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2020年4月23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聯合發佈了《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423《通知》),其中涉及到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部分,被業內稱為“氫能新政”。
隨即,各省市、各地區政府密集出臺地方氫燃料發展規劃,整個行業一片蓬勃發展勢頭。
盛況之下,我們認為,行業長久健康發展需要一點“冷思考”。
01“搗鬼搗不過地方,算賬算不過中央”
對於如何補貼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行業,423《通知》表述為“選擇有基礎、有積極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區域,重點圍繞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開展示範,中央財政將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示範城市給予獎勵(有關通知另行發佈)。爭取通過4年左右時間,建立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形成佈局合理、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當日財政部發布的“官方解讀”第八條細化為:“示範為期4年,示範期間中央財政將按照結果導向,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示範城市給予獎勵,支持地方組織企業開展新技術研發攻關和產業化、人才引進和團隊建設以及新技術在燃料電池汽車上的示範應用等。”
在對上述兩段話深入理解之前,需要了解2015—2016年“新能源騙補”造成財政部的心理陰影面積,遠遠超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想象,進而導致氫燃料補貼政策被列入“懲前毖後”謹慎小心的範疇,此前因後果業內應心知肚明。
也就是說,“有關部門”吸取了新能源汽車“吃虧”的前車之鑑,把“補貼標準”、“補貼核算”、“補貼監管”等容易出漏洞的環節甩給了地方,並“通過觀察考核”地方成效,也就是“官方解讀”中的“結果導向”,來確定給你獎還是不獎,以及獎多少。
02“郡縣治則天下治,縣域強則國家富”
“縣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縣治,天下無不治。”是歷史教給中國富強安定的成功經驗。新能源汽車的“十城千輛”通過25個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城市的示範作用,使得電動汽車快速全國推廣。
而進入“能源法”未來可能成為國家能源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氫能, 如何在汽車領域率先推進示範應用,首先靠的就是地方的“積極性”。
但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由於地區經濟的不平衡,各地方的補貼政策和比例各有不同,這意味著各地助推氫燃料發展過程中,地方也會有不同的投入,這當中,有顯性支持,也有隱性扶持。
前者比如補貼比例,後者比如招商政策……
03“八仙過海抓招商,各顯神通搶人才”
近些年來,各地在招商引資、人才落戶等方面,八仙過海各出奇招,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而中央無疑樂見於此。
於是,423《通知》“有基礎、有積極性、有特色”9個字,不但考驗了地方政府的經濟實力和投入程度,還把地方政府在氫燃料發展方面的能動性落到了實處。
畢竟,在招商引資方面,中央和地方天然有著共同的立場和出發點:可以扶持、照顧、優惠;但你要服從安排、跟上腳步,“為國爭光”;不要弄虛作假、不要偷稅漏稅、不要欺世盜名……
否則,分分鐘把你打回原形。
04自覺自願做“韭菜”,誰向誰交“智商稅”?
中國前四十年的風雲激盪,英雄輩出,攪動了當今無數有識之士。新能源汽車(包括氫燃料)的快速發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參與者,這當中不乏有理想抱負的,有要發光發熱的;也有想賺取快錢的、渾水摸魚的……
而“有關單位”,扶持的必然是前幾種,收割的,只能是後幾種。
那麼,在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領域,誰會首先成為被 “收割”的“韭菜”呢?
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種:
套取補貼,目的不純的“韭菜”
在2016年之前,由於新能源汽車的高額補貼監管不力,催生了一批“騙補”分子,通過鑽政策的空子,採用“空手套白狼”、“左手賣右手買”、“虛標容量和續駛里程”等手段,套取了國家大量補貼資金,成為以財政部為首的國家機關深惡痛絕的對象。
因此,在現行和未來的燃料電池生產和應用領域,國家勢必會加大監管和打擊,對於那些目的不純,為套取新能源或燃料電池補貼而成立的企業,勢必成為重點打擊的對象。
資本運作,隨時離場的“韭菜”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金融投資企業深入滲透到汽車行業,其中有一部分“投機分子”,通過資本運作手段,採用“投資換土地”,或者“小錢賺大錢”、“小魚吃大魚”等手段,快進快出,把從新能源汽車行業賺到的錢快速抽離。
為了杜絕這種情況,從423《通知》可以看出,國家依靠“拖”字訣和“考核法”,還有“以獎代補”等策略,將有效避免資本在氫燃料領域短線獲利離場。
技術有限,創新乏力的“韭菜”
氫能在中國市場廣闊,但燃料電池汽車領域對技術的要求較高,對於那些技術落後,或者創新乏力,或者後續資金不足,不能及時跟上國家的技術指標要求的企業,必然會被淘汰。回想新能源汽車大熱時,曾經近千家動力電池企業,現在活下來的不到十家。
當企業不能在技術和市場上保持領先優勢,個別企業負責人會設法通過“站隊”等方式繼續享受地方政策紅利。然而,由於政(li)績(yi)的追求,地方班子的不穩定,GDP的緊迫性,很難由著一個技術團隊靜心從容搞研發,最大的可能性是主管領導變相施壓,催促進步;或者喜新厭舊,同類技術再次招商,於是當地在同業競爭方面,自然會發生一些不美好的故事。
甚至出現地方政府和主管單位言而無信,出爾反爾,曾經花言巧語答應的現在說了不算。反正你帶著嫁妝已經嫁過來了。
不怕你離婚。
國進民退,“不識時務”的“韭菜”
備受爭議的“國進民退”概念及現象,有多種詮釋,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國有經濟在某一或某些產業領域市場份額的擴大,以及民營企業在該領域市場份額的縮小,甚至於退出。
《中國企業家》雜誌曾經根據《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調查過“哪些行業出現了國進民退”,最終中選率在10%以上的行業從高到低依次是石油石化、航空、鋼鐵、煤炭、金融。
也就是說,“國進民退”前五個行業中,有兩個是能源行業。
石油石化、煤炭,再加上另一個眾所周知的能源行業:電力。
未來國內氫源管理,國營和民營如何劃分市場,從業人員自己心裡要有點數。
後記:治病於未病
在進入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前,如何防患於未然,治病於未病,是業內所有人的自我修養。
畢竟,願賭服輸,認賠割肉,止損出局,是民營企業的切膚之痛、生死之局。是人人都不願意遭遇的大智慧。
原標題:氫能新政首先“割”的是哪四種“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