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

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

“幕後”是為了講述書籍出版的幕後故事而專門開闢的欄目。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將邀請在“世界學術經典(英文版)”系列中參與導讀註釋的老師分享求學、治學、成書的幕後故事。

本期“幕後”欄目,我們邀請到了《道德經》(漢英對照版)的翻譯、編注者居延安教授,請他來為我們分享他在海外教授及翻譯《道德經》十餘年的感悟與心得。

.

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

.

1 我的求學之路

我本是復旦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五年制本科生,加上時代原因,又拖了一年,本科讀了六年。說是“讀了”,其實是“混了”。

一九七八年恢復研究生招生,我報考了復旦外文系“現代英語”研究生專業,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獲得了百裡挑一的複試機會。經原復旦外文系總支書記袁晚禾教授的鼎力舉薦,我被複旦大學新聞系錄取為“國外新聞事業”的研究生。

三年研究生畢業,又讓我作為復旦大學第一批出國深造的訪問學者,去了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一九八二年三月去,八四年歲末回

回國後我擔任了新聞學院“國際新聞教研室”主任,帶過兩個研究生和兩屆雙學士的國際新聞專業的學生。雙學士們畢業後大多去了新華社,從事對外英語報導工作或當駐外記者。

那是激情燃燒的八十年代啊,我也是正當年華,主持翻譯了大量關於外國新聞事業的材料和作品,特別組織翻譯了當代跨文化溝通和傳播泰斗式人物霍爾的

《超越文化》(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在激情燃燒的八十年代,我還出版了被稱為經典的”一書一文“,“一書”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溝通·傳播》,此書為國內學者撰寫的首部傳播學專著。“一文”是《復旦學報》出版的《關於跨文化傳播的幾個問題》, 是國內首篇跨文化傳播學的論文。八十年代後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公共關係學導論》,學林出版社出版了我譯編的國際藝術史泰斗豪澤爾的鉅著《藝術社會學》

2 走上了“道”的不歸路

我的著述野心註定了我最後告別浸染了八十年代激情歲月的上海,落腳地處太平洋中心的夏威夷,投入了將要影響我整個餘生的朱謙的懷抱,合作撰寫《長城廢墟:中國傳播與文化變遷》這一具有里程碑性質的著作,時年一九八八。我八二、八三、八四年拜學於美國傳播學泰斗之一唐諾德·庫什曼教授的麾下。

八八年夏天我去夏威夷時,他把我推薦給康州中央州立大學校長約翰·休梅克。我在夏威夷東西方中心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朱謙門下熱身兩個月,就去了地處東海岸的中康大,開講“跨文化溝通“一課。講中西文化對比,我總從源頭講起。講西方,就要講雅典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講中國,就要講中國的儒、釋、道。

就這樣我走上了“道”的不歸路。我首先讀了林語堂的老子英譯,並推薦給學生,但學生普遍反映“讀不懂”。我問“是英語讀不懂”,還是“文字背後的語義讀不懂”,學生回答:“都讀不懂。” 英語《論語》讀本,佛家教義讀本,相對容易些,為什麼唯獨英語老子就讀不懂了呢?

為了讓我自己讀懂、讀順英語老子,我試著讀了美國近代超驗主義哲人愛默生——西方的老子。我讀愛默生的感受是,與其說愛默生是西方的老子,還不如說他是西方的莊子。林語堂譯老子,也大多從莊子的生命說來解說老子的。我無疑地受到了愛默生和林語堂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我英譯老子的第一稿。

我為何要譯老子呢?就是因為學生抱怨林語堂的譯本過於艱澀。我的嘗試,是我努力做到英譯老子口語化,我的依據是老子的時代是個口語時代,老子的本文也留下了諸多的口語痕跡。

3 三易其稿,衣帶漸寬終不悔

我譯老子第一稿的時候,是從古漢語直接跳到現代英語的,覺得這樣譯起來比較輕鬆。我譯第二稿的時候,企圖另闢蹊徑,嘗試把老子從古漢語先譯成現代漢語,然後再從現代漢語過渡到現代英語。我沒想到的是,把古漢語老子譯成現代漢語老子竟然如此艱難!我必須大量地加詞,或減詞,一加一減,橫著讀不暢,豎著讀無趣。我忽然醒悟,不是我無能,老子是不可譯的!順便說一句,我曾讀過不少的“現代漢語老子”,發現沒有一本是讓我滿意的。第二稿我譯到二十章,就停止了。二稿試譯以失敗而告終。

2018年,我開始第三次嘗試再譯。這次譯,我做了兩個決定,一是我要直接把古文老子譯成現代英語老子,二是把我選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馮達甫版本看作一部《君王論》,把整部老子看作他對君王的告誡。我決定與上海譯文出版社簽約,作為百種世界學術經典中的一種中國古代經典出版,主要是

讓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在中英兩種文字的跨越中,欣賞老子智慧的曠達和深邃,享受老子哲學被詩化和口語化後產生的美感和想象空間。

我譯的這部英文老子的最大特點就是:通俗易懂。我企圖以此來提高國外那些說英語、國內那些學英語的讀者的興趣。同時,我希望這將是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看如何借用現代英語,來幫助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和國外友人學習、欣賞中國的這部偉大經典。

讀者在中英兩種文字之間來回跨越的誦讀中,可以發現:首先,英譯本對原老子訂文的標點作了一些變更;其次,英譯本對全部八十一章做了若干新的斷句和段落處理;再者,英譯文的文體風格上採用了詩化和口語化;最為重要的是,英譯本為忠實於老子原著作了努力。

4 經典概念如何譯?

