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支离汉国家医疗队:将生命“最后一站”相托,感谢信任

5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回答媒体提问。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是最后一支撤离武汉的国家医疗队。在武汉期间,这支医疗队经历怎样的考验?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医疗队领队张抒扬进行了回顾。

【18小时内集结队伍,全院3300多人请缨】

“接到命令之后,我们在18个小时之内就迅速集结队伍,全院3300多人报名,请缨上战场,一共分四次,派出186名医疗队员。”张抒扬介绍,他们的专业配备比较齐全,其中感染、呼吸和重症的队员占到整队的三分之一。该院还按照病人病情的需要,派了肾内科、心内科、神经科等。

最后一支离汉国家医疗队:将生命“最后一站”相托,感谢信任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专家、领队张抒扬。

张抒扬回忆,当到武汉后,打开医院给每人准备的两大箱子时,队员们都热泪盈眶。“好比一个移动小超市,生活物品应有尽有,包括女生用的头发绳、卫生巾等,还有充足的防护用品,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张抒扬说,在武汉期间,他们又源源不断地收到丰富的物资,接近一百多次,有五千多项的物品提供给队员们生活和防护保障。“协和的大后方及社会各方人士对我们的支持,今天回到北京来,我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将生命“最后一站”相托,感谢信任】

这样一个团队,在前方打胜仗,依靠的是什么?张抒扬认为,协和后方学术上强有力的支持,这个经验难得可贵。“我们主管的是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ICU病房,这个病房有它的不同,收治的都是重中之重的危重症患者,这是生命相托的最后一站。”

张抒扬说,队员们感恩于百姓和行业人士对协和医院的高度认可与信任,能够把“最后一站”的病人送到他们面前。怎样打胜这一仗,协和医院大后方组织多名专家和他们对接,先后进行了24场远程会诊。这个经验在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方面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张抒扬描述,团队到武汉,虽然装备很好,专科又很齐全,回想起来困难也蛮大。当时疫情最为复杂、传染性最强,每天发病人数过千,甚至两千到三千的新发病人。队员过去从来没在一起工作过,甚至很多人都叫不出名字。怎么样让这一支多学科的团队形成合力,靠的是集体力量和智慧。

【病人病亡率很高时,大家难免痛苦】

张抒扬介绍,面对疫情大考,他们建立了核心组,同时建立核心组例会制度。核心组由21名队员组成,是多学科的大专家。“我们每天晚上8点钟开会,无论大家白天有多辛苦,到点准时开会。围绕着两个方面,全力去救治患者、确保队员安全。”

如何精心救治患者?张抒扬介绍,一早专家带领查房,布置当天的治疗方案,“哪些办法还能用上,我们立刻就和一线大夫、护士对接。”

张抒扬说,他们还依靠骨干力量,建立了标准操作流程、明确了工作清单,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这使得他们的管理和治疗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及有序的状态。

“最为困难时,我们面临着病人病亡率很高,核心组讨论病情时,大家难免(陷入)痛苦。还有什么办法能用上?核心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武汉第二天,3人递交入党申请】

张抒扬说,首批队员是1月26日到武汉。第二天早上,有3名医护人员递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这是他带队去前线时没有做的思想准备,如何把党建工作在前线做好。

张抒扬回顾,先后有52名医护人员递交了申请书。实践证明,通过党建工作,让这个团队保持了高昂的士气。“我们临时党支部的32次活动,是党建和业务的结合,晚上进行了37次疫线课堂,根据病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现场培训什么,做到技术精准,一旦实施了这个手段,就要做到位、做标准、做科学、让病人最大受益,这是我们积极追求的目标。”

张抒扬介绍,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组织了3次党课,与入党积极分子座谈、党外人士知识分子座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体现在跟党走上。当地医院和医护人员十分不易,他们面对几百支医疗队,要面面俱到、有求必应,能够打赢这场仗,是整个行业在职业精神指引下的奋不顾身,尽到了白衣战士应有的职责。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高鑫 北京报道

编辑 刘宇鹏

(红星新闻V6.8全新上线,欢迎下载)

最后一支离汉国家医疗队:将生命“最后一站”相托,感谢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