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當這句話出現在熒幕上,舒緩的音樂響起的時候,許多人都被觸動了

這句話出自紀錄片《幼兒園》,2004年上映,豆瓣評分8.8,導演張以慶。該片記錄了武漢一所寄宿制幼兒園,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14個月裡的生活。

影片榮獲第十屆上海國際電視節最佳人文紀錄片創意獎、2004年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紀錄片大獎。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對於喜愛紀錄片的朋友來說,張以慶這個名字應該比較熟悉,他的代表作品還有《紅地毯上的日記》《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

張以慶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特色化的導演,“不按套路出牌”是多數人對他的評價,他說自己最怕的就是在創作上重複自己。

而《幼兒園》這部片子同樣如此,它打破了大多數人對幼兒園生態的刻板印象,對孩子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且不說影片包含的深刻含義,單從拍攝手法、鏡頭語言和藝術美感三個方面來說,《幼兒園》都是一部獨具特色、極致用心的影片。

它展現了張以慶對紀錄片的個人化詮釋,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情感衝擊和體驗。接下來我就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簡要地解讀一下這部紀錄片。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年代感的字體

01

用“旁觀”的拍攝方法,“交友”式拍攝——取得孩子信任,讓孩子無視鏡頭存在

美國的《電影術語彙編》中說:紀錄片是一種非虛構的影片,它具有一個有說服力的主題或觀點,但它取材於現實生活,並且運用編輯和音響來增進其觀念的發展。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紀錄片的底線也是真實。

《幼兒園》這部片子從2001年5月開始籌拍,經過了4個月的觀察、試鏡、選擇拍攝對象等,於同年9月開拍。

14個月後完成前期拍攝工作,“非典”之後的2003年9月,創作開始進入後期剪輯製作階段。

拍了5000多分鐘,最後只從中選取了70分鐘,可見工程量之浩大。也不得不說,張以慶嚴謹認真的態度令人欽佩。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幼兒園》採用了“旁觀”的拍攝方法。

旁觀的方法要求拍攝者不介入被拍攝者的生活,儘可能少地干擾拍攝對象,儘量保持一種從旁觀察的態度。儘量做到拍攝對象對拍攝者“視而不見”,並消除拍攝對象的陌生感。

小朋友在幼兒園,最熟悉的大人可能就是老師,當拍攝者介入時,他們會感到陌生和茫然,甚至會抗拒。

但在《幼兒園》中,我們看不到孩子們陌生或恐懼的眼神,他們完全感受不到攝像機的存在。即使有孩子直視鏡頭,表情也平靜自然。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可以說,攝像機和扛攝像機的人已經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他們習慣了攝像機的存在,不再抱有戒備心理,才會表現出真實的情感狀態。

能做到這樣,張以慶團隊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先是幾乎跑遍了武漢的所有幼兒園,選定幼兒園後,提前進入幼兒園,和孩子老師們打成一片。

當攝製組和孩子熟悉之後,一天沒見,就有孩子問:昨天你怎麼沒來?

張以慶說:“我們每人的腦子裡都有一到兩本花名冊,茜茜病了,貝貝沒來,蟲蟲情緒反常,高揚又尿床了,我們門兒清。”

他們甚至學會了在一米長的床上睡午覺,睡起來還要疊好被子,吃飯不能灑到桌上。遵從孩子們在幼兒園的規定,與孩子們成了“同學”。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這便是“交友拍攝”,即通過先期深入生活,把自己置身於被採訪者中,與他們深入接觸,從而消除拍攝對象對作者或鏡頭的陌生感和戒備心理,甚至忘記了作者和鏡頭的存在。

這一點張以慶是做得很成功的,在正式開拍之前就和孩子們有了密切的接觸,讓孩子熟悉並信任他們。

拍攝《幼兒園》,時間跨度大,素材豐富,張以慶的拍攝場記寫了近5斤紙,每個鏡頭都背得下來。

《幼兒園》的成功,和張以慶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分不開。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孩子們在愉快地聊天

02

鏡頭語言——無解說詞,鏡頭敘事仍流暢生動,細節刻畫深刻,情節富有張力

《幼兒園》的鏡頭語言打破常規,沒有一句解說詞,鏡頭轉換、細節捕捉、拍攝機位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①無解說詞敘述情節發展

