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過後,你最想改變你的哪種行為?

太陽心焰


不需要,現在更多的建議,最主要中華民族就是在實踐當中吸取經驗,那是最好的真諦


潛在的洶湧


每場災難,

都會改變人們的意識和行為。

而這場疫情災難,

又將改變我們什麼?

個人層面

1.出門戴口罩

經過這次疫情,大量的中國人都被普及了傳染病預防知識,更養成了出門戴口罩的習慣。疫情結束後,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公眾場所,可能將會有更多人選擇戴口罩。其一,有可能自己處於流感狀態,出於社會責任,不想傳染給無辜者。其二,自己身體免疫力較差,不想感染上各種流行性疾病,所以對自己多一層保護。

2.免疫力意識加強

針對冠狀病毒,目前還沒有解藥。能治癒的人,都是靠自身免疫力提升最終戰勝病毒而獲救。所以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將成為更多人長期的健康意識。大眾對健康意識,養生保健意識將進一步加強。

3.買份商業保險

災難無處不在,社會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一個人的不幸,倒下的往往是一個家庭。為了能更好的抵禦各種家庭風險,很多人的保險意識會加強。條件適合的家庭,會為自己和家人儘可能買份保險。

4.敬畏自然,拒絕野生動物

非典時,因為蝙蝠感染果子狸,然後餐桌上的果子狸感染人類。這次又是蝙蝠傳染給穿山甲,武漢野生動物市場的穿山甲感染人類。兩次重複的重大教訓,會讓很多人開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他們會選擇拒絕食用野生動物。違法捕捉和銷售野生動物者,會被大眾舉報。請朋友吃野生動物,可能會變得非常丟分,甚至可能被朋友拉黑。

5.回農村去生活

城市有滿眼的繁華,但當面對疫情災難時,城市變得像一個超級監獄,甚至是人間地獄。被長期關在籠子裡的人們,會更加懷念在農村廣闊天地裡的生活。隨著網絡和村村通公路的改善,很多人在農村與城市生活和工作都相差無幾。所以一些有條件的人,會開始嚮往家鄉和農村,甚至把家安到農村去。

6.改變儲蓄觀念

在這個買什麼都可以按揭,可以分期的時代,很多人不僅是月光族,更是超前貸款消費者。當災難來臨時,很多人一下子沒有了收入來源,這讓很多家庭都面臨著巨大的還貸壓力。看來,人生並不非一帆風順,還得為一些突發事件做一些儲備。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存點錢。

7.還是大單位靠譜

疫情發生後,只有大的單位才會讓你宅在家裡,而照樣給你發工資。小點的單位或者個體老闆,自身都難保,就不要指望他能給誰發工資了。他能扛過來,讓你疫情過後還可以繼續去上班,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在大家的意識裡,以後會盡量考慮進大一點的單位。

8.趕緊談個戀愛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而我TM居然還沒有談戀愛。於是,很多人在疫情期間就已經在網上開始談戀愛了,以度過這段煎熬憂慮的時光。那疫情過後,就是趕緊見個面,或者趕緊找個人結束單身。

9.對傳統人情世故的思考

過年回家,是這次疫情擴散的助推劑。千里把家還的中國人,把病毒帶到了中國的每個角落。很多地方都發生了大量因請客吃飯,走親訪友而感染的聚集性案例。武漢百步亭4萬個家庭的大聚餐,以及福建晉江參加宴會的4000人被迫隔離。這一系列的案例,讓很多本不喜歡熱鬧的人更加厭惡這種大操大辦,你來我往的人情世故。可能有一部人會率先退出或拒絕,一些不必要的請客吃飯等傳統習俗。

10.不在災難發生時去旅遊

這次政府號召大家不要去武漢,武漢人儘量不要外出。結果很多在武漢的人依然選擇了旅遊、出國。或者選擇了回老家,以及逃離武漢。結果這些離開武漢的人都悲劇了。基本在各地被強制隔離,不僅回不了家,甚至還住不了店。有些人折騰兩天不得已又返回了武漢,出國的最終被國家派飛機接回。總之,當災難發生時,家才是每個人最安全的港灣。

11.國人會更加重視中醫

中醫是國粹,但是卻正在被中國人拋棄。但是無論是非典還是這次疫情,中醫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中醫雖然療效慢一點,但能很好地提升免疫力,且基本沒有副作用和後遺症。當懂得免疫力是人體生存之本之後,大家會對中醫提升一個新的認識,中醫將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12.做個自由職業人

這場疫情過後,很多人可能面臨生意倒閉或失業。但是,疫情對平時本身就在家工作的自由職業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於是,疫情結束後,可能將有更多人以主動,或被迫的方式,加入到自由職業人的行列中來。入駐各種網絡平臺,實現自我,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13.要不要去學醫

醫生是和平年代的戰士,其隨時都將面臨沒有硝煙的戰爭。醫生這個高尚的職業,正變得有點尷尬,令人焦慮。要不要去成為一個未來的醫者,將成為一部人的思考。有人會因此主動投身到這種拯救人類的戰鬥中,更願意去學醫。肯定也會有人,因為懼怕而放棄曾經有過的夢想。

