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火起來的科技圈寵兒,又被新冠帶回來了

2012年火起來的科技圈寵兒,又被新冠帶回來了

大數據文摘出品

來源:medium

編譯:木華


八年前的3月,優達學城的首席執行官Sebastian Thrun曾經大膽預言: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或者簡稱慕課(MOOCs)將會顛覆我們所熟知的教育領域。同月,一家名為金莎(Kinsa)的初創公司發明了一種利用“大數據”來跟蹤健康趨勢的“智能溫度計”。


同年9月,位於美國布魯克林的初創公司MakerBot推出了一款新型家用3D打印機,Wired雜誌在封面報道中稱它“將會改變世界”。在肯塔基州的上空,谷歌實驗室正在秘密測試巨型氣球,以便將互聯網服務傳送到偏遠地區。


多年過去了,這些曾經光芒四射的希望破滅了。在寥寥無幾的學生成功完成課程的窘境下,Thrun在2017年宣佈:慕課“已死”,優達學城將轉向有償職業培訓。Kinsa公司倖免於難,但是在大數據和聯網小工具黑化的現實下,它革新人類健康的夢想已經遠去。MakerBot被出售給增材製造公司Stratasys,該公司很快就放棄了在每個家庭中放置3D打印機的想法。


谷歌剝離了氣球業務,將其歸入Alphabet的子公司Loon,而這個小公司的業務尚未開展。


被遺棄的構想重新煥發生機。這一次,不是出於帶著粉紅色彩的樂觀主義,卻更像誕生於絕境裡的事物。


疫情的影響沒那麼簡單

2012年火起來的科技圈寵兒,又被新冠帶回來了

2020年,這場突如起來的全球性流行傳染病摧毀著世界,其破壞力遠遠大於任何一家公司所能造成的。突然之間,那些曾經被視為過度炒作或者判定不可行而遭到遺棄的偉大構想重新煥發生機——這一次,不是出於帶著粉紅色彩的樂觀主義,卻更像誕生於絕境裡的事物。儘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導致數百萬人失業,但它似乎正在重塑技術行業,該行業曾經因為壟斷、合併以及“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理念幻滅而死氣沉沉。


慕課或許仍然消亡,但是隨著新冠疫情影響而關閉校園,在線教育突然被推到Thrun曾經設想的主導地位中。美國各地的教師和教授爭先恐後地把他們的課程放到網上,就像2012年各大學競相與Coursera公司(Udacity的競爭對手)合作一樣,後者承諾向所有人提供常春藤聯盟教育。


短暫且令人失望的虛擬教學歷史表明:一旦病毒消退,教育工作者就會大聲疾呼要回歸教室和講臺。事實上,此次危機已經突顯學生在獲得在線體驗和材料方面存在的不平等現象。儘管如此,被迫學習在線教學將使全球的教師習得一個新的技能,或者在將來他們能夠使用這個新的技能。在某些情況下,在線教學可能並不只是一個選擇:就像遠程辦公一樣,對於資金和場地有限的學校,遠程教學可能成為削減成本的一種嘗試。它也可能因為作為諸如下雪天、臨時的建築關閉或者未來的疫情爆發情況下的備選方案而變得更加可行。


誰將從中獲利尚不清晰。Coursera公司正向世界各地的大學免費提供其高等教育平臺,與此同時,該平臺有關幸福科學、學習英語和病毒本身等的課程註冊人數激增。許多學校正在註冊Zoom賬號。但是真正的贏家或許是像培生(Pearson)公司一樣的大型教科書出版商,這些出版商過去就在推廣網絡課程,現在只是有了需求來調整他們的供應。


試圖利用大數據來預測疾病爆發的技術也有它的機遇。智能溫度計公司金莎一直在出售用戶的地理位置和溫度數據,以幫助高樂氏(Clorox)等商業客戶來確定廣告支出對象。這會帶來收入,但是很難說是一場革命。儘管金莎表示他們會謹慎地將數據匿名化處理,但隱私倡導者對如此大範圍的敏感信息的採集表現出了憂慮。


突然之間,這些數據對於人們來說意義重大。金莎公司已經發布全國範圍的“健康天氣地圖”,這個地圖可以顯示發熱的高發區,並且很可能是在通過檢查來確定冠狀病毒疫區之前。


2012年火起來的科技圈寵兒,又被新冠帶回來了


金莎只是例子之一。


讓我們對比2012年與2020年


讓我們回溯到2012年:這是基於搜索查詢來預測季節性流感嚴重程度的谷歌流感趨勢預測工具(Google Flu Trends)被公共衛生領域重視的最後一年。在它嚴重高估了2012-13流感季和隨後的流感季之後,wired雜誌稱它為“一個史詩般的失敗”。然而,2020年,谷歌被列為特朗普總統的冠狀病毒計劃的重要成員,因為它迅速建立網站,將進行新冠病毒測試的人們與公共衛生資源聯繫起來。