這部片中,除了一些簡單的文字描述外,沒有一句解說詞,通過一個個畫面語言,觀者就把事情來龍去脈弄清楚了,這是不容易做到的。

紀錄片的真實性講求信息完整,有些紀錄片只靠解說詞支撐,把解說詞全拿走,只看畫面我們根本看不懂在表達什麼。

滿足畫面語言及畫面信息完整性,才能更好地保證真實性。沒有解說詞,就沒有強加於觀眾的主觀意圖,避免對觀眾“滔滔不絕”的干擾。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在門縫偷看的女孩

《幼兒園》有清晰的邏輯鏈條、是一部故事完整的紀錄片。

②鏡頭轉換流暢自然

在《幼兒園》中,鏡頭轉換非常流暢自然,即使沒有解說詞,觀眾還是一眼就能明白。

比如在小班的第一堂課切換到中班時,採用的是從窗外的遠景往近推攝的方式,然後畫面到了室內,再配上“中班”的字幕,我們就知道畫面到了中班課堂。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窗戶全景

夜晚降臨,鏡頭是宿舍樓的全景,房間亮著燈,畫面到了孩子們在床上,我們就知道時間到了晚上,孩子們要睡覺了。

鏡頭組接往往隨著孩子們的談話展開,比如前一個鏡頭是對孩子關於錢的訪談,下一個鏡頭就是孩子在玩玩具紙幣的場景。

在描述季節變遷上,用的是“落葉”這個季節符號,一個小女孩拿著黃色落葉在玩,配上“一葉知秋”,之後是孩子們向天空拋灑落葉的全景虛焦圖像。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而當孩子朗誦冬季景色時,孩子朗誦的畫面逐漸模糊,自然切換到虛化的大雪紛飛,一群孩子奔向雪地的畫面。

鏡頭轉換絲毫不生澀,還充滿詩情畫意。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③虛化鏡頭突出主題

張以慶說過:“在不知道拍什麼之前,必須學會不拍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

《幼兒園》中的許多鏡頭都是反映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老師、家長很少出現,即便出現,也幾乎全做了虛化處理。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孩子們在戶外拋灑落葉

這樣就能把敘述重點放在孩子和他們在幼兒園發生的事上,避免其他人員的介入,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真實性。

同時,清晰的孩子和虛化的外部世界形成強烈對比:孩子們都是自我的,他們清晰可見,可看外界,一切又那麼模糊。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戶外活動的虛化鏡頭

④靜止鏡頭頗具深意

《幼兒園》中靜止鏡頭貫穿始終。

第一個靜止鏡頭就是小男孩喝藥,藥很苦,孩子忍著喝了幾口,老師說不夠,繼續喝,邊吃糖邊喝,看著電視喝就不苦了。

小男孩稍顯扭曲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鏡頭在這兒定格幾秒,觀眾彷彿穿越回到小時候:我們也是在大人的“誘騙”下成長起來的啊。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喝藥的男孩

一個男孩自己穿衣服,卻怎麼也穿不上,於是就發脾氣,拿衣服打床。再穿還是不對,鏡頭也靜止了,體現出戲劇性。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為穿不上衣服而惱怒的男孩

而美國9.11恐怖襲擊發生時,也出現幾個靜止鏡頭,表現歷史永被銘記。

孩子就是在這一件件困難和挫折的小事中成長起來的。不管是自己親身遭遇也好,還是外部變化也好,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體驗,得定格在記憶中,也足以震撼人心。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⑤平拍和仰拍結合,體驗孩子視角

為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視角,攝像劉德東拎著攝像機,或蹲或趴在幼兒園裡呆了足足14個月。

只有和孩子一樣的視角,才知道孩子看見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才有助於瞭解孩子。拍攝孩子時,影片景別多是中景和近景,這樣就更容易清楚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群體中捕捉特定孩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幼兒園大門內拍攝等候在門外的父母,用的仰拍,就是孩子看父母的視角,我們也體會到孩子急切盼望見到父母的心情。

平拍和仰拍相結合,觀眾更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情感體驗隨之加深。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仰拍等待接孩子的父母

⑥細節描寫充分而深刻

細節往往有豐富的層次,也能展現最本質的內涵。

如潑了的飯,孩子的眼睛,孩子的手和腳等,這些細節的抓拍,可以反映許多重要的信息。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女孩的飯潑了