老闆層面

14.減少固定開支

很多人宅在家裡打遊戲,看連續劇。每天吃得好,睡得爽,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但是,很多不能開工的生意人和企業老闆,宅在家裡就比較煎熬了。因為每天都面臨房租、工資等開支,壓力很大。疫情不退,焦慮不止。減少固定開支,不盲目擴張,走輕資產路線,將是未來經營者的主流思考方向。

15.把企業搬到網上

一部人的煎熬就是另一部人的機會,疫情讓實業和線下服務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但是數字經濟卻在這個假期迎來黃金期。很多知名網絡平臺都因用戶瞬間訪問量太大,而相繼崩潰,騰訊的遊戲產業更是一天實現了20億的現金流水。所以,很多老闆不得不再一次思考數字經濟。能把銷售或辦公搬到網上的,都努力在實現電子商務和網絡化辦公,這必將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

社會層面

16.關於謊言和真話的思考

這次疫情本來第一時間就有人預警,但卻被當做謠言給封殺了。甚至還對預警人進行在處理,使得人類錯過了最早控制疫情的機會。而有關部門早期堅持說病毒不會人傳人,可防可控等謊言,終於把中國人害慘了。所以,這次疫情會讓很多人開始對“真話”和”謊言”進行思考,必將推動國家的一些改革和進步。

17.有國才有家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如果放到一個小國家,可能早就癱瘓了。而慶幸的是,中國是個經濟和工業都非常強勢的大國。在統籌應對突發事件方面,也具有極強的制度優越性。所以,雖然個別地方暫時淪陷,但全國的防疫工作則有條不紊地迅速展開。一批批醫療隊伍不斷開赴前線,各種緊缺物資迅速組織生產和緊急調運。其充分展現了一個大國的實力與韌性,這會讓很多人“有國才有家”的意識加強。

18.災難大局意識

武漢很遠,災難很近。開始很多人都只是觀眾,但是慢慢地發現,其實大家都變成了災民。不能出門,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不能賺錢,還得天天虧損。所以這樣的災難沒有誰是看客,所有人都在災難之中。只有齊心協力戰勝災難,才是對自己和所有人的解脫。這會形成公民的大局意識,會讓很多人對國家、民族、團體、個人的意識會發生轉變,更多人會在未來願意去做志願者。

19.有人為我們拼過命

這次疫情,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肩負起了責任與使命。醫護人員在前線的艱辛與痛苦,國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醫護人員不僅被大量感染,也有人因此而犧牲。但他們依然鬥志昂揚地一批批開往前線。而在全國各地,也相繼有抗疫一線的工作者因勞累過度而殉職。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很多人在心裡會默默的祈禱和感恩,感謝你,曾經為我們拼過命。

20.明星救不了國,唯科技和實業可以

在太平盛世,明星是很多人追捧和崇拜的對象。而在國難面前,還得靠10天能建成一座醫院的建設者,還得靠冒著生命危險衝鋒陷陣的白衣天使,還得靠人民解放軍,還得靠24小時不停生產醫護用品的工廠,還得靠大量堅守崗位的執勤者,還得靠84歲的鐘南山和73歲的李蘭娟等這樣憂國憂民的專家學者。明星救不了中國,真正的榮譽、光環、獎勵都應該給予對國家有更大貢獻的人。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櫻桃番茄GO


這次疫情,讓我們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洗禮。疫情過後,很多事情都會恢復如初,

但這段時間我們經歷的一切,所帶來的改變,可能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不少我們用傷痛得出的理念共識和 行為習慣,或將成為我們 長期堅守的個人自覺或許疫情過後,我們才會發現,這些來自生活當中和內心深處潛移默化的改變,

是這樣徹底和深切!

改變一

出門回家後終於記得洗手

出門回家後要洗手,這個從小就被父母和老師教育的習慣,在我們成年之後很多人彷彿已經忘記。但這次疫情中,伴隨著無數專家院士的告誡和提醒,回家先洗手,終於成為我們生活中恪守的習慣。就連醫務人員操作前的 “七步洗手法”都成為網上的熱搜詞——洗手,毫無疑問是今年疫情發生以來 重複最多的生活習慣。

也許疫情過後,出門未必會再需要戴口罩,但回家後趕快去洗手,一定會成為很多人一個下意識的行為。

改變二

更多人接受餐桌上“多擺一雙筷子”

共吃一盤菜,這或許是生活中最常見、最毫不起眼的日常。但疫情讓我們警醒,這樣的零距離接觸,可能帶來傳染性疾病的聚集性傳播。對於傳統上傾向於合餐的國人而言,分餐不習慣、顯生分、太麻煩, 配備公筷公勺或許相對更簡單易行。

