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香港,全球最富有的都市之一。


據2018年度胡潤財富報告,香港是高淨值人群最密集的城市,億萬富豪數量高達21100人,差不多每350人當中,就有一個身價過億。


福布斯2019年全球富豪排行榜前100人中,有6個香港人。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與此同時,它也是全球貧富懸殊最顯著的地方。


2018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公佈了貧困人口數據——138萬人,年增長3萬,幾乎佔到總人口的二成。


這幾天,由“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製作的一部反映香港住房問題的紀錄片《方寸間的地獄》在網絡上流傳。


不得不說,關於此類題材的紀錄片雖然已經看過很多,但每次看到仍舊非常震撼。


劏房,籠屋,棺材房、天台房......每一種類型的房子都映射著底層貧困人民的心酸日常。


繁華與破落,奢華與掙扎,原來香港不只有富人、明星、名車、跑馬,原來香港光鮮的外表下也有著另外的一面。


天堂與地獄,原來相隔得很近很近。


01


在西方,有一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說,飲食可反映一個人性格與生活環境。


而在香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坊間開始流傳這樣一句話:“You are where you live”——從一個人所住的地方,可以輕易地看出其社會經濟地位。


香港地窄人擠,房價差不多是內地的10倍到20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擁擠不堪的程度,更是舉世無雙。


不過對於有錢人來說,這都不是問題,他們可以輕輕鬆鬆坐擁海景或半山豪宅。


而沒錢沒地位的人,只能擠在幾平米的小房間裡,轉個身都困難。


67歲的朱先生,就獨自一人住在一間不如一個停車位大小的房間裡。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每月只有3000港幣的老年年金,但在香港,這筆錢根本不夠生活開銷。


朱先生不得不出門撿垃圾補貼日用。


他向記者展示了兩天工作的收入:30港幣。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當記者問及朱先生是否拍拖過時,他表示這輩子從沒拍拖過:


“誰會想要和我住一起呢,我的房子根本容不下第二個人。“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朱先生的這套“房”是1978年買的,當時只要7萬港幣,現在大約值200萬。


看起來是一次很好的投資,然而也只是讓他有個容身之所。


200萬,在香港根本買不了更好的房子。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另一位租住在一間7平米劏房的老伯Chan Chi Kin告訴記者:


情況以前並不是這樣的。


那時候,房價、鋪價都不能隨意漲,房租和收入的增長速度是差不多的。


但現在,只有富人的收入在成倍增加,窮人則是艱難生存。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據統計,香港大約有25萬人住在這樣比停車場還小的空間裡面。


不過,這兩位老伯好歹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比他們更慘的人,連像樣的房間都沒有,睡覺只在一個籠子裡,只有1.8米x0.6米的空間,比狗籠子也大不了多少。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沒有衛生間,沒有浴室,廁所就在過道上。


籠子上掛滿了生活用品、衣架等。


而經營籠屋的房東,一間房子每月就可以產生大約4000美元的收入。


當記者進入這裡拍攝時,裡面的住戶顯得格外緊張。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因為這樣的籠屋是法律的灰色地帶,比如消防設施不符合規定等等。


此前也曾有社工組織來拍過,導致政府取締了這些籠屋,大量住戶被迫搬離。


不過,比起這些有住處的,那些為了省房租直接睡在麥當勞的人,就更令人心酸了。


人們來來往往,沒有人看他們一眼,這已經是香港的常態了。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但其實,香港是有公租房的。


香港有一半人口住在公租房裡,每月租金大約在100-300美金左右。


只是,想要住上公租房,是很難的,因為有上萬的人在等待名單上。


理論上來說,一個單身香港人排隊三年就可以入住,但實際上,等10年可能也等不到。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02


在香港,有一種說法,叫做千尺豪宅,也就是說一千尺就算是很好的房子了。


但實際上,千尺換算成平米,只有91平米而已!


