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導讀:

我們都知道一棟房子最重要的就是根基,如果根基不穩,那麼房子即使蓋起來了也是搖搖欲墜,終究有一天會不堪一擊而傾倒,可以說是相當的危險。所以在蓋房子的時候,都會先把根基打好,打牢固再繼續蓋主體結構。但是在馬來西亞有一個漁村,可以說是相當的誇張了,就把自己的房子蓋在海岸上,而且還時常會有颱風侵襲,原本以為房子的根據肯定是相當有份量的才能撐的起房子,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漁村的房子只是用我們常見的塑料桶來當頂樑柱,我們看著揪心,但是它卻在風雨中矗立,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提到馬來西亞誇張的漁村,房子是用我們常見的塑料桶來當頂樑柱,相信大多數去過馬來西亞檳城旅行的人都知道是哪座漁村了。對,就是位於馬來西亞檳城的姓周橋。第一次聽到“姓周橋”這個漁村的名字的時候,不知道你們是否也和我一樣以為這裡是一座橋,但是當我來到這裡才發現原來“姓周橋”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橋樑,而是建於海上的房屋。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所以姓周橋,並不是橋樑,而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以海為生,所以在海岸線上搭起橋板,並在上面建造了房屋,因為都是同一個姓氏的人們同住在一片區域裡,所以都是以姓氏命名,姓周橋顧名思義,也就是周姓聚集的漁村,因此而得名。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姓周橋,距今已經有100多年曆史,是當年華人下南洋來到檳城之後,他們從事貿易與漁業,以海為生,在海岸線上搭起了橋板,並且在上面建造了房屋,從而形成一個個獨特的小村落。在檳城,並不是只有姓周橋一個漁村,最繁華的時候這裡有八處類似的漁村,建築形式都是一樣的,而且都是以姓氏聚集地漁村,分別是姓林,姓周,姓陳,姓李,姓楊,姓郭以及平安橋。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在歷經百年的海風洗禮,姓郭以及平安橋目前已經無法再居住了,現在只有剩餘的六座橋可以正常的居住,其中規模最大,水上人家約60戶,也是最著名的姓周橋,是遊客來檳城必打卡的目的地。但是每一個第一次來姓周橋的遊客都會相當的驚訝,這裡的建築並不是我們想象中能夠抵禦颱風的重量級建築,只是用很簡單的塑料桶來當頂樑柱,可以說相當的誇張。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姓周橋是海岸線上搭起了橋板,然後在上面建造了房屋,所以這裡的根據應該很重要才對,但是這裡的建築都是扎樁立柱,並不是鋼筋混泥土的根基,而是簡單的水泥柱,這裡暴露在外面的水泥柱,竟然只是用我們常見的裝建築材料等塑料桶包裹著,這裡立柱樁上鋪設上木板,最後在木板上架樑蓋屋,也就是這些水泥柱澆築的塑料桶充當頂樑柱支撐起木板上的房屋。這還不算誇張的,最初的時候,姓周橋的漁民們沒有水泥柱,而是用木頭打樁支撐,竟然還抵禦了多次颱風,可以說是相當了不起了。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最誇張的漁村,用塑料桶充當頂樑柱,還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姓周橋在百餘年的歷史風雨中抵禦了颱風的侵襲,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隨著檳城喬治鎮的申遺成功,這個歷經100多海風洗禮的漁村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檳城喬治鎮世界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