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古魯 | 走向“內在”亦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外在”

走向“內在”亦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外在”

無論什麼都不能讓你持久滿足,人類生命渴望的是無限擴展,這是唯一能夠讓你徹底滿足的東西。你只能感受到你感官觸及範圍內的東西。。但是,如果你擴大你感知的邊界,你就可以坐在這兒,像感受自己那樣去感受每一個人。你可以進一步擴展,像感受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感受這個宇宙。當這個包容感發生在我身上,我理解到了愛和慈悲不是一種概念。帶著同理心生活並不是什麼深奧的道義,人類生來就是如此,人類的問題是,他們將內在和外在、他們的存在方式和他們處理外在世界的方式混為一談了。處理外在的方式取決於具體的情況以及與對方的關係。無論關係是近是遠,與外在互動的方式都要遵從法則和準則。可是就我們內在本質而言,就只有一個原則:無界限的融合。物質性和社會性的世界都需要邊界,而我們內在的世界則不需要任何邊界。要想實現無限融合的狂喜,也就是我們本初的狀態,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依循一個事實:即所有人類的體驗都是從內在產生的——無論是否有外在的刺激,僅此而已。

如果能在你的內在確立這種認知,你與外在的互動就不再會帶來負擔。轉向內在,你就跨出了從被動到主動的第一步——你就從一個受害者轉變成了自己命運的主人。現在,無意識地書寫著自己的命運,如果你掌控了自己的肉身,你就掌控了15%-20%的人生和命運;如果你掌控了自己的頭腦,你就掌控了50%-60%的人生和命運。如果你掌控了自己的生命能量,你將會100%地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命運。儘管你現在就在選擇生命的方向,可你是在完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的選擇。不過,所有在無覺知的情況下做的事情,你都可以帶著覺知去做。而這兩者可是有著天壤之別,這是無知和開悟之間的區別。

掌握自己的命運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會按照你希望的方式發生。外在的世界永遠都不會按照你的意願運行,因為它涉及太多變數。想要外在的世界完全按照你選擇的方式運作,會把你帶上一條征服、暴政、獨裁的道路。存在與評判無關。存在沒有任何評判,它對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除非你做了該做的事,否則你不會得到該得的結果。原則和哲學只屬於社會的範疇,是時候該覺醒成為真正的自己——成為一個存在維度的生命,一個完全鮮活的生命,而不再只是沉湎於心理戲劇裡了。到那時,你的命運將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百分百地在你手中。內在的行動是指不運用身體、頭腦或物質層面的能量而採取行動。在四個物質層面中,你最能覺察的是身體的活動,其次是頭腦的活動,再次是情感上的,而你能覺察到的能量上的活動微乎其微。一旦你學會運用非物質層面的生命能量進行活動,突然之間,你的內在和外在就能進入一個新層次的自由。(如果想觸及意識的巔峰,紀律是很有必要的。你總不能通宵派對到天明,然後又去攀登珠穆朗瑪峰吧!)

薩古魯 | 走向“內在”亦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外在”

其實,每個人在根本上都追求著愉悅,從內到外的愉悅。外在愉悅會受到數以百萬計的因素影響,沒人能夠徹底掌控這些因素。可對於內在愉悅而言,就只有一個影響因素:你。你可以成為你內在生命唯一的建築師和鑄造者,但是你並不知道如何去做,這就是問題所在。你擁有一個最基本的自由,就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想任何東西。那又是什麼阻止了你呢?問題就在於你的頭腦不聽你的指揮。你與你身體和頭腦所積累的東西之間是有個空間的,覺察到這個空間,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也是唯一的一步。生理和心理上積累起來的東西,導致了生活中循環的模式。如果時時刻刻都能覺察到和你的身體頭腦之間的這個空間,你就開啟了通向無限可能性的維度。世間只有兩種苦:身體上的和頭腦裡的。一旦你能持續性地體驗到這種距離,你的痛苦就終結了。只有在你和你身體頭腦之間保持這種空間時,你才有可能體驗到它,很重要的一點是,這種無邊界的融合是一種體驗,而不是什麼想法、哲學或概念。如果將萬物合一作為哲學理論來宣揚,你可能會在晚宴上大受歡迎,或是在研討會上博得掌聲一片,甚至可以得個諾貝爾獎。但除此之外,別無用處。然而,如果它成為你的體驗,你就能去到一個全新的維度——那是一個充滿愛和極樂,遠遠超越理性的維度。

如果一個人從理性層面把萬物看作一體,這其實還可能給他帶來傷害。人們常常宣揚各種花哨的概念:和宇宙合一、愛整個世界......直到生活好好給他們上一課。只要一提到錢,你和他人之間的界線驟然就清楚了。這時候,就不用再談你我一體了。在大多數人的經驗中,思想不如情感那麼強烈(比如你思考問題時,通常不會像生氣時那樣處於激動的狀態90%的人只能調動起強烈的情感,因為他們沒有朝另外一個方向努力過。而有些人的思想非常深,他們沒有什麼情感,但卻是深刻的思想者,最好不要給自己製造兩級對立,這樣做只會導致內戰和精神分裂。思想和情感沒什麼不同,一個乾燥,另外一個多汁,何不兩者同時享受。

