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吃食——炒肝

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吃食——炒肝
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吃食——炒肝

菜名被用進歇後語的是鳳毛麟角,老北京的炒肝是其一,舊時有“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之說,現在責罵一個人有時也會說:“你這個人怎麼跟炒肝似的啊——沒心沒肺。”

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吃食——炒肝

民俗專家認為,炒肝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但更常見的說法是,炒肝是前門鮮魚口衚衕的會仙居飯莊1900年前後在白湯雜碎的基礎上,去掉豬心、豬肺,並用澱粉勾芡而發明的。據傳,最初的炒肝配料裡是有豬心和豬肺的,只因食客的一句“熬心熬肺”令會仙居掌櫃極為不悅,乾脆就去掉了豬心和豬肺,歪打正著地成全了炒肝裡大腸與豬肝的絕配。於是“會仙居的炒肝——沒心沒肺”這句歇後語也隨之而來,並且沿用至今。

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吃食——炒肝

從烹飪的角度說,炒肝是最名不副實的。主料是豬大腸,肝不過是點綴而已,而且根本沒有炒的過程,完全是煮制或燴制而成。那為何名炒而不是煮(燴)呢?一些資料說:炒肝中的“炒”字並非漢語中用油翻炒之意,而是源於滿語“colambi”,此字雖譯成漢語“炒”字,但意思更為廣泛,烹、炒、煎、熬均稱之為“炒”。炒肝雖為水煮,但最終熬為濃汁,餘湯極少,因此使用“炒”字而不用“煮”字。另一款北京傳統小吃“炒紅果”的“炒”也與之類似。

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吃食——炒肝

對於食客來說,面對美味,管他出身來歷有何典故,只管吃將開去就是了。正宗的炒肝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懈,用傳統的高樁藍邊小瓷碗盛出來端到面前,宛若寶盞含晶,稀稠適度,色澤光鮮,香氣撲鼻。炒肝的香,除了主料之外,最關鍵的就是蒜香,蒜一定要搗碎成泥,越細膩就越地道,這也是所謂的“吃蒜不見蒜”的最高境界。

與很多北京吃食一樣,炒肝講究“配套”,就像豆汁兒配焦圈,羊雜湯要就著芝麻燒餅吃,炒肝唯有配上豬肉大蔥餡的包子才算應景、過癮。

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吃食——炒肝

吃沒人不會,張嘴吞嚥就是了,但吃炒肝還真就有人不會。吃炒肝萬不可使用任何輔助工具,只需將炒肝端起,單手托起碗底,唇齒觸碰到碗邊的同時,拇指輕推瓷碗,其他四指隨之旋轉,此刻舌尖抵住碗邊輕輕那麼一嘬,緊跟著抿起嘴角,輕嚼肥腸、肝尖。可千萬別怕燙,不燙那不叫炒肝,也別在意那一嘬間的動靜,和吃炸醬麵一樣,沒那咕嚕咕嚕的聲響根本體會不出那種進食的快感。

(轉自新浪博客:北京往事孟掌櫃)

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吃食——炒肝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吃食——炒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