例如在小班開學第一天,一個小女孩偷看門外的世界,是對父母的依戀和不捨,也是對外面世界的好奇。

孩子眼睛的特寫鏡頭,展現天真和茫然;孩子上課揉眼睛,展現疲憊和無趣;擦小皮鞋、穿衣服、繫鞋帶種種,都是對孩子成長細節的關注。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安靜發呆的女孩

在拍攝幾個孩子合夥欺負小女孩時,捕捉到孩子細微的表情變化,從“凶神惡煞“到“挑眉一笑”,”耐人尋味。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男孩“兇狠”的眼神

有溫暖美好的細節:老師給打架中受傷的賈哲毅加菜,說多吃點丸子,旁邊的茜茜就從自己碗裡舀了一個放進男孩碗裡。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茜茜給賈哲毅舀丸子

有令人心疼的細節:陳志鵬通常是最後一個被接走的孩子,久等父母不來,他生氣地揮手跺腳,鏡頭以他的小書包為前景,說明他已經做好回家的準備,等很久了。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等家長來接自己的陳志鵬,書包作為前景

這些細節描寫,展現出導演和攝影師的敏銳洞察力,也總能觸碰人心。

⑦兩條敘事線索交叉,具有發展性

《幼兒園》有兩條敘事線索,一條是小班、中班、大班的穿插敘述,另一條是對孩子的訪談。

值得一提的是,凡是涉及孩子的訪談,鏡頭一概用了黃色色調處理。或許在張以慶看來,孩子世界是彩色的,成人世界總是多一些灰暗,不那麼明亮。

第一個接受訪談的孩子,是心算班的優等生,第一個問題也很簡單,但隨著時間流逝,故事發展,訪談的數學題目難度也在增加。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心算班的優等生熊經緯,這個問題他沒有回答出來

而對其他孩子的訪談,問題則從“你為什麼長這麼高”“你喜歡哪個同學”,這種孩童世界的問題,發展到“你會把錢分給領導嗎”“你恨日本人嗎”,這種成人世界的問題。

從客觀理性且有確定答案的問題,逐漸提升難度,轉到情感和意識層面,再到複雜的人際和國際關係問題,預示一個人的成長,也要從只分是非對錯,到權衡利弊的複雜選擇中。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⑧人物塑造獨具特色

在《幼兒園》裡,有一個頑皮好動的小女孩,因為沒有解說詞,導演用鏡頭組接完成了人物性格塑造。

老師責怪她的話語頻繁出現:“馬玉蘭又用手拈著吃,不講衛生”;“馬玉蘭,快點吃啊”;“馬玉蘭你在幹什麼啊”;“馬玉蘭,你又在玩水“;“馬玉蘭,又在害人!”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馬玉蘭

通過馬玉蘭各種動作的鏡頭,加上老師的唸叨,觀眾知道這個孩子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對馬玉蘭產生深刻印象,由此完成人物性格塑造。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好動的馬玉蘭

03

藝術美感—用光極致講究,音樂配合“天衣無縫”,真實性和藝術美感並存

紀錄片是真實地記錄生活,但不是通過長鏡頭把事情完整地記錄下來。在追求真實性的同時,不能放棄“藝術感”和“美感”。

《幼兒園》中對背景音樂、光線的運用,季節變遷的記錄或一些小細節的描寫,讓觀眾的思想從中昇華出去,不僅關注了事實本身,也感受到了美。

片子與觀眾不只是單向傳播,還達到情感的交流,整部片子看下來,我們感受到了強烈的人文關懷。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①講究光影運用

“攝影是光的藝術”。整部影片中,我們能感受到導演對光線極其用心,每個畫面都力圖最大限度利用好光,把孩子拍得溫暖動人。

比如晚上孩子熟睡,光線照射進來,落在孩子身上,單純美好;陽光透過百葉窗照到孩子身上,半明半暗。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光線透過百葉窗落到孩子身上

就像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是光怪陸離,明暗交錯的,鏡頭充滿藝術感和美感。

而對孩子的訪談,則是逆光拍攝,還有頂光。孩子的輪廓非常清晰,容易讓觀眾把握細節,同時也令畫面顯得柔和。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訪談鏡頭

室內的拍攝,光線多是從孩子的頭頂斜上方照射過來,頭髮清晰可見,孩子像在閃閃發光,意境深遠。

這些對光線的刻意追求,容易打動觀眾的心,引發情感共鳴,也更容易讓我們體驗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明暗對比明顯,突出主體