薩古魯 | 走向“內在”亦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外在”

一體性不是個概念,而是存在層面的真理。個體性才是一個概念。瑜伽就是“心念的靜止”,意思是,如果你頭腦的活動停下來而你仍然是警覺的,那你就置身於瑜伽之中了。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停止頭腦的活動,因為你會發瘋的。你的頭腦中的三個踏板都是油門,沒有剎車和離合器。我想問:你想做一個活著的存在還是一個思考的存在?現在,90%的時間裡,你都只是在思考生命,而不是活出生命。邏輯有侷限性,如果沒有邏輯思維,你不可能在這個星球上生存,但同時,太多的邏輯無異於自殺。如果你100%邏輯地思考,那根本就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一旦智力與某種東西產生認同,你就會在你所認同的身份範圍內運作,你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源於你的身份認同。(如果你把自己認同為一個男人,那你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會圍繞“男人”的身份運作。)無論你因此產生了怎樣的想法和情緒,首先,這些認同是某種程度的偏見。其實,你的頭腦本身就是某種偏見。為什麼呢?因為頭腦是依靠有限的數據運行的,同時受著不公正的智力的領導。你的頭腦本應成為通向神性的階梯,卻就這樣在無盡的平庸中跌撞前行,有時候,甚至成為直入地獄的臺階。你的智力是圍繞一種叫“我執”的身份認同來運作的。一旦你與“不是你”的事物產生了認同,頭腦就成了一輛停不下來的極速列車。一邊開足馬力讓頭腦全速前進,一邊又想踩剎車,這是行不通的。

但如果你能夠從那些“不是你”的事物中脫離出來——如果你能“解除認同”,回到原本的狀態——你會發現,頭腦會變得一片空白。無論你認為自己是誰,當死亡來臨時,一切身份認同都會煙消雲散,如果人類學會主動拋下這些認同,生命將會充滿喜悅。如果你不用任何身份認同——比如身體、性別、家庭、資歷、社會、種族、等級、信仰、社團、國家甚至物種來拖累智力,你自然會邁向終極本性。如果做不到這點,死亡終究會粉碎這一切。這一點你完全不用懷疑。


薩古魯 | 走向“內在”亦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外在”

在瑜伽的分類體系中,頭腦共有16個維度。這16個維度又分為四類。它們分別是:頭腦的洞察或辨別層面,也叫智力;頭腦的積累存儲層面,用來收集信息,也叫記憶;覺知層面,它超越了智力和記憶;第四個層面是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或“我執”,——你的身份認同感就是來自頭腦這個層面。活著就是覺知,覺知不是頭腦層面的警覺(它只能提高你在世界上生存的能力,這種警覺就如同狗的警惕性,對保護自我大有用處,卻無益於擴展自我。覺知無關行為,覺知就是生命力)當你有意識地和你的覺知保持連接時,就會進入物質世界最精微的那一面,即阿卡西。我們之前提到過,整個宇宙就只是水、火、土、風和空這五個元素的相互嬉戲。造物也就是這五個元素的演繹。一旦你和你的覺知連接,就不需要試圖去成就什麼,甚至都不用許願或者心懷夢想,因為你身上能夠發生的最好的事,都會發生。一旦你與你所攜帶的基因和業力信息保持距離,生命就會變得輕鬆、靈活、毫不費力。這是一個超越了智力、身份認同、記憶,超越了評判、業力,以及每一種分別的維度,這就是存在本身的智慧。在這其中,生命總是以它應該發生的樣子發生著,帶著絕對的輕盈,自由自在。我們的人性本質一直受到壓抑和扭曲,所以我們引入“道德”這個替代品,以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秩序和理智。之所以是這樣,是由於我們沒有做出任何努力,去保持人性的活躍。如果你的人性是活躍的,就根本不需要道德。

道德標準往往因人而異,取決於地域、時代、情形以及自身需求等因素。但人性的光輝是不依歷史時代或地域而變的。從表面看,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倫理觀可能各不相同。但如果你知道如何深入一個人的內心,觸碰到人性,你就會發現,每個人其實都是相同的。如果你想把一個人的人性點燃,就需要更深的投入。它意味著投入、付出你自己。

本文編選自《內在工程》一書

薩古魯(Sadhguru)全名:薩古魯·加吉·瓦殊戴夫

薩古魯 | 走向“內在”亦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外在”

(Sadhguru·Jaggi·Vasudev),當代瑜伽士、詩人、神秘家、一位高瞻遠矚的人道主義者、環境保護主義者、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薩古魯深深紮根於世俗與務實中,就如他深深紮根於內在體驗與智慧中一樣。他於1992年成立Isha基金(Isha Foundation)。一個將正統瑜伽帶給世界的非盈利組織,Isha基金會同時也開展了許多大型社會公益項目,如復興鄉村、綠手計劃、貧困人民教育、河流拯救運動、環境管理及整體健康等。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因此授予它特殊諮商地位。2017年1月25日,印度政府授予他蓮花賜勳章(Padma Vibhushan)以表彰他為社會做出的突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