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封面

這是一個在南北經濟距離拉大背景下奮力拼搏的城市,正在經歷新舊動能轉換而奮發探索的製造業城市。應對南北經濟分化,促進東西一體,爭取經濟空間向好演變,青島尤為關鍵。她正再度走向一條具有自身特色並有著輻射能力和示範效應的轉型升級之路

青島再出發 |《財經》封面

封面設計 /黎立


文 | 《財經》記者 蘇琦

編輯 | 張燕冬


編者按:

青島作為北方經濟發展的標誌性城市,一方面抓住國家開放大局中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支點、雙循環中“雙節點”的戰略時機;一方面在構建產業基礎、激活資本市場、改善營商環境等“軟硬件”方面同時求索,正再度走上一條具有自身特色並有著輻射能力和示範效應的轉型升級之路。


青島發生了什麼?一度沉寂而今又上揚的青島將帶給人們怎樣的啟迪?將為正在尋找新動能進程中奮發轉型的北方城市帶來怎樣的樣本效應?在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啟動雙循環戰略的格局下,青島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一系列問題的求解,或將溢出青島乃至山東的範疇,人們期待青島扮演中國問題解決者的角色。


近半年來,《財經智庫》攜手有關專家學者近30餘人,深入青島一線進行密集調研,切身觀察體會其轉型升級戰略的實踐,力圖從青島的探索和努力中提煉出可資全國借鑑的樣本經驗,以饗讀者,並希望對國家層面雙循環戰略的順利實施和南北發展差距的儘快縮小有所裨益。


——《財經智庫》


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全球創投風投大會,中國財富論壇,雙循環中的“雙節點”城市,上合示範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十五個攻勢……一系列先聲奪人的目標與口號,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戰略實踐,一系列逆勢上揚的業績,讓青島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2019年,青島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6%,達到近七年來的最高峰,在全國35個大城市裡名列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在經歷了一季度由於疫情影響的負增長之後,青島在二季度迎來了逆勢增長,上半年GDP增長0.1%,實現了來之不易的正增長。


青島再出發 |《財經》封面

青島灣 圖/視覺中國


青島發生了什麼?一度沉寂而今又上揚的青島將帶給人們怎樣的啟迪?將為正在尋找新動能進程中奮發轉型的北方城市帶來怎樣的樣本效應?在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啟動雙循環戰略的格局下,青島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一系列問題的求解,或將溢出青島乃至山東的範疇,人們期待青島扮演中國問題解決者的角色。


重新迴歸人們的視野


人們之所以感到青島的重新迴歸如此奪目,或多或少與此前較長一段時間青島的落寞與失意有關。


青島,是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的城市,一度和上海等沿海大都市一樣,代表著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先聲。殖民地的經歷給青島人民帶來了苦難,也帶來了現代工業及現代化的種子,培育出青島啤酒等蜚聲海內外的品牌,青島的紡織業等傳統工業位列遠東先進水平,膠濟鐵路、港口設施等更是居於全國領先水平。計劃經濟時代,青島的工業繼續引領風騷,來自“上(海)青(島)天(津)”意味著品質的保證。在改革開放的火熱歲月裡,青島更是以自己的國際範兒傲視全國,琴島利勃海爾的廣告是國人電視裡的一道風景,德資、日資、韓資企業雲集,讓青島的工業實力繼續保持在全國領先水平,而海爾、海信、雙星等更是成為新一代民族品牌的佼佼者。當時風頭一時無兩的青島大連雙城記,如今仍能讓人回想起北方沿海城市高歌猛進的光榮歲月。


然而,近年來,相比於一次次產業成功轉型升級、城市更新成長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大都市,青島顯得不再那麼炫目,甚至不乏落寞之感。


這不僅僅是青島一個城市的問題,而是象徵著北方近年來整體的失語。包括青島、大連乃至天津在內的北方城市都迎來了轉型的陣痛。在新一輪以世界級高科技和互聯網企業引領的增長中,北方城市普遍風光不再,優勢難尋。相較於早著先機的南方,北方城市新舊動能轉換的步履較為沉重,南北方的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


