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為啥遲遲不啟動?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為啥遲遲不啟動?

(圖為目前瓊州海峽汽車輪渡滾裝船  陳利 攝)

中國三大海峽之一的瓊州海峽,千百年來阻隔著海南與內陸的交流。2018年春節期間一場近70年不遇的海面持續性大霧,再疊加春節黃金週返程高峰,打亂了上十萬人的出行計劃,整個海南的海口、廣東的徐聞人員車輛嚴重滯留,的兩地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完全“淪陷”,其“悲壯”場面可與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相“媲美”……引發全國關注與焦望。一時間,“儘快啟動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成為官方與民間密切關注的焦點。

  目前,海南島與大陸的跨海聯接方式主要為輪渡和航空兩種方式。雖然有一條粵海鐵路,但火車跨越瓊州海峽也是把列車拆分成幾大節,通過大海船裝載跨海實現。如遇到大霧天或大海浪,鐵路輪渡也照樣停擺“罷工”。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為啥遲遲不啟動?

(圖為2018年春節海口大量滯留過海車輛。來自網絡)

  自從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國家戰略發佈後,再加上持續大霧滯留給海南的負面影響,建設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的呼聲日益高漲。官方的消息不是閉口不談,就是自相矛盾;民間和“路邊社”的言論更是千奇百怪。有說要建懸索大橋、有說要建海底隧道、還有人說以“橋島隧”的方式建造;更有人說,我們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都能建造,何談幾十多公里的瓊州海峽還不能建?等等,反正,官方媒體沒有正面權威的報道,跨海通道沒有正式立項、正式動工建設前,這一切消息都是“談資”和“雲煙”。

  筆者也十分關注這方面的消息和動態,上面的消息誰真誰假?科學性合理性如何?都無法有個定論。在收集整理各種媒體報道,結合工程實際情況,筆者也來斗膽妄言一番。

  任何工程特別是“高大難”工程都必須經過立項論證、開工建設、竣工驗收等幾大階段,工程是否可以上馬建設,首先要看該工程能不能建,也就是說,有沒有技術能力去實現;其次要看該工程有沒有經濟實力去建,

特別是動輒上十億、百億,甚至上千億的工程,要看由誰來出錢承擔,是由國家或是地方政府來承擔;最後還要看該工程建成後收到效益的程度,在效益方面要分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公眾效益和環境生態效益等。

  依據上述觀點,我們來看看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在施工技術是否可行?經濟實力能否承擔?投資收益上是否理想?

  瓊州海峽東西長約80公里,南北寬19.4至39.5公里,最大水深約120米。其複雜和獨特的地質結構,讓工程難度特別巨大。有報道稱,經過20多年的前期勘察與研究,瓊州海峽跨地質的結構有“先天缺陷”,存在三個大的地質斷裂帶,海峽一邊的雷州半島南部有一個“前山斷裂帶”,海峽中間有一個“瓊州海峽斷裂帶”,海南島北部有一個“王五文教斷裂帶”,不管你以何種方式跨越海峽,三個斷裂帶猶如三隻“攔路虎”。不論是採取架橋方式,或是採取海底隧道方式,在建築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且無先例可借鑑。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為啥遲遲不啟動?

(圖為瓊州海峽排隊靠岸的輪渡 來自網絡)

  到底瓊州海峽跨海通道是採取架橋或是海底隧道?相關媒體也是“七嘴八舌”,據有關新聞報道稱:經過專家們、院士們的反覆勘查比選,理想跨海長度為24公里,但在海峽施工的難度遠遠超過開闊海面上的施工,譬如,港珠澳大橋雖然有55公里長,但施工地點是在開闊的海面上,比較瓊州海峽水深浪急、斷裂帶多等複雜的地質構造而言,也是容易多了。另據有關報道稱:其海床下300米內未見牢固的基岩,加上火山、地震、航運繁忙,以及環境敏感因素多等地理特點,施工難度十分巨大。

  另外,跨海大橋抵禦颱風、惡劣天氣及能力太差,如遇2018年的持續罕見大霧,或相當級別的大風,跨海大橋也必須禁止通行,通道也就成了擺設。加上從國家安全、戰略角度等諸多因素的考慮,架橋的方式也是屬於不予考慮的範疇,因而也就被否定,剩下的方式只有海底隧道是唯一選擇。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為啥遲遲不啟動?

