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城”馬鞍山:風景這邊獨好

“詩城”馬鞍山:風景這邊獨好

作者:徐俊霞

“詩城”馬鞍山:風景這邊獨好

馬鞍山是我此次安徽之行的意外收穫,績溪、歙縣、黃山一路走來,從黃山返程懶得去坐高鐵,便轉道馬鞍山,在馬鞍山逗留了三天。

馬鞍山地處蘇皖交界,橫跨長江,接壤南京,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美譽。與其說她隸屬於安徽,不如說她早融入了南京都市圈。

馬鞍山老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站在同一條馬路上,距離很近,相距一站路。

我住的賓館對面就是北湖公園,是附近居民健身休閒的好去處,我每天早晚都要到北湖公園裡散步消食。

北湖公園東門出口走到西頭就是一條美食街,散佈著送灶粑粑、茶幹、封扁魚、大肉面等各色美食,我的一日三餐幾乎都在這條街上解決,我換著花樣用美食犒勞自己的胃。

送灶粑粑,原來是春節家家戶戶用來送灶的小吃,用麵粉做成餅,肉、蔬菜、豆乾做餡,用油煎至金黃。

現在已改良升級有白糖餡,紅糖餡,桂花餡,滿足大眾的口味,酥脆可口,鮮甜味美。

一杯清茶,三兩好友,五六茶幹,是馬鞍山街頭一景。

茶乾產自馬鞍山和縣白橋,源自南宋末年,至今已有百年曆史。茶幹用新鮮黃豆和隔年的陳醬,加入一些作料熬製,外表看去色澤紅潤,口感十足。茶幹可以用來炒菜,涼拌,也可作為小零食食用。

封扁魚,是馬鞍山的特色美食,有“魚肉鮮美,鯿魚不扁”的美譽。取新鮮鯿魚,在魚肚子裡填滿肥瘦相間的五花肉,醃製,晾曬,風乾,吃起來柔嫩爽脆有嚼頭。

封扁魚可以補虛、益脾、養血、祛風、健胃,曾榮登《舌尖上的中國》,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最愛的莫過於各式各樣的蓋澆面,相比大肉面,我更偏愛素面。

面是勁道的手擀麵,澆頭是大廚現炒的各類配菜,有紅燒茄子、土豆、青椒、番茄炒蛋等,煮好的面和炒好的菜單獨盛放,吃的時候,把面和炒菜拌在一起,或者把炒菜蓋在面上食用。


“詩城”馬鞍山:風景這邊獨好


相比南京、合肥,馬鞍山地域廣闊,人口稀少,綠化面積大,雨湖公園就位於市中心,堪稱“城市綠肺”,水域面積1987畝,周圍九座山峰林立,號稱“九峰環一湖”。

公園裡早晚人多,我去的時候正是工作日上午,公園反而顯得安靜了。雨湖東有佳山,西有雨山,兩山相對,湖山相連,渾然一體,公園分為北園、南園、西園、動物園和湖心島,每一處都各有景緻,半天的時間都逛不完。

公園裡樹木繁多,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風情。春有迎春遍地開,夏有銀杏、懸鈴木遮陰,冬有香樟、紅葉扮美。秋天是最美的季節,銀杏轉黃,楓葉變紅,桂花飄香。

一位住在公園附近的阿姨告訴我:冬天裡,還有大雁、鷗鷺、鴛鴦等候鳥來雨湖公園安營紮寨,在湖面上翻飛嬉戲,堪稱一景。


“詩城”馬鞍山:風景這邊獨好


馬鞍山不僅僅是國家鋼鐵基地,還是歷史文化名城,有“詩城”之稱。提到“詩城”,不得不提到李白,提到李白,又不得不提到採石磯。

採石磯因李白而出名,唐朝詩人李白好飲酒作詩,相傳他醉酒後赴江中捉月,不幸溺死,長眠於此。

採石磯原名“牛渚磯”,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並稱“長江三大名磯”,是“長江三大名磯”之首。

採石磯山勢險要,古蹟眾多,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時期曾發生著名的宋金“采石之戰”。

採石磯距離市區五公里,從火車站、汽車站坐公交車30分鐘直達景區。進景區後,沿左邊的長江步行棧道,登翠螺山,沿途可見太白樓、三元祠、三臺閣等,翠螺山海拔131米,爬到最高處,登高望遠,眺望長江,風景奇美。

採石磯下通南京,上達蕪湖,座標馬鞍山,歷代文人墨客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在採石磯題詩吟文。

“詠亭”照壁上留有李白在馬鞍山的十首詩作,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傳承詩歌文化,馬鞍山市已經連續32年舉辦李白詩歌節。

江水滔滔,百舸爭流。行走在長江之畔,細品採石磯的美景,傾聽文人墨客的吟唱,領略“半城山水,半城詩意”。

馬鞍山人熱情好客,那天中午,我下了火車揹著揹包徒步走了兩站路,看了兩家酒店,都不滿意。

最後找了一家酒店,中午時分正好趕上老闆當值,他帶著我樓上樓下的看房,比對每間客房的差別。

我告訴他:“我睡眠淺,你最好給我安排一個安靜的房間。”老闆想了想說:“沿街的客房通透,但從白天到晚上,對面公園不是唱歌就是跳舞,裡面的客房吧,窗戶小一些,但房間面積大,相對比較安靜。”

在他的建議下,我入住了一個標間,除了偶爾有火車路過的聲音,的確很安靜。我嫌床上的被子套的被罩太薄扎身,老闆又找了一床乾淨的厚被罩給我用。

人生經常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旅行也是如此。

正如這趟安徽之行,我無意中邂逅了馬鞍山,短短几日,又無意中品嚐了“詩城”美食,欣賞了“詩城”風景,結識了“詩城”朋友,收穫了獨一無二的體驗。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徐俊霞:媒體撰稿人,筆名:海風,原創公號:齊魯海風(ID:haishangfeng2016)擅長創作親子、情感、職場故事,作品散見於各大報刊和網絡平臺。一個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女子,與你一起分享最走心的文字,最接地氣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