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卿先生的舌診心法

舌為心之苗,辨舌可查寒熱、虛實、陰陽,對於中醫辨證論治至關重要。本文選取李翰卿先生的舌診心法,簡明實用,辨舌觀象,是為中醫辨證論治所依仗的圭臬,值得精研。

李翰卿先生的舌診心法


1.舌質

(一)紅舌

凡見紅舌,均系熱證,凡溫熱病初起,舌質深紅者都是伏氣溫病,因為鬱熱在裡的緣故。

1.舌尖紅赤起刺,繫心火上炎,治宜清涼瀉火。

2.舌紅中有裂紋如人字形者,繫心火內燔,熱毒燻蒸。

3.舌紅中有紅點者系熱毒更盛。

以上二證均可於清涼瀉火中加入解毒藥品。

4.舌質光紅柔嫩,望之似覺潮潤,捫之乾燥無津者名鏡面舌,系津液枯竭的現象,溫病後期多見此舌。

5.舌淡紅無色,幹而不榮者,繫心脾氣血虛弱,胃津已傷,氣不化液之證,用藥不可過於寒涼,可仿炙甘草湯法治之。

6.舌四邊色紅,中心乾燥,兼黃白苔者,繫上焦氣分無形之邪熱灼傷津液,切忌早用鹹寒滋膩血分的藥品,以免邪不外解,有誤病機。

7.紅舌兼黃白苔者,繫上焦氣分之邪未盡,不可早用滋膩血分之藥。

(二)絳舌

絳,系紅色之深者,舌色由紅而絳,乃熱邪深入,由營分入血分的主要表現,以苔之有無,色之深淺、鮮晦,質之燥潤、榮枯為辨證的準則。但必須結合其他營分血分的症狀方能準確辨證。

1.舌絳而不幹燥,兼有黃白苔者

系邪入營分血分,而氣分之邪未盡,滓液未傷。治宜宣氣透營,使邪仍由氣分而解,不可單純用涼血藥,因血藥滋膩,易致邪氣遏伏,不能外透。

2.舌純絳無苔,色鮮澤者

乃舌苔盡化,邪已人營血。治宜清營涼血。若邪入心包絡則神昏內閉,治宜清心開竅,輕者用菖蒲、鬱金開之,重者用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芳香開竅;若兼火痰,必致痰火內閉,更當加西黃、川貝、竹瀝、竺黃之類清火豁痰。

3.舌絳,兼有粘膩,似苔非苔現象者

乃營分有熱,夾穢濁之氣也。治宜清洩營熱,兼用芳香逐穢之品。

4.舌絳,望之若干,捫之有津者

乃津液不足,溼熱燻蒸,痰濁將要矇蔽心包。急宜化痰洩濁,清心開竅。

5.舌絳而中心乾燥者

繫心胃火燔,劫灼津液也。治宜清營救液。

6.舌絳而光亮如鏡者

繫心營被灼,胃陰亦亡也。治宜急用甘涼濡潤之品大劑頻服,色轉紅活者可救,板滯者多不救。(紅活、板滯系津液復與否的表現。)