這其中有北方整體錯失機遇的原因,比如當南方沿海地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果斷選擇騰籠換鳥,走上一條真正以高科技引領驅動的增長之路時,同期的北方卻一度沉迷於做大做強,甚至提出“大象經濟”的概念,導致轉型升級不力的問題逐漸積重難返。具體到青島而言,由於政府間交往波及日資韓資企業生態等問題,也令青島的轉型升級之路頗不順暢。


一時間,青島似乎給人一種泯然眾人的觀感,從人們心目中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大都市,漸漸成為中人之資的北方區域中心城市,不僅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不能比美,甚至風頭不及內陸城市成都鄭州等,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內陸城市,不知不覺間已成為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和“一帶一路”的標杆城市。


“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2018年成功舉辦的上合組織峰會,以一種來自國家層面大力加持的方式,將青島重新拉回人們的視野。肩負著國家領導人的重託與期盼,痛定思痛的青島在市委書記王清憲為“班長”的新一屆市委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展開了追趕與超越之旅。上任未久,王清憲便率領青島黨政幹部全面發起科技引領城市建設、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雙招雙引”、“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等15個攻勢,並把15個攻勢作為15組改革來推進,力爭讓青島再度成為璀璨的新北方增長與發展之都。


打造並構建新型增長引擎與機制

青島再出發 |《財經》封面

圖/新華


從這15個攻勢中,不難看出青島希望通過打造新型增長引擎、構建新型增長機制,實現攻堅突破和跨越式發展的雄心和企盼。


深圳和杭州等城市的成功經驗表明,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新興產業謀篇佈局,將成為中國城市新一輪競合制勝的關鍵。據青島市發改委介紹,通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青島瞄準了“高端製造業+人工智能”的主攻方向,在此基礎上,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先進產業門類也趁勢而起。


這其中,最為打眼的莫過於工業互聯網發展戰略和規劃。在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看來,青島錯過了消費互聯網大潮,不能再錯過工業互聯網大潮,藉助青島深厚的工業底蘊和已經擁有的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青島完全有實力實現彎道超車,在工業互聯網建設中造就一番大作為。據此,青島市委提出了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口號。


青島黨政幹部和企業人士認為,青島市具備借勢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良好基礎。這一自信也得到外界的認同,上自中央部委,下至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兄弟競爭城市,人們認為青島圍繞工業互聯網做文章具有多種優勢。


青島製造業場景的齊全眾所周知。作為以製造業而聞名的城市,青島擁有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涵蓋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的36個,具備各行各業的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被認為是工業互聯網的天然試驗場。截至2020年6月,青島已認定8個互聯網工業平臺、33個智能(互聯)工廠、81個數字化車間和236個自動化生產線項目。


當下“新基建”已取代“鐵公基”成為中國投資領域的新寵,而青島也投入大手筆圍繞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據青島工信局介紹,截至2020年6月,青島已建成12個規模以上數據中心,完成佈設5G基站超過1萬處,海洋超算中心、AI智能視覺開放平臺等超算平臺投入運營,家電、機械行業兩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即將建成。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成為全球首個5G遠程操作、零排放無人碼頭。


與此前人們更多看重GDP總量不同,當今的競爭更體現在能否擁有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的構建離不開平臺和生態構建。在青島相關產業人士看來,青島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正日益完善。近來,圍繞工業互聯網,青島加大整合資源要素力度,以獲批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契機,引進華為、騰訊、商湯科技、科大訊飛等頭部企業,發起成立國內首個人工智能產業共同體。中國信息產業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等均在青島設立分支機構。


這些投入和努力向市場發出了強有力的信號,也如期發揮了聚合作用。近一兩年來,青島工業互聯網平臺、新一代網絡設備、工業軟件、芯片、傳感器等領域的企業不斷集聚,產業生態體系更加完善,已集聚工業互聯網領域信息技術企業1800多家。


目前,青島出臺了《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規劃方案》、《青島市工業互聯網三年攻堅實施方案(2020-2022年)》和中小企業藉助工業互聯網加快數字轉型賦能的三年行動計劃。預計到2022年,青島將梯次推進3000家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推動10萬家中小企業上雲,打造500個5G全覆蓋全融合的應用園區,選樹1000個具有行業先導性的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基本形成工業互聯網千億級產業新生態。