91平米的房子,就已經是豪宅。


而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能有一套50平米以上的房子,就已經是畢生目標。


香港有一期真人秀節目《有樓萬事足》,豆瓣評分高達8.2。


節目只有5集,每集22分鐘,不講別的,就講香港普通老百姓怎麼絞盡腦汁買房的故事。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每個想在香港買房的年輕人,畢生都在幹一件事,就是如何省錢。


比如$50哥。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他在大學就制定了十年買樓大計,規定每天只花50元。(不要以為50元很多,香港的交通和消費都是很高的)


手機只用2G,沒有任何娛樂活動,距離不是特別遠的,都用11路。


最牛的是,為了省錢,每天去大學洗澡。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省,他堅持了八年,存了200萬。


付了首付,買了600平呎,約55.8平的房子。


什麼,你說戀愛?當然沒錢談戀愛啦。


現在有了女朋友,對女朋友的要求就是——不會花錢。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為了讓年輕人能夠付得起首付,香港開發商開發的樓盤越來越小,什麼“9㎡的納米單位”、“豪華劏房”都推了出來。


何文田一個17㎡的房子,客廳廚房擠在一塊,而且因為面積太小,衛生間的門關不上,被戲稱為“不能坐的馬桶”。


對,這就是個“豪華劏房”。


可即使是這樣的房子,年輕人也得拼了命才能買到。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雖然有人覺得他們太瘋狂,為了買房,錯過了生活中的很多美好,


但他們至少已經是有房一族,香港大多數的年輕人,還只能租房住。


看完節目,有網友忍不住說:


大陸年輕人在一線城市打拼,至少還有退路,買不起房可以回老家。但是香港土著,連退路都沒有。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而很多香港人因為高昂的房價,租金,每個人的活動空間都很少。


在另一檔紀錄片裡,有市民就忍不住說:“我覺得香港人除了乘車上班,要跟人逼巴士,地鐵之外,回到家裡都要跟家人逼,其實真是很悲慘。”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03


也正是在這樣的居住環境下,有香港設計師提出了將水泥管改造成公寓房的想法。


在紀錄片《方寸間的地獄》的後半段,水泥管概念屋的設計師羅禮法介紹了他的想法。


在羅看來,買不起房,租不起房,歸根結底就是供地問題。


但水泥管卻可以放在各種還沒有被開發利用的土地上,比如天橋底下,大廈的空隙,甚至碼頭。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每個水管房由兩個混凝土管拼裝而成,直徑2.5米,面積約10平米。


其中一段是起居空間,另外一段是衛浴空間,能夠居住1到2人。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10㎡的兩節水泥管,儘管有各種基礎設備,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房子。


但是,從70到90後,幾乎所有香港人都表示願意花2500的租金去住,甚至還覺得很便宜,很不錯。


在這背後,其實是大部分香港人買不起房,也越來越租不起房的尷尬境況。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不過,這種概念房真的能解決香港的住房問題嗎?


恐怕是治標不治本吧。


說實話,在香港,其實是不缺地的。


香港70%以上的土地都是沒有開發的綠地,而目前的住宅區只佔到了3.7%。


看看富豪們的豪宅和高爾夫球場,哪怕就拆掉一個去蓋居民樓,都能解決幾萬人的住宅問題。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但政府每一次開發綠地的努力,都會遭到社會極大的反對。


富人當然反對。


因為他們作為有產者,肯定不希望自己手裡的房子貶值。


如果香港大規模建造住宅樓,自己手裡的房子的價值肯定就會下降。


但難以理解的的是,普通人也反對開發綠地。


理由真的多種多樣。


有的是反對破壞環境。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有的是當地居民反對開工。


到最後香港政府沒轍想要填海造地,也遭到了社會的阻力。


劉德華就曾因為支持填海遭到了香港民眾的抵制,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但是,為什會有“住不起房又抵制建新住宅”的矛盾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詞——“假草根運動”。


利益集團用錢僱傭別人搞抗議,使其看起來很像是基層人民自發的運動,實際上服務於有錢人。


說到底,香港的普通老百姓根本逃不開資本的操控。


看完這些,很多人可能會問,既然在香港生活得這麼辛苦,為什麼不離開呢?


就像網友評論的那樣,紀錄片中的朱先生,賣了這間小屋子,拿著200萬,到內地的二三線城市,完全可以住得很舒服啊。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只能說,對於許多港人來說,他們寧願一輩子住在垃圾堆一樣的劏房,也絕不會想要放棄或搬離香港。


因為支撐著某些香港人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可能就是他們作為香港人的優越感了吧。


“雖然我住劏房,買不起房,但我至少還是香港人……”


香港:方寸間的地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