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首李白創作的《俠客行》,看得讓人血脈賁張,豪氣干雲,因此頗受後人推崇。


尤其是金庸,還以《俠客行》作書,造一個俠客島,島上二十四座石室,各室分別書寫著李白《俠客行》詩中的一句,並配圖譜。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在金庸看來,《俠客行》的每一句,都蘊含著古往今來最博大精深的武學奧秘。


而這首詩,據說是李白為了歌頌信陵君與侯嬴、朱亥的友誼而作的。


那麼,這段典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戰國——俠士們的黃金時代

先說說信陵君等人所生活的戰國時代,這是俠士們的黃金時代


什麼是俠士?簡單來說就是知恩圖報的人。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知恩圖報,別看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輕鬆。在戰國時代的俠士們那裡,為了這四個字,所需要的付出的,不僅僅只有你的武藝、才能,甚至還包括生命。


別以為是危言聳聽,看看戰國第一位俠士豫讓就知道了。


豫讓是晉國人,先後給晉國權門範氏、中行氏當過門客。


在範氏、中行氏被智瑤滅了之後,他又轉投到智瑤門下。


豫讓這個人,可能跟的盧馬一樣,有克主屬性,跟誰誰倒黴。他投靠智瑤後不久,如日中天的智瑤竟然被趙無恤滅了,腦袋還被趙無恤拿來做成尿壺。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這次豫讓並沒有改換門庭,而是決心為智瑤報仇,結果點背,在行刺的過程中被趙無恤抓了。被審問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欲為智伯報仇!”


趙無恤大概覺得,他能為故主做到這一步,也算是忠義之士,就把他放了。


要是一般人,在行刺失敗又被釋放之後,肯定不會再冒險行刺。


但是豫讓不是一般人,他並沒有放棄為智瑤復仇。


由於他已經為趙家的人所熟知,所以乾脆吞碳塗漆,徹底改變聲音相貌,再次行刺趙無恤。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結果又被趙無恤抓住了。


趙無恤很納悶:我已經放過你一次,你怎麼又來了?


何況你之前也給范家、中行家當過差,這兩家都被智瑤滅了,怎麼不見你去殺智瑤?反而委身事之。現在為啥為了幫智瑤報仇,要做到這種地步?


豫讓回答到,范家、中行家把我當一般人對待,我當然按照一般人的標準去報答他們。至於智瑤,他是以國士來待我,我怎麼不能以國士的標準去報答他?


趙無恤聽完感慨萬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無恤的誓願,就請求趙無恤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一下。


趙無恤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

遂伏劍自殺


為報答知遇之恩而不惜性命,也成為了戰國俠士們最為核心的行為準則。


還有後來的聶政,因為嚴仲子以卿相之尊跑來給他母親賀壽,並奉上百金的賀禮,而將嚴仲子視為知己。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雖然拒絕了嚴仲子的百金賀禮,但還是在母親身故之後,為嚴仲子鋌而走險,刺殺了韓國國相俠累。


李白詩中的侯嬴,雖然也被清人趙翼視為與豫讓、聶政一樣的戰國俠士,但是他的表現卻與這二人多少有點不一樣。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70多歲看門老大爺——侯嬴

豫讓和聶政,都是年富力強的壯年大漢,而侯嬴呢?卻是一個70多歲的看魏國國都城門的老大爺,窮得叮噹響,沒錢沒顏,要啥沒啥。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而且相較於豫讓與聶政,這種充滿了傳奇故事的人生來說,侯嬴太平淡了,放到今天,大概也就是傳達室的老爺爺,完全就是一個路人角色。


然而不知道怎麼回事,侯嬴的名聲,居然會傳到魏國公子信陵君的耳朵裡。


說到信陵君,可不是一般人。


雖然太史公司馬遷將他與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齊國的孟嘗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但其他三位其實都是司馬遷拿來給信陵君當陪襯的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唯有在給信陵君做的傳中,太史公才不稱其封號,一口一個公子。


不僅司馬遷,連漢高祖都是信陵君的小迷弟,每次路過大梁,必定要祭祀信陵君,還專門找人給信陵君守墓。


就是這麼牛逼的一個人物,在聽到侯嬴的名聲之後,當即就派人去拜見,並想送給他一份厚禮。


但侯嬴居然端起了架子,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操守,終究不能因我看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財禮。”