疫情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夾菜方式,不少餐飲企業已經自發為食客配備公筷公勺,防範“病從口入”。不少省市也提出推行公筷公勺的倡議,獲得民眾積極響應。多一雙筷子,多一份健康,更不會少一分見外。相信疫情過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少聚餐的餐桌上都會多擺一雙筷子。

改變三

無接觸支付將更加普及和流行

即使在疫情暴發以前,移動支付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疫情發生後,一張張經過轉手的“錢”確實有可能成為 間接傳播源。在這樣的背景下,無接觸支付降低了人們被感染的風險。

疫情發生以來,網絡上時不時就會出現“急尋某某車次、航班、出租車患者同行人員……”類似的新聞。而如果沒有移動支付,疫情防控下的信息追溯將會更加困難。相信疫情過後,更加 安全、可溯源的無接觸支付方式將在這個社會中更加普及和流行。

改變四

意識到在公共場所保持距離的重要性

平時我們在銀行櫃檯等處辦理業務時倡導的“一米線”外排隊等候,既是一種文明,也是對別人隱私的尊重。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我們在公共場所如醫院候診、繳費,等候公交、地鐵,食堂打飯,進出小區登記、測溫時,更需要排隊,保持相互之間的距離。

疫情過後,相信有更多人會意識到在公共場所主動與他人保持距離的重要性。這個距離, 不僅是文明的距離,更是安全的距離。文明的養成需要久久為功,這樣的距離,不是疏遠和冷漠,反而體現的是一種尊重、一種分寸、一種友好,一種對自己也對他人負責的行動自覺。

改變五

儲蓄觀念或將再被重視

這次疫情,考驗了不少人的現金流。房貸、車貸、信用卡、花唄的催繳日期可能會遲到,但絕對不會缺席,在意外來臨的時候,手頭有點存款是一個人最大的安全感。

在這個提倡提前消費的年代,這次疫情對 借貸型消費也是一次 警示, 未來的生活裡別透支、別月光,錢一定要攢一點,養成儲蓄的好習慣。遇到危難才明白,存款標誌著一個人抗風險的能力。

改變六

新式的守望相助有望重塑鄰里關係

中國有句老話,遠親不如近鄰。在居家隔離的日子裡,鄰里關係被重塑,而我們也重新認識了“鄰居”。原來我們的身邊有這麼多好鄰居,他們或是爭做左鄰右舍的守護者,或是主動為隔離家庭跑腿的代購,或是給孤寡老人、貧困戶捐資送物,或是幫助抗“疫”戰場上的醫護人員、一線人員照看家人……

在疫情期間,一棟樓或一個小區一般都會建個“鄰里群”,拼單購買消毒液,一起“團購”蔬菜日用品等等,這 種新式的守望相助,或許可以在疫情結束後持續下去。

改變七

線上生活方式將繼續深化

對不少中老年人來說,疫情發生以前,超市、菜市場、藥店等線下實體場所,仍然是他們的主流生活方式。但是因為疫情所必須的物理隔離,因此很多生活也只能轉移到線上,線上生活方式被更多的人所瞭解和接受。

因為網絡的便捷,使我們每個生活在家中的人, 隔離但卻並未與世隔絕。線上買菜、線上辦公、線上教學、在線門診、在線車保……各種線上生活的場景和方式,經過此次疫情被推廣開來, 這樣的生活方式未必會成為主流,但一定會繼續深化。

改變八

個體公共責任意識有望得到強化

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防線。這樣的特殊時期,對每個人的公共責任意識進行了強化,你或許不習慣戴口罩,但當你要進入公共場合,戴不戴口罩 已不是個人自由的問題,而是涉及公共安全的問題。

參與防控疫情並不需要什麼高深學問,作為一名社會成員,遵守社會秩序,尊重公共利益,關愛他人利益,每個人需要的只是基本的責任感。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對社會文明底色的一次大考,也是 對我們公德意識的一次喚醒,通過這次大考,也讓每個人意識到公共責任意識的重要性。下一次,當你想打噴嚏的時候,你可能會不自覺地抬起手肘擋住嘴。

改變九

更加註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

這次疫情告訴我們,配備一個 家庭藥箱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買不到口罩、酒精的人,更加意識到醫藥用品居家常備的重要性。 疫情過後消毒液、洗手液、消毒紙巾、口罩可能會成為居家必備的用品,甚至會有貯備一定衛生用品的習慣。

疫情過後, 很多人意識到, 規律作息、膳食平衡、營養全面、戒菸限酒、加強運動……這些 健康的生活方式,應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自覺行為。當下一個秋冬季節來臨時,相信將有更多的中老年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出入人員密集場所時戴上口罩。

改變十

餐桌上再也不能亂吃東西了

我們早就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風險很大,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 重大隱患。革除一些餐桌上的陋習,有利於 從源頭上有效防範重大公共衛生風險。

近期,國家已經通過立法禁止野生動物交易。今後,我們也學會了,不是什麼東西都能擺上餐桌,健康文明的飲食習慣,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負責的表現。個體的自覺將形成推動整個社會文明前進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