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猴,比悟空講義氣…

這隻猴,比悟空講義氣…

01

明朝末年,杭州城常年遊蕩著一個乞丐,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當然也沒興趣去打聽。

畢竟,大家都忙著掙錢,誰有閒心去打聽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乞丐?

乞丐白天在城裡討點殘湯剩飯,晚上就住在城南郊外的破廟裡,倒也習以為常。

就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乞丐拎著破褡褳蹣跚著推開廟門,突然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一隻瘦骨嶙峋的猴子,坐在牆角可憐巴巴地望著他,深凹的眼眶裡,透著恐懼和恓惶。

乞丐見狀,長嘆一聲:“我也是孤身一人,莫非你這野猴也是無家可歸?罷罷罷!你若不嫌棄,咱倆就搭個夥得了!”。

那猴子見乞丐並沒有傷害它的舉動,壯著膽子走到他面前,伸出了髒兮兮的前爪,似有討食之意。

乞丐從褡褳裡摸出兩個飯糰遞給它,那猴子趕緊接住囫圇吞了。

乞丐孤身住在這破廟裡,難得開口說話。

如今有了這猴子的陪伴,乞丐便將每天的見聞說與這猴子聽,也不管它是否聽懂。

而那猴子也頗通人性,每當乞丐絮絮叨叨地說話時,它便盯著乞丐,一副很投入的神情。

幾個月下來,一人一猴竟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乞丐早年學過一段時間的木偶戲,只是沒有機會展現。

如今看這猴子性情機靈,便試著教它敲鑼、翻跟頭,沒多長時間,這猴子便學會了一身賣藝的本事。

這隻猴,比悟空講義氣…

02

從此,乞丐就帶著猴子到杭州城表演,靠些小把戲倒也能掙些小錢,日子比走街串巷地乞討要強百倍。

掙了錢的乞丐,也沒忘記猴子的功勞,隔三差五就買些葷菜,還特意多分給猴子一些,得到主人的犒賞,猴子表演的時候也越發賣力。

久而久之,乞丐就將這猴子當成自家兒子一般,經常給它梳洗,一年四季形影不離,如此一過就是十幾年。

十幾年後,乞丐已經五十多歲了,由於長期粗劣的飲食,再加上一場大病讓他沒有力氣再上街。

猴子見狀,就獨自揹著銅鑼,到人多的地方賣藝乞討。

幾個跟頭翻下來,看聚集的人越來越多,猴子就學著人的模樣向圍觀的人群跪拜,隨後拿著銅鑼起身向觀眾要錢。

猴子賣藝本就稀奇,還能伸手要錢,眾人無不驚奇,掏錢時倒也不吝嗇,靠著這些打賞,乞丐又挺了幾個月,終於還是因為年老體衰病死了。

看著乞丐沒了氣息,猴子圍著屍身轉了幾圈,當場痛哭不已,那淒厲的叫聲,讓人聽得心頭髮毛。

這隻猴,比悟空講義氣…

03

第二天一早,猴子就跑到大街上,不過這一次它沒有賣藝,反而對著圍觀的人一邊叩頭一邊跪拜,然後向他們討錢,不一會兒就籌了一碗銅錢。

猴子將銅錢捧著一路前奔,熟悉它的人看它這次沒有回破廟,感到非常詫異,就尾隨著看它究竟有何舉動。

來到棺材店前,那猴子將一碗銅錢往櫃前一放,隨後拍著棺材,吱吱地扯著店主的衣角不放。店主以為它是來搗亂的,便將它攆走,誰料反覆幾次那猴子都折返了回來。

店主起初不解,這才看出來這猴子是來買棺材的。

雖然這錢也不錯,也不知道它為誰買,但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怕壞了口碑,店主還是勉強選了一副薄皮棺材,叫夥計抬到門口。

猴子還是不走,它專挑街上的壯漢,抱住人家的大腿,然後拍著棺材,路人紛紛不解。

店主看出了猴子的心思,就再給夥計幾個銅錢,讓他們跟著猴子身後,將棺材運走。

幾個夥計和一群圍觀的路人,就這樣浩浩蕩蕩地跟著猴子,來到了破廟前,直到這時,眾人才發現乞丐已經過世,大夥兒便七手八腳地將他收斂於棺內,在附近刨了個深坑,草草地安葬了。

這隻猴,比悟空講義氣…

幾天後,這猴子又到城裡乞討了幾樣食物,擺在乞丐葬身的土堆前,像人一樣跪拜哭訴了一番。

接著它又在周圍撿了些乾柴,點燃後將乞丐平日賣藝的傢伙什都扔了進去。

城中有人看到火光沖天,以為發生了有人縱火,卻見那猴子圍在火堆前不住地哀泣。

就在眾人為此唏噓不已時,那猴子突然縱身一躍,跳入了熊熊火焰之中…

待火堆熄滅後,眾人收拾了猴子的遺骸,將它埋在乞丐墳前,後來這裡就被稱作“義猴冢”。

作為動物界類最高等的種群,靈長類動物的智商是超出尋常人想象的。

這隻猴,比悟空講義氣…

義猴的故事出自清朝張潮編著的《虞初新志》,雖然知名度沒有吳承恩的《西遊記》那麼高,但義猴身上所體現出的人性,比猴精孫悟空要高出不少。

雖然在花果山時,和牛魔王義結金蘭,聲稱要患難與共,然而為了一柄芭蕉扇,孫大聖也不惜對昔日的結拜兄弟兵戈相向。

人這一輩子,只要關係到名利,誰又能安然地置身事外呢?

古人用猴子來做比喻,更多是一種奢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