除了以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業和高端製造業,青島還對新能源汽車情有獨鍾,有志於將青島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目前,青島全市汽車產業主要分佈於即墨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聚區、萊西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西海岸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聚區、城陽特種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聚區等4個重點園區。


近年來,青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聚集了北汽新能源、一汽大眾等新能源整車企業和國軒電池等188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引進有實力的基金管理公司,青島組建產業基金投資企業,抓住奇瑞集團增資擴股的機遇,高效整合多方資源,加快推動與奇瑞集團的項目合作。項目投產後,青島新能源汽車產能將超過80萬輛,大大加快青島打造最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戰略目標的實現。


金融業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說產業是青島跨越式發展的引擎,金融資本則是燃料和助燃劑。

深圳杭州等城市的產業躍遷,無不伴隨著蓬勃的資本市場和金融業態的驅動。對此,青島在調研學習的過程中也深有體會。因此,在提出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同時,青島還提出了打造全球創投風投中心的口號。


青島已連續兩年成功舉辦全球創投風投大會,推出了在業界看來屬於國內最有感召力的“創投風投十條”,組建總規模50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分批發布3000個“工業賦能”場景,成為全球創投風投關注的新風口。在全國登記備案基金機構增速普遍放緩的態勢下,2019年,青島私募基金總數達553只,同比增長33.6%,高於全國24.1個百分點;基金管理規模821.2億元,增長28.3%,高於全國20.8個百分點。截至今年6月底,註冊地在青島的創投風投備案基金數量達到656只,同比增長42.6%;管理規模949.2億元,同比增長33.9%。今年雖受疫情影響,青島依然成功舉辦2020青島·全球創投風投網絡大會,發佈首批500個“工業賦能”場景清單,鼓勵創投資本參與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進行技術改造的進程。


除了匯聚產業資本外,為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近年來在防控金融風險,培育金融產業,擴大金融開放的基礎上,青島金融業整體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今年上半年,青島存貸款餘額突破了2萬億元,此外保費收入、證券交易量等,都實現了快於整個國民經濟增速的增長。


尤為可喜的是,青島企業的直接融資在去年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是過去歷年的總和,達到2000多億元。今年上半年雖受疫情衝擊,也已實現將近500億元融資額,而且主要是債券融資。青島的四板市場,即藍海股權,在全國34家同類市場中表現也頗為搶眼。據青島地方金融監管局介紹,青島藍海股權掛牌企業1700多家,而以託管的口徑計算則為1800多家,在34個市場裡位列第六。在青島看來,具有競爭力的四板,將為青島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


提起北方城市,人們更多想到的是傳統金融業態,很少會將其與財富管理等創新金融聯繫起來。

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作為一個典型的北方工業城市,青島卻擁有著一張亮麗的中國財富管理中心的名片。


2014年2月,在時任山東省省長,現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的推動下,11個國家部委批覆設立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六年來,試驗區穩步探索財富管理發展的模式和途徑,金融業與財富管理行業呈現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發展態勢。與之相伴的“中國財富論壇”在歷經6年之後,分別被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和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稱為“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在聚集專業智慧,推動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探索前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圍繞著財富管理試驗區打造面向國際的財富管理中心,青島金融業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去年光大銀行理財公司在青島設立,被業界視為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與財富管理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事件。光大理財中心管理資金的總體規模9000億元,目前可以量化到青島“賬本”上的大概4000多億元資金。在青島金融界人士看來,這在過去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此外,青島銀行理財公司也已獲批,有望於今年開業。在外界的眼中,青島財富管理中心這張名片的含金量越來越足。


展望未來,信息產業和金融的結合無疑會助力青島實現另外一個目標:以金融科技為主打的新金融中心。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表態支持青島設立金融科技的先行示範區,另外有關央行數字貨幣試點的工作也在推進之中。


走在路上的營商環境治理


除了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強大的金融實力,全球和中國的經驗都表明,若想打造硅谷型高科技產業集群,創新型企業和高端人才不可或缺,而這需要城市的綜合吸引力,從營商環境到城市的生活魅力指數,需要進行系統的營造。


對此,青島首先從營商環境入手,致力於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服務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府。在他們看來,政務服務環境營造的是城市發展氛圍。用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的話來說,

