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远近闻名的红色收藏和传播者——王秋生

王秋生,男,生于1930年8月,溧阳市竹箦镇西芮村人,溧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退休党员。他就是,我市远近闻名的红色收藏和传播者。

溧阳市远近闻名的红色收藏和传播者——王秋生

37年来,王秋生老人共收集毛泽东像章和肖像,兼集旅游门券、人民币、粮票、布票等各类藏品7.8万多枚(张、册)。他还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优秀会员、中国夕阳红门券收藏研究会顾问,并先后获得了常州市道德模范、溧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文明市民、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溧阳市远近闻名的红色收藏和传播者——王秋生

今天,我们来听听TA的故事

花光所有积蓄,却成了精神上的“富翁”

王秋生,1952年参加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任溧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管理股股长。1981年11月1日,王秋生退休,按理说退休后工资待遇不差,安享晚年在情理之中,然而,为报党恩,王秋生于1983年8月8日,创建了由毛泽东孙子毛新宇亲笔题字的“溧阳霞晴集藏馆”,以收藏毛泽东像章为主,踏上红色收藏之路。

37年来,王秋生老人花费了所有的积蓄和退休工资近40万元,用于红色收藏事业和宣传祖国统一大业。为了自己心爱的集藏事业,他一直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平时的主菜是土豆、胡萝卜,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天花不了五元钱。王秋生老人没有一件光鲜的衣服,还喜欢怀旧,总拿现在的生活与他当年帮长工时比,内心感到挺满足的。

王秋生老人除了感党恩报党恩,还很有善心善举。平时经常接济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听说政府要增加退休工资,钱还没拿到手,他就把兜里的数千元钱救济了孤寡老人。有人曾对他说:“老先生,你虽然没有积蓄,但这些藏品挺值钱的,卖了钱可能立马就成了百万富翁。”王秋生老人回答:“这些藏品是挺值钱的,而且越久越值钱,这一点不错,但我不会把这些藏品变卖成钱,所以我永远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

2007年8月8日,在78周岁生日之际,王秋生老人以党员的名义,把自己倾尽心血集藏的近万枚毛主席像章,捐赠给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成为纪念馆永久珍藏的精神财富。这一义举彰显了一位老党员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感悟。

“我不是为了发财,更不是为了出名,是要把这些珍贵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红色文物收藏起来,保存好、保护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这些收藏品体现着红色精神,要让更多人在观赏藏品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王秋生老人的一席话,充分展现了他在平凡的人生经历中,有着不平凡的自我作为;在淡泊名利中,以共产党人的孜孜赤情铸就着人生的丰碑。

只上了3年学,却出了4本书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帮长工,13岁才开始念书,只念了3年,1年念两级,小学毕业时考取了省溧中,但苦于家里穷,再念不起书……”王秋生老人说起自己当年的读书经历。而就是这样文化基础的老先生.....

2007年编著了《丰碑》。书中有毛泽东手迹、命令、通电、书信13份,抗日战争老照片141张,其他图片11张,上将以上军中豪杰肖像99张,红色旅游门券349枚等。此书出版后,赠送给社会各界人士,并送进校园作为爱国主义教材。

2009年编著了《赤情》。该书以盼祖国早日统一为主旨,记录了在2008年这个悲喜交集的年份中,他历时48天,跨越20多个城市,行程1.5万公里,以一个老党员的赤子之心宣传祖国统一大业的历程感悟。

2011年出版了《霞情》。2011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出资6.6万元,为王秋生出版大型画册《霞晴》。该画册分7个章节介绍了毛泽东像章鉴赏、毛泽东像章图案设计,以及王秋生在全国义展和“盼望祖国统一”活动的实录等。

2013年编著了《感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王秋生又著书《感恩》回顾其数十年红色收藏以及组编40多个专题在全国开展“光辉历程”巡回义展的苦够乐透的经历。

诚然,这4本书与作家名家所著之书相比,会有层次之别,但它们的确出自当年只读过3年书的老翁之手,是一位老党员赤诚的心血结晶。目前,这4本书已全部捐赠给社会各界。王秋生老人用夕阳的光辉染红了晚霞,一抹绚丽永留人间。

现在,王秋生老人正在筹划编写第5本书《人生》,讲述他由于这辈子苦出身、帮长工、吃苦头,到1949年4月溧阳解放回村当民兵、当民校教师、当治安保卫,直至后来在前马供销社、城郊供销社、溧阳工商局工作的经历,追溯他要报党恩的根源。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感人肺腑的故事

王秋生已是90高龄的老人,纵观他的一生,牢记党的宗旨,工作积极进取向上,感恩报党报国,做人做事诚信踏实,在平凡中彰显不平凡,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王秋生是在1957年8月入党的,还曾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在红色收藏义展方面,他曾荣获20多次全国荣誉证书……这些虽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在王秋生老人身上,他的诸多不寻常的事迹深深打动着人们。

