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遠的距離就是《心的距離》!

德國電影《心的距離》告訴我們消除偏見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存有一些偏見,而這偏見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和更好的生活下去,自覺不自覺的從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是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最遠的距離就是《心的距離》!

《心的距離》,而心的距離到底有多遠?這個不太好回答,天涯與海角的心靈相通亦或咫尺之間的陌生。

電影講述的是關於偏見和消除偏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偏見雖然可以保護我們但也會阻礙我們看到更美麗的世界,讓自己的生活變成一個死灘。

主角是一位看上去固執且略有神經質的退休女鋼琴家和一位擁有手風琴彈奏天賦的少年貝羅。

鋼琴家自己的生活無比精緻,井然有序,自己掌控著自己世界的分寸,彷彿一個隔世的避難所,是的,是避難所。因為大門上的好幾把重鎖將外面嘈雜的無序的世界與室內的寧靜淡雅隔絕並保護著自己不被傷害。鋼琴家每每需要走出去總是很艱難,艱難的不是開鎖,而是無法面跨越對應危機四伏的世界的心理防線。在鋼琴家的眼裡,外面的世界充滿敵意,也可以說這是女鋼琴家自己的一廂情願,但是這份不安全感怎麼發生的,又怎樣在人們心裡生根發芽結出偏見的果。

最遠的距離就是《心的距離》!

女鋼琴家對移民的恐懼,因為自己生活的安全空間被打破,自己的生活習慣被騷擾。(如:中國人到歐美國家去,帶著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和生活習慣讓他國人嫌棄與厭煩,對於我們來說那種敵對是不可理喻無理取鬧的,但這是人家本國人幾百幾千年的生活習慣,雖然沒有立法但是已經形成了共生共存的默契,中國人或者其他國人過去,因為無視或者不知的情況下引起了眾多誤會,而這誤會就會產生相當的偏見。這也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糊塗帳。)就像國內,河南的騙子安徽的賊,東北都是黑社會,火車站賣切糕的新疆人這些也許是親生經歷,也許道聽途說都成為了我們的經驗,生出偏見左右我們的認知。

錢包,是整個故事的開端,也是整個故事的結語,錢是目前人類生存最重要的依賴,而感情的參考物自然就是與生存最重要的聯繫品,所以錢總是可以製造感情的麻煩,另一方面也增進感情融合。所以錢可以打破彼此之間的屏障,但是重新建立起信任則需要對善意的堅守。

鋼琴家有自己恐懼而貝羅有自己的無奈,在第一次與鋼琴家在陽臺四目相對時,兩人便感受到了彼此的孤獨。鋼琴家需要一個契機走出去,不然她一輩子都是自己的難民,貝羅也需要打破民族的屏障融入真正的大社會,但是何其的困難,不是一個民族融合學校或者課程就能解決的問題,那裡只是形而上的,想要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還需要從心出發。

恐懼,困境在不同人身上發生了不同的化學反應,對於年輕人則變成了暴力,因為生活經驗的缺失加上同一時間和空間裡物質基礎的高反差帶來的自卑感,讓年輕人眼中的世界變的簡單,以為只要結果相同那世界就沒有隔閡,也許是他們的錯亦或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就像影片中女警察也有自己恐懼,一邊極力維護自己族人尊嚴,一邊又刻意與族人保持距離,對於自己族人的不自信肯定有她的道理和經驗。

偏見的牆是從內心建起,想要打破這圍牢需要內心對過往的經驗做一個清晰的判斷,而這判斷需要讓自己走出來,站在另一個角度。就像女主看到電視裡羅馬尼亞政府在巴亞馬雷建了一堵隔離貧民窟的牆,而女主站在外界的角度很容易理解那堵牆的滑稽和無用,也讓鋼琴家看到了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則需要付出行動。

偏見讓我們忽略的更多的善良和那些為之努力的人的善舉。而音樂是生活中的一點靈光,也是善意的載體。

消除偏見的不是音樂,是所有私下為之努力的人,忍受著偏見與蔑視和生活的不公的對待,還在堅持捍衛著做為人的尊嚴,每個人都有自己堅守,忍受貧窮也不喪失善良,“不忘初心” ,用善良和愛譜寫的才是最動人的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