與此同時,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與微軟達成合作以開發一款冠狀病毒自測機器人。這個機器人會詢問人們相關病症的問題,並提供諸如“待在家裡,照顧好自己”、“呼叫911”等各種建議。在這個時代,聊天機器人這種曾經的熱門技術趨勢似乎已經失寵。但不能忽視的是,蘋果公司與疾病預防中心和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合作開發了疫情相關的應用程序。


在2012年,有一個無處不在的營銷流行詞彙“SoLoMo”,它是社交(social)、本地(local)和移動(mobile)的縮寫。它的想法是利用從人們智能手機採集到的位置和社交網絡數據來定向投放廣告。隨著公眾對網絡隱私的擔憂日益加劇,那些突然冒出來湧入這個數據領域的公司避開了公眾的視野,但它們從未停止過手機這些數據。


現在,他們正在悄悄地將他們的秘密監控改造成一個公共產品。一家名為Unacast的公司發佈了一款基於手機GPS數據庫的“社交距離記分卡”。另一家名為 Tectonix公司的CEO在推特上發佈了一個圖片,來顯示自當地疫情爆發以來紐約人是如何分散到全國各地的,這有可能加劇疫情的蔓延。


在冠狀病毒爆發之前,有關此類數據的醜聞促使國會制定更嚴格的聯邦隱私法規。現在,在抑制傳染病大流行的名義下,隱私問題被放置一邊。這在短時期內是可以理解的:據報道,在一些國家相對成功的應對措施中,監控是一項關鍵措施。令人擔心的是,就像911之後的恐怖主義威脅一樣,美國和其他國家將以緊急情況為藉口來破壞公民自由。


2012年前後,有關3D打印的說法是:它可能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未來主義者宣稱,當人們可以輕鬆地在家打印所需物品時,製造業就不再需要集中在工廠中了。然而,自MakerBot的聯合創始人佈雷·佩蒂斯(Bre Pettis)登上《連線》雜誌的封面以來的七年裡,3D打印被證明僅在打印同質化產品,以及在快速桌面原型設計理念和無需建立常規流水線的小規模製造時是有效的。


2012年火起來的科技圈寵兒,又被新冠帶回來了


從口罩到防護面罩,再到醫用呼吸機,個人防護用品嚴重短缺,突顯出3D打印技術的另一個重要作用:當需求暫時超過常規產能時,它是一種挽救生命的臨時措施。


捷克一家3D打印機制造商上傳了一份設計,讓擁有3D打印機的任何人都能夠製作自己的防護面罩俄亥俄州的一家公司正在生產100,000個鼻拭子。2014年收購MakerBot的Stratasys公司,已建立了Covid-19響應網站,並與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共同發起一項創新挑戰,以設計可打印的呼吸機。就個人層面,即使是桌面愛好者也可以打印一些東西,比如免提開門器,來幫助社交隔離。


這些發明都無法讓我們離徹底重塑製造業更近一步。但它強化了分佈式製造的價值,並提醒我們:家用3D打印機可以不僅僅是一個玩具。


那麼Loon公司,那個來自谷歌母公司Alphabe旗下的互聯網氣球項目又是如何?經過八年的發展,它尚未獲得在全球任何地方進行商業測試的最終批准——

直到這個月,由於需要更好的通訊基礎設施來對抗冠狀病毒,肯尼亞政府快速批准了Loon項目。鑑於其他幾個國家一直處於觀望狀態,這可能標誌著風向的轉變,從而使項目能夠得以啟動。也就是說,假設它證明了它的價值。


這些發明並不源於需要,但確是看似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的時代和地域的一種盛景。除了一直被比作登月計劃的Loon項目外,他們並沒有尋求解決明確或者迫切的社會需求,而是卻創造和填補新的需求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其中大部分的想法都以失敗告終。


然而,有時他們會最終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金莎公司的發言人Nita Nehru在一封郵件中告訴OneZero:“金莎成立的確切使命就是通過早期監測和早期應對來幫助遏制疾病的傳播,我們很自豪將這一使命付諸行動”。


這並不意味著智能溫度計、在線教育、家用3D打印機或者互聯網氣球將達到他們的創造者或者2012年所預想的高度。忘記它們衰退的原因是一種錯誤。特別是,我們不應該讓暫時的危機通過無處不在的數字監測來永久侵犯我們的監控和位置等個人隱私。


儘管如此,在許多東西都不起作用的時刻,很高興發現一些以前從未真正起作用的新東西,最終在某種程度上起了作用。即使我們迫不及待從它們那裡繼續前進。


相關報道:

https://onezero.medium.com/coronavirus-is-bringing-back-the-forgotten-tech-trends-of-2012-2f80132daab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