讓企業家感到舒服,就是政務服務生態的至高境界。舒服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如魚在水,就是如沐陽光,就是既“親”又“清”。


在全國各地的招商引資大比拼中,扶持政策被各地政府和待價而沽的企業視為制勝的法寶。與以往傾向於由政府出面在土地稅收等方面推出傾斜性優惠政策不同,如今青島的扶持政策轉變為由企業主導,就是問計於企業,鼓勵企業提供產業政策藍本,推動政策真正“精準滴灌”到企業的最渴望處。


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青島就是以北汽新能源的政策樣本為基礎,出臺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很多政策都是最初他們拿藍本,我們再研究,把企業邀請過來參與政策從頭到尾的制定,這樣制定政策更精準、更好,也覆蓋更全。”青島發改和工信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此外,青島還在全國率先設立市場配置促進處,統合21個經濟社會發展部門的市場配置促進功能,專門研究和協調推進市場化改革,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企業的聚集自然會帶來人才的聚集,但若想讓更多的年輕高端人才願意來青島的企業打拼,還需要從提升城市的整體吸引力入手。為此,青島市委提出要把青島打造為“青春之島”的目標,以期讓青島成為一個年輕人願意來創業和生活的時尚之都。近年來全國城市發展的經驗證明,一個城市無論大小,只有能夠吸引到年輕人前來為城市的發展拼搏奮鬥,才有活力和持久的成長潛力,才能成為城市中的獨角獸。


得青年者得天下。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創業和就業,青島展開了全方位的魅力攻勢。青島提出並紮實推進打造智慧城市的理念,發揮海信在多媒體、家電、IT智能信息系統等領域行業領先優勢,從家庭到社區到城市,將青島打造成全業態、全場景、全智能的全球首個“智慧新生活之城”,既推動發展智慧城市產業集群、打造智慧城市產業生態,又提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和黏性。


此外,青島還致力於打造自己創意之都的形象,為此打造了不少新的城市名片,比如帆船之都、音樂之島、影視之城,等等。


青島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一個城市的蓬勃發展,除了自身的努力,離不開國家層面資源的注入,而這除了中央層面的戰略考慮之外,還要看一個城市能否主動成長為國家戰略的擔當者,為國家的階段性命題提供自身的求索和答案。


在青島黨政幹部看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島提出的三句話的重要指示要求,賦予了自身的國家級使命:一是“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二是“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三是“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


對這三個要求,青島黨政幹部和官員進行了深化式解讀。在他們看來,“搞活一座城”是空間佈局層面的“搞活”、動力層面的“搞活”、各個領域的“搞活”、全要素的“搞活”,也就是立體、綜合、全方位、內生地“搞活”;“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就是青島必須依託自己的資源稟賦,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揭示的是青島在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局中的使命和擔當,就是要讓青島在國家開放大局中打造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成為帶動山東、黃河流域,乃至整個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增強北方地區的發展活力。


如果三個要求是來自中央層面的戰略定位,賦予了青島新時代的使命,那麼青島面對中央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主動表態要發揮在雙循環中的“雙節點”價值,一舉成為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變局時的國家級探索踐行者。


在青島主政者看來,大循環必然是跨越南北、東西互濟的大循環,北方地區必定會進入一個“補課式”的較快增長階段。青島作為北方城市、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同時又是黃河流域的出海口,具有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價值,在推動國內南北東西大循環中必將也必須發揮應有作用。作為一個長期享有對外開放紅利,擁有豐富對外開放經驗的城市,如今又擁有上合示範區和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雙重名片,青島必將和必須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也即外循環中擔負起應有的使命。


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更為協調和均衡的區域經濟發展。對於青島而言,這首先意味著青島內部的連動式發展,在此基礎上帶動膠東經濟圈的發展,進而成為帶動山東、黃河流域,乃至整個北方地區跨越式發展的主力引擎。


近年來,青島的擴容為區域聯動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可能。膠南市和膠州市的加入,不僅令之前的青島向西擁灣發展一步成型,而且令青島在膠州灣底擁有了更為廣闊的騰挪空間。即墨平度等市縣的“入局”,更是“三灣三城”城市發展規劃的實現成為可能。以膠州灣群為依託打造中心城區、以靈山灣群為依託打造西部灣城、以鰲山灣群為依託打造東部灣城,構築海灣型城市新格局,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步變為現實。


