最“笨”的诗人,一个字纠结了两年,最后这句诗却千古流传

贾岛因为作品少,再加上他对每个字的研究,所以导致很多时候一个作品要创作一两年,被很多人称为唐朝最“笨”的诗人。他其中一首诗仅是里面的一个动词就让他来来回回纠结了两年。这首诗就是《题李凝幽居》。

唐朝最“笨”的诗人,一个字纠结了两年,最后这句诗却千古流传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当中的这个“敲”字,贾导在创作的时候一直拿捏不准。当时他一直在纠结究竟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贾岛是一个完美主义追求者,就这一个字弄得他是寝食难安,整日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有一天贾岛乘车外出时也在思考这件事,恰好贾岛乘坐的这辆马车和韩愈的马车碰到了一起。两个人下车后一阵寒暄,彼此欣赏。韩愈见加到仿佛有心事,便问他为何愁眉不展。贾岛就把“推”、“敲”二字的纠结如实相告。韩愈听后思索一会后,提议使用“敲”字。

唐朝最“笨”的诗人,一个字纠结了两年,最后这句诗却千古流传

贾岛问这是为何呢?韩愈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月夜悠悠,推字貌似有些突兀,敲字不仅是一个动词,同时能有声音的体现,与虫鸣鸟叫,月夜悠悠似乎更贴合。

贾岛一听茅塞顿开,心中暗想“大师不愧是大师啊。”当即便决定使用“敲”字了。

后来通过韩愈之口就把这件事情传扬了出去,文人圈里也把这件事情当做一个严谨做学问的案例,慢慢的就有了“推敲”一词。

唐朝最“笨”的诗人,一个字纠结了两年,最后这句诗却千古流传

后来贾岛回想起做这首诗的场景,自己不免也有些许感慨,为此又做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其中两句就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放在现在这个社会来看,很多人会觉得为了一个字就要纠结这么长时间,实在是不值得。这个想法恰恰反映了当下很多人心浮气躁,别说专心做学问了,就连做事情都没有了钻研的推敲的精神。小编觉得想要一件事情做得好,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必须要有这种严谨的精神,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