如果讀者要問我,八十一章中哪一章是我最得意的譯章?我的回答是第六章。

老子八十一章字數最少的一章是第四十章,全章不過21個字。第四十章之外,字數最少的就是第六章了,總共25個字。第六章的行文是:“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我的譯文是:“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 which informs the mysterious femininity. At the door of this femininity lies the very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Continuously flows the valley, confirming life’s eternity.”

我覺得有兩處譯得比較好,一處是“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譯為“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 which informs the mysterious femininity”,關鍵是“是謂”二字譯成了“which informs”。另一處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譯成“Continuously flows the valley, confirming life’s eternity”。關鍵詞是現在分詞confirming在此處的作用。儘管“綿綿若存”沒有主語,但這裡顯然是指“峽谷”,“若存”指峽谷一直在流淌著的水。“用之不勤”也沒有主語,誰來用那水呢?老子是在說,峽谷的“綿綿若存”,是用來證明生命的永恆性。

老子第三章末句7個字:“為無為,則無不治。” 我的譯文:“Act without acting, and there will be no place that cannot be governed.” 這裡有兩個”為“,“無為”的“為”,指的是“違反道的、不合自然規律的、為一己私利服務的事情不可做、不可為”,“為無為”的第一個“為”,指的是“符合道德,合自然規律的、不為一己私利服務的事情可做、可為”。讀者讀懂了“為無為,則無不治”這7個字,就讀懂了老子的一半。

老子八十一章浸淫著老子的“守中”思想,說得最為直接的是第五章的“多聞數窮,不如守中”這八個字。早先的許多版本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一個說多聞多聽不好,一個說多言多話不好,但都說了“不如守中”。這裡的“中”字,大多理解為“守靜”、“守心”、“守道”,儒釋道三家都講“守中”。我覺得翻譯不是解釋,更不是演繹,而是兩種不同象徵符號系統之間的轉換,因此這個“中”字譯為middle,是最合老子的願意的。第五章的“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我譯成了:“Hearing too much will leave you with no strategies or tactics; it’s better to hold the middle.”

“上善若水”,歷來不少譯家把這裡的“善”理解為“從善”的意思,我以為是老子的“不爭”思想。老子的“不爭”思想在八十一章《道德經》裡隨處可見,名句“上善若水”是第八章的首句。我覺得老子於此通過對“水性”的描述,強調的是他的“不爭”思想。老子開篇全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結句是“夫唯不爭,故無尤”。我把“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譯成了:“The highest good is like water. Water is good at benefiting all things and creatures; it never competes to have a higher hand.”

《道德經》二十二章首句

“曲則全”三字怎麼譯?注家譯家大多譯為“委屈,反而保全了”,我以為馮達甫理解的“有了部分,才有全部”更切合語境。嚴復說:“曲,一部分也。” 因此英文我譯成了“It is partial, therefore it is complete.” 曾被稱為近代歐洲歐洲哲學之父的笛卡爾,有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這裡的“曲則全”的英譯就採用了笛卡爾的句式。二百年前就去世了的受到笛卡爾影響後來又影響了尼采的黑格爾,不知是否讀過1788年譯成拉丁文的第一部傳往歐洲的《道德經》,如果讀過,那麼黑格爾一定從這二十二章感受了老子的辯證語言的魅力:“曲則全,枉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老子這一章的目的不是談哲學談辯證法,而是要告訴君王“執一為天下牧”,即順應大道,為天下人作出榜樣。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道法自然”四字的警句。這一章說了冥冥宇宙間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本章有兩大讀點,第一,老子特別指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可見王者(領袖)的重要。第二,說了人、地、天、道、自然之間的層級關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四字,道出了道的最終依託所在。這裡的“法”怎麼譯?林語堂把這裡的“法”譯為model after,意思是“效法於”,強調具體的仿效的方法。我以為具體是無法仿效的,因此我把“法”譯成了submit to,意思是“受制於”,強調的是內在的不可違抗的“誰屬誰統領”的關係。

老子八十一章,章章都有翻譯的難題,這不是這篇小文所能說全的。我再舉一個例子就打住。老子七十三章末句雲:“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這是一句運用至今的成語。這句成語常常用於如何處置壞人壞事,說的是,誰是壞人,誰做了壞事,遲早會落入恢恢之天網。可惜千百年來,成語的一半意思被疏忽了,那就是上天眼睛盯著的不總是壞人,上天關照更多的是好人,特別是那些冤受了怨枉、暗算的好人,那些為惡勢力視為眼中釘的鬥士和英雄。天網的網眼相當寬疏,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永遠會保護好人,會拯救和幫助那些被歷史和現實傷害或拋棄的平民百姓。為了把這一思想烘托出來,如何來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呢?這是我的譯文:“ The net of Heaven, with sparse meshes, is so expansive that nothing can slip through.”

DAODEJING

道德經

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

👉點擊此處,前往噹噹購買紙質書(6.9折)

👉複製$yT7l1NLTvir$打開🍑寶APP購買紙質書

老子 著

居延安 翻譯 編注

《道德經》對我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均產生了深刻影響。“道法自然”是該書的思想精華。“道”是天地萬物之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

.

“世界學術經典(英文版)”系列信息

👇

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
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
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
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幕後 | 居延安:我譯《道德經》,一次“翻譯拉動經典”的實驗

或搜索ID“”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