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色診療技術--火針療法

  火針是用火燒紅的針尖迅速刺入穴內,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早在《靈樞·官針》中就記:有“淬刺者,刺燔針則取痺也。”《傷寒論》中也論述了火針的適應證和不宜用火針醫治的病

。《千金翼方》有“處癤癰疽,針惟令極熱。”的論述。《針灸大成》中總結了明以前用火針治療的經驗,可以參考。

  本法具有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作用,因此在臨床可用於對虛寒癰腫等症的治療。

  針具

  一般用較粗的不鏽鋼針,如圓利針或24號2寸不鏽鋼針。也有用特製的針具,如彈簧式火針、三頭火針及用鎢合金所制的火針等。彈簧式火針進針迅速並易於掌握針刺深度,三頭火針常用於對體表痣、疣的治療。

  操作方法

  1.選穴與消毒:火針選穴與毫針選穴的基本規律相同,根據病症不同而辨證取穴。選定穴位後要採取適當體位以防止患者改變姿勢而影響取穴的準確性。取穴應根據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實證和青壯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選定穴位候進行嚴密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後用酒精棉球脫碘,以防感染。

  2.燒針:燒針是使用火針的關鍵步驟,《針灸大成·火針》說“燈上燒,令通紅,用方有功。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於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須把針燒紅,才能作用。較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燈燒針。

  3.針刺與深度:針刺時,用燒紅的針具,迅速刺入選定的穴位內,即迅速出針。關於針刺深度,《針灸大成·火針》中說:刺針“切忌太深,恐傷經絡,太淺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針針刺的深度要根據病情、體質、年齡和針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淺而定。一般四肢、腰腹針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針刺宜淺,可刺1—2分深。

  適應範圍

  火針有溫經通絡、祛風散寒的作用。主要用於痺證、胃下垂、胃脘痛、洩瀉、痢疾、陽痿、瘰癧、風疹、月經不調、痛經、小兒疳積及扁平疣、痣等。

  注意事項

  1.面部應用火針要慎重。《針灸大成·火針》說:“人身諸處,皆可行火針,惟面上忌之。”因火針刺後,有可能遺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療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針。

  2.對於血管和主要神經分佈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針。

  3.在針刺後,局部呈現紅暈或紅腫未能完全消失時,則應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4.發熱的病症,不宜用火針。

  5.針後局部發癢,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6.針孔處理:如果針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處理。若針刺4—5分深,針刺後用消毒紗布貼敷,用膠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近年來火針在臨床的應用

  用26號1.5寸毫針置酒精燈上燒紅,迅速刺入疹後並立即拔針,每個皰疹上點刺1針,塗上紫藥水[1]。

  用20~22號粗針或縫衣針1根,根部用棉線包裹,置酒精燈上燒紅髮白後,快速準確刺入患側臑俞穴後迅速出針,用消毒紗布包敷針孔,每週1次[2]。

 以左手輕按確定痔核中心,用7號注射針頭在燈上燒紅,粘取硫磺粉,快速刺入痔核中心點後迅即拔針,再外敷方紗,然後用花椒水坐浴[3]。

  4. 火針治腰痛

  分2組取穴,一組取委中、腎俞、腰眼,一組取崑崙、氣海俞、志室。兩組交替,將火針通電至針尖變紅,入穴3-5毫米,速進疾出[4]。

  接通電源,打開電子火針治療儀指示燈,手持火針針柄,指按開關待火針針頭部發熱發紅後操作。將火針對準病變中心部位迅速燒灼至基底部;治乳頭狀瘤先用鑷子將乳頭狀物往外牽拉,再將火針燒紅橫放,從根部切割,數秒鐘即可割除,徐氏用此法治療尋常疣、色素痣、乳頭狀瘤、扁平疣、角化瘤、皮脂腺瘤、雞眼等[5]。