公子於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大家來齊坐定之後,信陵君就帶著車馬以及隨從人員,空出車子上的左位,親自到東城門去迎接侯嬴。


侯嬴這次也不客氣,整理了一下破舊的衣帽,就徑直上了車子坐在信陵君空出的尊貴座位,絲毫沒有謙讓的意思。


然後侯嬴居然又對信陵君說:“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場,希望勞駕一下車馬載我去拜訪他。”


信陵君二話沒說,立即駕車前往進入街市,侯嬴下車去會見他的朋友朱亥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而在這個時候,魏國的將軍、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貴賓坐滿堂上,正等著信陵君舉杯開宴。


街市上的人都看到信陵君手握韁繩替侯先生駕車,信陵君的隨從人員都暗自責罵侯嬴。


唯有信陵君跟個沒事人一樣,面色和悅地等侯嬴與朱亥聊完,一點也不催促。


侯嬴聊了好一會,才告別了朋友上了車。到家後,公子領著侯嬴坐到上位上,在大家酒興正濃時,公子站起來,走到侯嬴面前舉杯祝福他。


侯嬴於是就對公子說了真心話,今天這一切都是為了試探,事實證明公子的確有高尚的人格。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侯嬴還說,自己的行為越表演的逼真,越像個小人,越能襯托公子的偉大。


看這個故事,很套路是不是?


如果二人的故事僅僅到此而已,則信陵君與侯嬴之間的關係,不過是互相作秀為對方吹捧而已,更不談不上出奇。


但是,接下來的故事,才讓我們在這個70多歲的老頭身上,看到戰國俠士的那種智慧與精神。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信陵君竊符救趙

秦昭王二十年,秦國圍攻趙國邯鄲,趙國來回搬救兵,自薦的

毛遂也是這時候脫穎而出的。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使人求救的信件同樣到了魏國。


信陵君的姐姐是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因此,信陵君的姐姐多次向魏王請求派兵救趙。


魏王就派將軍晉鄙帶領十萬士兵去救趙。


這時,秦王派使者告訴魏王,說:“誰敢救趙國,等寡人滅了趙國,回頭第一個在對誰用兵”。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因此魏王慫了,讓晉鄙觀望不前。


信陵君看不下去,因此多次上奏魏王請求派兵,並且召集門客商量對策,終不見有奏效。


魏公子見不能說動魏王,知道事態緊急,於是駕車要去趙國,誓與趙國共存亡。


正巧在路上碰見了侯嬴,於是信陵君便告訴他自己要去趙國赴死。


侯嬴這時勸告他說,何不採取另一種辦法呢?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你不是跟魏王的寵妃如姬很熟嗎?你是她的恩人,她肯定聽你的話。你不妨讓她竊取兵符,以此號令十萬大軍救趙,不比你帶這點人去送死強多了?


信陵君聽後,如夢初醒,果然通過如姬盜取了兵符。


信陵君拿到了兵符準備上路時,侯嬴又對他說,將帥作戰要的是當機立斷,假如兵符仍不足以讓晉鄙交出兵權,你就讓朱亥錘死他!


事情果然如侯嬴所料,晉鄙不願交出兵權,幸虧朱亥當場擊殺晉鄙,信陵君這才可以率領十萬大軍一舉擊敗秦君,解救了趙國的危機。


而侯嬴這時在幹什麼呢?他已經在信陵君抵達晉鄙軍營的這一天,自刎身亡了。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清人趙翼在回顧這段歷史之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自戰國豫讓、聶政、荊軻、侯嬴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可謂李白俠客行中所表露的那種俠士精神註解。


他們追求人的精神品德,重義輕生,敢於對抗強暴。


可讓我們思考的是,侯嬴成全了信陵君美名是知恩圖報不假,救援趙國也符合魏國的利益,但將軍晉鄙只是忠實的執行魏國國君的命令,他又有什麼錯呢?


2000多年前,一個看門老大爺的計謀,改變了中國歷史


這或許是侯嬴自殺的原因,俠士貴在“知恥”,願意為自己的錯誤埋單,懂得擔當。


雖然在當今法制社會一切行為以法律為準繩,不提倡個人凌駕法律之上,但是俠文化中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以及俠客文化背後的“士”的精神,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