7.舌絳苔少,兼脈虛氣弱欲脫者

系溫邪深入下焦,劫灼真陰,邪少虛多之證。治宜急用大劑鹹寒救陰。兼手蠕動者,宜加潛陽之品以鎮攝內風。

8.舌絳不鮮,舌質乾枯而萎者

系腎陰將竭之危證。治宜急滋陰液,緩則腎陰涸極,無法挽救。

9.初起舌紅絳無苔,經清營透洩治療後,紅絳漸退,苔垢漸生者

乃伏氣溫病,由營分血分轉出氣分也。

(三)紫舌

紫較絳色更深,舌由絳變紫,系熱勢更盛之表現,但淡紫、青紫多是寒證。

1.舌紫而乾燥

系熱結下焦,劫灼肝腎之陰,這是一種壞證,雖兼大便秘結、齒黑、唇焦等裡熱證,不可攻下。治宜滋水養陰,佐以清熱。

2.舌焦紫起刺,形如楊梅

為熱邪深入血分,甚則引起痙厥之證。治宜清熱涼血,兼痙厥者兼用熄風之藥。伴有大便秘結者,乃大熱大毒之證,治宜清熱解毒,方用更衣丸,加金汁、人中黃之類大清大解。

3.舌紫而乾枯,或如豬肝晦暗無津者

都是腎液已竭難治之症。

4.舌淡紫而帶青滑,兼惡寒肢冷、脈微者

陽虛有寒也。治宜溫運。

5.舌紫而瘀暗,捫之潤澤,或兼胸脅腹部刺痛者

乃胸膈素有瘀血,遇熱傳營血,二證互結之證。治宜清熱散瘀,否則易導致如狂之變證。

2.舌苔

(一)舌無苔

多系表證。脈訣雲:舌上無苔為在表。但必須兼有表證症狀,否則為正常現象。

舌無苔而舌質異常也是病象。

(二)白苔

1.白苔在診療方面應注意苔之厚薄和燥潤,以及其他一些情況。

(1)薄厚:薄者病在表而勢輕,厚者邪多偏裡而勢重。

(2)潤燥:潤澤者系津液尚足,乾燥者系津液已傷。

(3)溼痰、穢濁:粘膩者多夾溼痰,腐垢者多兼穢濁。

(4)可下、不可下:白苔一般不可下,但白砂苔非下不可。

(5)輕重:白苔病情一般輕淺,但白黴苔病情十分險惡。

2.根據白苔的具體表現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類:

(1)舌苔薄白而潤,舌質正常者

兼惡寒重,發熱輕,口中和,小便清白等,為外感風寒的太陽病。治宜辛溫解表的方法。

(2)舌苔薄白而滑者

兼頭身疼重,寒熱無汗,胸悶者,為溼溫初起。治宜“雷氏芳香化濁法”。

(3)舌苔薄白欠潤,舌邊或舌尖色紅者

兼開始微惡風寒,繼則但發熱不惡寒,口乾,小便黃,為新感溫病或新邪引動伏邪的春溫病。治宜辛涼透解、辛涼解表等方法。

(4)舌苔薄白而幹,舌邊或舌尖色紅者

為表未解而肺滓已傷的證候。治宜涼散之中佐以甘涼生津之品。涼散即辛涼解表之法,甘涼生津之品常用生石膏、花粉、玉竹、麥冬、知母之類。注意此時生津之品不宜過用,恐柔潤滯邪。

(5)舌苔白厚而粘膩者

或兼吐濁厚涎沫,為溫邪夾溼之證。治宜芳香辛散之品.如藿香正氣散之類。

(6)舌苔白厚而乾燥者

為胃燥氣傷之證。治宜滋潤藥中加甘草。滋潤藥用生石膏、麥冬、元參、生地、知母之類,甘草取甘守津還之意。

(7)舌苔白膩而質絳者

有兩種現象:

一系溼遏熱伏之證,治宜先辛開苦降以洩溼透熱(系化溼法中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溼漸化熱或溼遏熱伏之證,如小陷胸湯),次用苦辛甘涼,從裡透外,使胃氣化而津輸布,舌雖乾燥(這是溼化以後的現象,與標題上的膩並不矛盾),也易轉潤而熱隨汗解。

二系營分有熱兼夾痰濁,脈滑胸悶,須防濁痰蒙閉,形成神志昏迷之證。

(8)舌苔白如鹼狀者

系胃中有宿滯,夾穢濁鬱伏之證。治宜急行開洩,以防閉結中溼,不能外達。

(9)舌苔自如粉而滑,舌質四邊紫絳者

系穢濁壅盛,熱邪被其鬱閉,不得透達於外,時疫邪入膜原,未歸胃腑,多有此苔。治宜急速透解,以防傳陷。

(10)舌苔由白變黃燥或變黑色者

白而兼黃者,為人氣分之徵象;變黃燥者,系邪已入胃腑,宜加大黃;變黑色者,病勢更甚,宜承氣攻下;一日三變者,其熱更劇,更宜急下。

(11)舌苔白乾硬如砂皮者

名為白砂舌,由於燥熱過甚,津液被灼所致。治宜急行攻下,並佐以甘涼救液之品,最忌表散。(白苔主表,一般不可攻下,但此苔非急於攻下不可,這是應該注意的。)