  採用鞍鋼自動化所研製的直徑為0.5,1.0,0.25毫米三種型號的火針,將針頭在燈上燒紅,迅速燒灼患部,幾秒鐘後離開,反覆進行,直至完全燒損[6]。

  患處常規消毒用細火針在酒精燈上燒至白熾狀,迅速在關節高突處點刺,如有積液溢出,連刺5~7針;積液粘稠難出者,可用粗火針燒紅連刺,然後用閃火法拔罐,可有淡黃色積液溢出,繃帶包紮固定膝關節。積液消除後,改以關節局部取穴[7]。

  肱骨外上髁至橈骨頸間尋找壓痛點,消毒後,火針燒紅快速刺入2~3針,留針1~2分鐘,針後拔罐10分鐘[8]。

  主穴:. 間、太沖、內庭、陷谷。溼熱蘊結加丘墟、大都、太白;瘀熱阻滯加血海、膈俞;痰濁阻滯加豐隆、脾俞;肝腎陰虛加太溪、三陰交,均取患側。足部穴用粗火針,餘穴用細火針。消毒後,火針燒紅速刺疾出,深0.3~1寸,每穴1~3針。足部穴以出血為度,每次出血量<100 ml[9]為宜。

  取穴:阿是穴、腎俞、肝俞。阿是穴用三頭火針,後兩穴用單頭火針,局部消毒後將燒紅的火針對準穴位快速點刺[10]。

  11. 火針加外敷湧泉穴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

  暴露創面,創面過大或數目過多,則先行粘膜麻醉,火針燒紅後點刺創面,點淨而不傷及正常粘膜,而後陳醋調吳茱萸成糊狀,外敷湧泉穴,麝香壯骨膏固定24小時[11]。

  12. 火針為主治療頑固性面神經麻痺

  取面部穴:魚腰、絲竹空、攢竹、四白、陽白、下關、迎香、地倉、頰車、太陽、頭維;每次選5~6穴。體穴取合谷、足三里、太沖。用單頭火針(d=0.5mm)燒紅點刺穴位,進針1~2分,不留針;再用毫針針刺,用平補平瀉法[12]。

  取穴:夾脊穴、阿是穴。氟骨症是一種地方病,選用穴數因人及症而確定。火針用師懷堂針具燒至白亮,速進疾出,深約1寸,針畢加拔竹罐(用中藥湯液加溫),變涼更換,每次30~60分鐘[13]。

  火針療法發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 . 火針針具的規範化

  由上面的資料不難看出,火針針具取材多樣,材料不一,甚至不少醫家用鋼絲、鐵絲自制火針,很難保證火針的療效及安全。筆者認為應使用統一的優質材料,研製出型號多樣,適應於多種疾病的火針,以滿足臨床的需要,有利於火針的應用和推廣。

  2. 加強火針治病機理的研究

  任何一種有效的療法都有其理論基礎和物質基礎。火針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療效,但對其治病機理的認識,目前知之甚少。尤其是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解釋其主治機理,更顯不足。只有明確火針療法治病的機制,才能進一步為火針療法的應用提供客觀而科學的依據,更有利於火針療法的發展。

  3. 減輕火針施術的痛苦

  進一步改進火針針具的質地和粗細,提高醫務人員的操作技術,在增強其療效和安全程度的同時,儘量減輕火針施術給病人造成的懼怕和痛苦。

  4. 繼續擴大火針應用範圍並明確其禁忌症在臨床上,進一步探索火針治病的適應症,如近幾年來應用火針美容、消痣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總之,火針療法從古至今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澱,已經形成鮮明的特色,具備確切的療效。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不僅要很好地繼承古人火針療法的經驗,而且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使其得到發展,並賦予它新的內涵,從而使這一古老而獨特的針灸療法更加適應社會發展與人類健康的需求。

  火針

  針具名。出《備急千金要方》。又名煨針、燔針。現代多用不鏽鋼製成,長3-4寸,體粗圓,尖銳利,

用角質或竹、木製作。出有用鎢絲、鉬絲製作者,形同毫針,略較粗長,受熱散熱較快,不易變形。使用時將針燒紅,於選定部位速刺速出。應注意掌握深淺、部位,凡血管、內臟及關節附近等處禁用。主要用於癰疽、瘰癧、頑癬和痺症等。或指古代九針中的大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