有人評論張以慶的紀錄片過於追求鏡頭唯美精緻,

張以慶說,紀錄片不等同於紀實片,生活也不只是過程和線性的實錄,除了故事、細節之外,還有思想、情緒這樣一些形而上的東西,他要做的就是形而上的表達。

而原中央電視臺軍事節目副總編輯徐海鷹也曾這樣評價張以慶:

很多人只重視紀錄片的社會性、新聞性、歷史性,但是不把紀錄片當作藝術來看待,張以慶的創作則更多關注那些超越表層行為的精神層面的東西,體現出了藝術性,這點很難得。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夜間熟睡的孩子

其實我們在片子中看到的紅漆地板和綠色的牆裙,都是攝製組在孩子放暑假的當口,重新裝修的,而出於光線的考慮,把三個班教室的窗簾換成了百葉窗。

攝製組精心準備,才讓觀眾看到一部極具藝術感和美感的片子,足以觸動人心,也讓紀錄片更有價值。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紅漆地板和綠色的牆裙

②音樂使用天衣無縫

《幼兒園》的背景音樂也非常有特色。背景音樂主要用的是傳統民歌《茉莉花》。表面看與幼兒園八竿子打不著,但張以慶卻能天衣無縫地運用到影片中。

《茉莉花》由武漢市少年宮合唱團合唱,片子中總共出現5次,同一首歌在不同場景出現,引發的感受也不同。

第一次是在小班入學的時候,孩子們淚眼朦朧的鏡頭配上音樂,有一種戲劇化衝突,但也正如歌曲所唱一樣:“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孩子就像花朵,悄悄綻放,充滿希望。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入學第一天,邊哭邊吃

第二次出現在孩子們睡午覺的時候,這時候的感覺就是安詳,讓人放鬆,愉悅。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睡著的孩子

第三次是在陳志鵬等待家長的時候,他頻頻回首,翹首以盼,表情悲傷難耐,再配上背景音樂,令人無奈又心酸。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頻頻回首張望的陳志鵬

第四次是虛化下雨的場景,音樂配上淅淅瀝瀝的雨和銀杏葉飄落的畫面,展現時光流逝,季節變遷,讓人感受到美好,又彷彿預示花朵一樣的孩子也要經歷風吹雨打。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虛化的淅淅瀝瀝的雨

最後一次是在畢業體檢、拍畢業照的時候,黃色色調鏡頭,回放孩子們玩耍、打鬥的畫面,有一種懷舊、憂傷的氛圍,也讓觀眾有了更深的思考。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畢業照

除了《茉莉花》,舒緩的口琴背景音樂也昇華了影片。

比如孩子疊放板凳,老師說:換方向,調個面。但孩子只會前後調面,不會翻轉,怎麼也放不上去,呈現出孩童世界的簡單,直線化思維。

開始我們可能覺得好笑,但當舒緩溫柔的音樂響起,我們會有些心疼,但又愛莫能助。預示著個人的成長之路就是如此,只能靠自己在不斷碰壁中摸索學習。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不知道如何疊放板凳的男孩

在一個鏡頭裡,背景音樂是戲曲,一個孩子趴在課桌上發呆,用手打著節拍。他內心的活動,一方面是孤獨,一方面是焦躁不安,也想出去和小夥伴一塊玩,但落單了。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聽著戲曲打節拍的孩子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不僅讓觀眾看到真實的幼兒園,還讓觀眾感受到藝術感,體驗到了美,內心深處某些東西被喚醒。

從拍攝方法、鏡頭語言、藝術美感3個方面,解讀紀錄片《幼兒園》

冬季雪花落下的虛化鏡頭

04

結語

紀錄片《幼兒園》,用“旁觀”的拍攝方法,“交友”式拍攝,記錄孩子在幼兒園的點滴小事,重在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衝突,虛化了與成人世界相交的部分。

而導演張以慶用個性化的視聽語言,在體現藝術感和美感的同時,賦予了此片更深刻的含義。

每個人都曾經是孩子,幼兒園不只是孩子的幼兒園,在幼兒園裡,也體現著成人世界的規則和價值觀。

當我們看孩子的時候,孩子也看著我們。

如何理解自己,理解孩子?《幼兒園》這部紀錄片能給我們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