腹地的擴大和騰挪空間的擴容,令青島產業的佈局可以更加全面,而基礎設施的整合,也令青島如虎添翼。據青島市發改委介紹,青島的產業佈局將充分體現各區市特色優勢,並實現既分工又互補的聯動發展效應。據悉,市北區將主要聚焦商貿服務、商務服務和現代海洋產業;嶗山區將聚焦現代金融、現代旅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西海岸新區聚焦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商貿服務;而膠州則主要聚焦機械設備、節能環保、現代物流等。


針對即墨等傳統產業集聚度比較高的地區,青島也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戰略。據介紹,為加快傳統產業的發展,青島市有關部門圍繞七個傳統產業,如食品製造、酒飲料、紡織、服裝服飾、皮革制帽、傢俱等,提出發展指導意見,強調利用全產業鏈的工藝互相滲透,強化產業創新,提升產業的營銷能力,按照現代產業的發展提升產業集聚,高效配置資源,從而發展壯大傳統產業。“再怎麼發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製造業是我們的根,不能扔,也需要繼續發展壯大,利用現在的手段,把我們的傳統產業集聚起來,青島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青島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也是傳統產業聚集度普遍較高的北方城市面對的一個具有共性的命題,青島如果能在促進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同時,通過它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與提升,則功莫大焉。


作為膠東經濟圈中心城市,青島無疑要承擔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重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青島牽頭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編制了交通先行方案,啟動了五年規劃編制(交通經濟圈)。據介紹,未來青島將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系統提升青島作為交通經濟圈中心城市的一極。第二,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主要是優化油氣輸配管網,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群,培育世界級機場群,今年將在建和啟動濰坊—煙臺六條鐵路,濰坊—青島的高速和六條公路。第三,推進產業協同創新共進。第四,推進對外開放協作。第五,推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第六,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編制。


在外循環方面,青島在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進程中,建設了一批“國際客廳”,包括對日本、韓國、德國、以色列及上合組織國家的“國際客廳”、上合“一帶一路”央企國際客廳、山東會客廳,

為有意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市場主體,以及有意對接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地方政府,打造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治、交易等功能於一體的平臺。


而圍繞上合示範區和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青島非常有創意地提出加強金融對外開放的“暢想”。在青島金融主管部門和金融業從業人士看來,青島圍繞金融做對外開放的文章有著現實的堅實基礎和充分的政策想象空間。


青島目前有35家外資金融機構,其中包括17家銀行、17家保險,還有1家基金銷售公司,在同類城市當中名列前六,有著不俗的“江湖地位”。除了外資金融機構眾多,青島金融業對外開放,有著很好的政策機遇:上合示範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和財富管理試驗區的功能設計中,都有加強和海外金融業的交流合作,促進跨境的金融業務開展的內容,因此擴大青島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既是青島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外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


如此看來,青島的金融對外開放,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如果說上海是要成為和紐約、倫敦競爭比肩的全球金融中心,那麼青島作為擁有上合示範區這一開放平臺的城市,以及推動中日韓合作的排頭兵,可以實現錯位發展,為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做很多工作,在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方面更好地謀篇佈局,比如推出上合銀行乃至“一帶一路”新金融中心等,而這些條件又是同段位的蘇州、武漢、成都等城市所不具備的。


青島的再度崛起之路和逆勢上揚之旅註定不會一帆風順。南北方差距拉大的勢頭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與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青島對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還不可同日而語。新興產業的成長有著客觀的週期規律,與此同時還要在城市建設人文環境等公共支出方面加大支出,既要迅速補課迎頭趕上,又要量力而行可持續發展,可謂任重而道遠。


這可能正是中國作為超大型經濟體的魅力所在,區域間的競合沒有常勝將軍,大家始終在互相趕超和求索的路上,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沒有盡頭。而你方唱罷我登場,互為支撐,相互借力,互相接力,分別承擔國家不同的戰略使命和功能定位,恰恰成就了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速和協調發展。


青島,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