(12)滿舌生白衣如黴,或生白點如細碎飯粒,甚者瀰漫滿舌及唇顎者,叫白黴舌。多見於溼毒、溼溫、伏暑等證,多系胃氣敗的徵象,預後多不良。治宜急用甘淡養胃,待胃氣漸復或可挽救,如口氣穢惡,湯水難嚥,或糜點拭去旋生,病多危險。

(三)黃苔

1.舌苔黃而兼白者

為邪在氣分而衛分之邪猶未盡也,或系溼遏熱伏。治宜辛涼開洩,宣透氣分。不可輕投二黃苦洩之品,以免引邪入裡。

2.舌苔黃而燥者

為邪已入陽明之裡,熱熾津傷,必大渴引飲。治宜辛涼清熱,方用白虎湯之類。

3.舌苔黃厚堅斂或燥起刺,或中有裂紋者

症兼腹脹,硬痛拒按,大便秘者,系陽明熱燥實之證。治宜攻下之法,以洩熱救陰。方用承氣湯之類,如增液承氣湯。

4.舌苔黃而膩,或黃而濁,光滑不燥者

系無形之溼熱燻蒸,雖兼脘痛痞脹,慎不可亂投苦洩攻下,宜從開洩為治,輕則用杏、蔻、橘等輕苦微辛之品,以宣通氣滯,重則用枳實、黃連、半夏等。

5.黃苔兼黑者

為大熱傷津也。

(四)黑苔

舌苔黑有寒熱虛實之別,但溫病實熱證多,虛寒證少。

1.黑苔枯燥裂起刺,舌質乾澀蒼老者

是大熱大毒之證,如腹硬痛拒按,脈沉數有力者,為津傷液燥,陽明腑實,治宜急下存陰,或與增液養陰之劑同用;如熱邪尚未結實,腹不拒按者,宜用大劑清熱之劑治之。

2.黑苔焦黑乾枯者

脈虛數或細數,胸腹不脹滿拒按者,系溫邪日久不愈,深入下焦,津枯液竭,真陰衰微,水不制火之證。治宜急用大劑鹹寒利水之劑,緩則液涸不救。此證絕對禁忌攻下!

3.黑苔,其黑色不濃或黑中灰滑而潤,舌質也不紅赤者兼脈微肢冷,便溏不渴等症者

乃虛寒證也。治宜溫經回陽,佐以補氣血之劑。王孟英雲:“凡虛寒證,雖見黑苔,其舌必潤而紫赤。”

4.溫病初起遍舌色黑而潤者

兼發熱胸悶,渴喜熱飲,此外無其他險惡症狀者,乃胸膈素有伏痰,不必張皇。治宜涼散中佐以辛溫或辛滑開洩之品。伏痰一化,黑苔自退。

5.溫病後期,邪入血分,大量出血,舌質淡白無華,舌苔發黑者

乃陰傷氣脫之證,其脈必微弱或虛數。治宜獨參湯以益氣固脫,絕不可拘泥於苔黑而恣意寒涼。

6.苔由黃轉黑或黑而燥刺者

系溫病大熱傷津之證。

(五)灰苔

舌灰苔系由白苔或黃苔轉黑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舌苔,在病勢程度上較黑苔稍輕,診斷方法與黑苔大體相同。

1.灰苔而潤或灰膩、灰黃者

如始病即見為溼溫夾食或夾停飲之證,當隨兼證決定治法。

2.灰而白膩,舌色紅者

兼胸悶煩渴,為伏暑或溼溫,溼熱交阻,熱處溼中之證。治宜苦辛淡滲,行氣化溼。

3.灰苔清滑者

兼四肢逆冷,下利者,乃少陰虛寒之證。治宜溫陽祛寒,方用理中、四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