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過民族”教育扶貧的“瀾滄方案”

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是典型的民族直過區,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3年,素質性貧困是制約全縣脫貧攻堅的主要因素。

為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瀾滄縣把扶貧和扶智相結合,緊緊圍繞“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重點,紮實做好控輟保學、學生資助、全面改薄和“直過民族”推普等教育扶貧工作,努力構建從學校到戶、到人的教育扶貧體系,堅持把教育精準扶貧作為拔窮根、扶民生的治本之策,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直過民族”教育扶貧的“瀾滄方案”

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心包裹”項目領到包裹的學生

持續投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補齊邊疆民族地區教育設施短板,瀾滄縣目前有各級各類學校241所,有在校在園學生66851人。

2014-2018年“全面改薄”項目規劃總投資38683萬元,用於校舍建設142個單體,運動場17個,課桌凳椅、學生用床、圖書、教學儀器等設施設備採購資金5551.81萬元,交付使用率100%。

“全面改薄”項目實施取得的成效通過“全面改薄”項目實施,我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將能基本滿足辦學條件,生均校舍面積、實驗儀器設備等配置將達到基本標準,學校生活設施逐步改善,教學點佈局合理規劃,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地區師生將便捷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圖書、音體美、信息化、網絡多媒體均達到基本均衡發展要求。

“直過民族”教育扶貧的“瀾滄方案”

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瀾滄縣紮實開展學生資助工作,應助盡助、全程資助,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學生資助工作體系,全面落實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制定印發了《瀾滄縣學生資助管理暫行辦法》《瀾滄縣學生資助檔案管理辦法》等工作方案,廣泛宣傳資助政策,嚴格規範資助程序。

2019年,學前教育階段資助3345人次70.92萬元;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472371人次3704.25萬元;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50600人次2868.6506萬元;營養改善計劃91016人次3737.04 萬元;少小民族補助2093人次52.33萬元;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6780人次434.71萬元;國家助學金2701人次353.2萬元;建檔立卡學生免學費2701人次151.35萬元;建檔立卡學生生活補助2305人次228.8萬元。全面落實國家政策,精準資助減輕貧困家庭負擔。

“直過民族”教育扶貧的“瀾滄方案”

控輟保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確保適齡兒童少年依法接受國家義務教育,瀾滄縣堅持依法控輟、聯動控輟、管理控輟、提質控輟,紮實抓好控輟保學工作。先後出臺了《瀾滄縣控輟保學工作實施方案》《瀾滄縣打贏脫貧攻堅戰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實施方案》《瀾滄縣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控輟保學工作責任追究制度》等系列文件,明確了具體目標、工作任務,為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聚焦適齡、精準核查”的原則,採取“四查三比對”方式,組織開展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大排查,摸清失學輟學底數,完成數據的核實比對工作;通過法律手段保障失學輟學適齡兒童少年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針對失學輟學學生開展宣傳教育1752人次,下發《責令改正通知書》398份,下發《行政處罰書》81份,申請強制執行2件;關注特殊群體。

鄉(鎮)黨委政府、縣民政局、縣殘聯等部門聯動,全面排查核實殘疾適齡兒童少年情況,採取隨班就讀、特殊學校就讀、送教上門等方式分類安置。通過全縣上下的努力,2019年,瀾滄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級驗收,全縣建檔立卡戶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無因貧失學輟學,達到貧困人口退出義務教育保障考核指標要求。

“直過民族”教育扶貧的“瀾滄方案”

職業教育,強化造血補齊素質短板

瀾滄縣少數民族群眾綜合素質偏低,科技文化水平落後,廣大貧困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生產方式落後等制約了脫貧發展。全縣每年有初中畢業生約5000人,只有約1500人接受高中階段教育,近3500人初中畢業生沒有半點職業技能就直接進入社會。為此,瀾滄縣著力推進職業教育,強化教育扶貧拔窮根的造血功能,努力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

依託中國工程院的定點幫扶,爭取到4.9億元建設資金,著力將瀾滄縣職業高級中學打造成為產教深度融合、培養模式先進的普洱職業教育分中心。職業教育分中心項目建設規劃佔地面積691畝,規劃容納全日制在校學生8000人。加快硬件建設的同時,創新技能培訓方式方法,加強技能培訓,依靠科技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為幫助群眾真正掌握農業技能,朱有勇院士團隊在瀾滄縣職業高級中學舉辦一個全日制院士指導班以及院士短期農業技術培訓班,充分發揮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優勢,組織院士專家,開辦了免費的院士專家技能培訓班,先後開設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等24個技能班,培訓了1500多名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落實“推普”,“雙語”培訓一個不漏

瀾滄縣把“直過民族”不通漢語人群普通話培訓作為“扶貧先扶志、扶志先通語”的一項長期性工作來抓,做到加強領導,積極組織,成效初顯。制定了《瀾滄縣開展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及“直過民族”不通漢語人群普通話培訓實施方案》《瀾滄縣組織開展“直過民族”不通漢語人群普通話教學培訓方案》,成立了由縣教育局、縣民宗局、縣扶貧辦三個部門共同組成的領導小組,“十三五”期間,瀾滄縣11個鄉(鎮),33個行政村3216名“直過民族”不通漢語群眾接受培訓,共發放受訓人員補助96.48萬元,培訓教師補助 6.432萬元。

深入鄉村開展“推普”工作。開展雙語教師培訓,對參與直過民族推普工作的教師進行雙語培訓,根據全縣“拉漢雙語”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依託國家民委雙語人才培訓基地,聘請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和拉祜語研究專家,利用暑期對全縣拉祜族聚集鄉鎮58名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

創新和豐富推普培訓的載體和途徑,主動與結對幫扶高校——雲南民族大學聯繫,開展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縣科協、縣教育局、縣民宗局協同配合,多次深入鄉村集鎮開展雙語科普宣傳;對推普培訓農民進行認真地考核,為培訓合格的農民發放補助資金。解決“直過民族”群眾“聽不懂”、“說不出”、“用不了”漢語的現象,提升自身素質、增強發展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