2008年,王秋生自费到祖国大西北宣传奥运,到西部签名,“盼祖国早日统一”。在这期间,老人经历了西北地区风霜雨雪变化无常的天气,遭遇较大的地震余震十多次,几次在睡梦中被旅社管理人员敲门叫醒跑出屋避震……这对当年已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需要多大的信念、毅力和勇气。

据王秋生老人讲述,以前为了寻觅毛泽东像章,他骑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顶烈日冒严寒,骑爆了100多条车胎。从事收藏以来:

★ 他先后到过9个省39次举办毛主席像章义展,其中万枚展览11次,千枚展览28次;

★ 他收藏旅游门券3万多枚,其中26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门券齐全,65次在全国展览;

★ 从1999年起,他在18个省(市)举办了“盼祖国早日统一”展览;他保存的20多本签名册,有全国各地的党政要人和普通群众数万人签名……

★ 多年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疆日报、中国老年报、每日侨报等全国5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过这位老党员的爱国感人事迹。

重走长征路,红色收藏和传播永远在路上

30多年来,王秋生踏遍红军长征经过的省市,有的地方甚至数次前往。2008年4、5月间,79岁高龄的他跨越甘肃、陕西、青海、四川等省的20多个城市,行程1.5万公里,用时48天亲访长征路,差点丢了性命。

说到自己“长征路”上的事,王秋生最难忘的就是去会宁。2008年4月14日,在兰州寻访红色景点几天后,他决定去会宁,他说,“那是三军会师地,一定要去看看的。”兰州离会宁约有200公里,王秋生老人回忆,当地人看他年纪大,劝他不要去,因为路太难走了,当地人都很少去。可他铁了心,叫了辆出租车就出发了。

一路山路,汽车沿盘山小路攀爬,不时有急转弯。出门时天气晴朗,没一会儿就变了阴天,还下起了暴雨,伴着电闪雷鸣,汽车剧烈颠簸,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抬头就看到皑皑白雪,不断有雪块砸在车窗上,道路渐渐染白,非常寒冷。原来,汽车经过的是一片终年不融的雪山。好在折腾3个多小时后安全抵达会宁,看到三军会师纪念塔,昏昏沉沉的王秋生顿时兴奋起来,拍照、参观、与当地人聊红军故事。为节省时间,他中午就啃了几块饼,晚饭也没吃,回到兰州已是晚上10点多。王秋生说:“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真正懂得长征的艰难、伟大。”

“这是红军布,有七八十年了,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送给我的。”王秋生老人拿出一匹蓝绿色纱布,长3.3米,宽0.8米,看起来已有些年头。2006年4月8日,王秋生去四川寻访红军长征地,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广场办毛主席像章展览。得知王秋生这么大年纪自费办展、走长征路,一名参观者很感动,拉着他来到自己家,送了他一匹布。这名参观者叫蒋青春,是当地一家酒业公司的负责人,比王秋生小10多岁。蒋青春当时说,这匹布是父亲留给他的。上世纪30年代,红军住在他家,就用这种布做军衣。有一次军阀打过来,红军匆忙撤离,后勤兵将一捆布落下,父亲赶紧捡起收好,去世时嘱咐他一定要好好收着。王秋生老人说:“现在这匹布,我当宝贝一样保管着,不仅因为这是红军布,也包含着来自陌生人的一片赤忱。”

2008年5月20日,王秋生历经多次余震,一路辗转来到革命胜地延安,在那儿待了4天。延安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不平,不停地上山下山,王秋生走上一段路就气喘吁吁。“毛主席的窑洞在山顶,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盏油灯就是他的办公场所,真艰苦。当地人说他最爱下山到老百姓家中访问。”王秋生老人告诉记者,他每天跋涉寻访老红军、走访老百姓,听他们讲红军故事。在时年91岁的老红军曹志谦家中,当了解到王秋生20多年的红色宣传事迹后,曹老很激动,拄着拐杖陪王秋生参观、亲自给他讲解,还给他留了签名。

走访的30多年里,王秋生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便宜的饭,一路自费举办展览。为重走长征路,开展红色宣传,他倾其所有。王秋生老人说:“刚退休时,我每月工资35元,现在有5000多元。我小时候讨饭,解放后有了工作,现在年年还涨工资,我很感恩。好日子来之不易,我要好好宣传,让大家都记住、传承下去。”

溧阳市远近闻名的红色收藏和传播者——王秋生

溧阳市远近闻名的红色收藏和传播者——王秋生

去年以来,王秋生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远门了,耳朵也听不太清了,但对于他的红色收藏和传播事业,老人说:“永远在路上!”

来源:溧阳时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