(海底隧道示意圖 來自網絡)

  要建這麼長的海底隧道,全世界沒有先例,但對於我國目前工程“狂魔”的實力和美譽,不是沒有可能。據相關資料介紹,目前,中國已經建成了一大批海底隧道。如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海底段長6.05公里)、青島膠州灣隧道(海底長3.95公里)、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左右線各長10.8公里)、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全長6.7公里)。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如果採取海底隧道的方式建設,又出現一系列的施工技術難度和挑戰。

  首先,海底隧道是在超高水壓、高速洋流、敏感環境條件下施工,必須採用超大直徑、超長距離盾構掘進技術,目前世界工程史上尚無先例可借鑑。然而媒體上一些專家院士們曾經斷言:瓊州海峽跨海通道隧道“毫無技術難度”,而且如果採用隧道造價僅有500億元;而承擔過港珠澳大橋的總工程師在接受《中國海洋報》採訪時表示,從技術上來說,在瓊州海峽上建立跨海通道挑戰性很大,難度甚至高過港珠澳大橋。專家們矛盾的結果讓廣大媒體受眾“丈二和尚摸著頭”。

  其次,如果採用隧道方式,24公里的海底隧道不具備設置中間風井條件,車輛和人員的呼吸如何解決?機動車的廢氣如何排放?如發生火災事故如何進行消防救援?等等系列難題,是制約跨海隧道是否可行的重大技術難題。雖然有媒體報道了中鐵方面在理論上破解了長距離通風的可行性,解決了理論上超長隧道通風的制約瓶頸,但畢竟這是理論上的突破,工程實際與理論研究還有十分巨大的差別。

  再其次,海底隧道安全通行的保障,也是困擾我們的一大難題。因為海底隧道是建造在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地質斷裂層多的瓊州海峽的海底,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或者重大交通事故,面對大量的無組織的社會車輛、營運車輛,救援難度太大。為解決這一難題,專家院士們提出:最可行方案就是隻建高鐵隧道,由高鐵載客或者載車穿越海底隧道。這樣,不僅通行速度快且安全係數高,海底隧道一旦出現突發事故,救援難度要小很多,而且建設成本也比“鐵路+公路”兩用隧道要低很多。

  最後,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投資巨大也是一大難題。據媒體報道,如果採用比較可靠可行的海底隧道,全長28公里海底隧道,投資額約為1600億至2000億元。但是作為主要投資方的海南2017年的財政收入僅有1222億元,僅相當於跨海大橋一半的投入資金,這是海南省不能負擔得起的。如果是拉鄰居廣東省這個“不差錢”的主,也得打個大大的“問號”。廣東2017年度的財政收入就超過了11315億,建一座投資額一兩千億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完全是小菜一碟,但問題的關鍵是,瓊州海峽北邊的雷州半島屬於粵西地區,不是廣東省的發展中心,投資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服務的都是來去匆匆的過路客,而得到實惠的是海南,這種“賠錢賺吆喝”的買賣誰也不會做。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為啥遲遲不啟動?

(圖為廣東省徐聞港區及南山作業區客貨滾裝碼頭衛星圖 來自網絡)

  另外,投入鉅額資金建跨海通道,能不能收回鉅額投資?也是問題的核心。據媒體和網民的算帳就可略知一二。2017年一年海南輪渡收益是30多億元。假設跨海通道的通行費用也是按每臺車輛不超過400元、且按建成後跨海進出車輛翻了一倍計算,那麼一年的收入也才不到70億。而投資建設2000億左右的資金,按照大型國企開發投資長期利率5%測算,每年光是支付銀行的利息保守估計在90億以上(還沒計算運維成本)。也就是說從經濟效益的角度算帳,這是一個巨大的虧損賠本行為。如果不從國家戰略投資的角度去啟動,很難解決工程建設所需資金。

  面對這一系列的技術難題和鉅額資金需求的挑戰,國家發改委也是舉棋不定,據有關新聞報道稱,國家國資委旗下的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受國家發展改革委委託,對跨海通道項目建議書進行評估,並於2017年9月27日在官網公開了最後的評估結果:初步估算投資1421億元。在運量分析和前期勘察等關鍵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和解決之前,本工程不具備立項條件,確定建設時機的條件尚不成熟。國家發改委採納了這一意見,決定暫緩項目立項。這也是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撲朔迷離、舉棋不定、立項建設遲遲不下了手的根本原因所在。

  隨後,官方和民間陷入一段時間的沉默期。2019年5月7日,以《湛江日報》為主的多家媒體,以簡短的消息報道了一則新聞:“中國工程院調研組到湛江,前往徐聞港區南山作業區客貨滾裝碼頭,現場調研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廣東端登陸及接軌點”。這則消息迅速在網上引爆,立刻點燃全國人民對跨海通道建設的希望之火。但是,國家發改委和官方媒體沒有正面權威發佈跨海通道正式立項、正式動工建設消息前,一切都還是一個“謎”,我們只有拭目以待。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建設為啥遲遲不啟動?

(圖為南山作業區客貨滾裝碼頭施工現場 來自網絡)

  瓊州海峽自古以來阻斷海峽兩岸交通,人們以各種方式不懈努力突破海峽的屏障,從木船、帆船到大海船,再到今天的飛機、火車輪渡……從晚清洋務大臣張之洞,到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再到我們敬愛周總理……都在尋求打通跨海通道方式。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瓊州海峽跨海通道揭開撲朔迷離面紗,讓海角天涯不再遙不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