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的三座大山:考研?考公?工作?

什麼是舊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那什麼是新時代應屆畢業生頭上的三座大山呢?考研,考公,還有工作

畢業季的三座大山:考研?考公?工作?

教育部考研大數據顯示,2018年考研報考人數達238萬人次,相比2017年增長37萬人,增幅18.4%,人數和增幅都是在歷年中最大的,可以說真是擠破了頭。可是為什麼這麼多人依舊樂此不疲得想要考研呢?在我看來,可以分為主動目的型和被動無奈型兩大陣營。

  • 主動型。

這部分人群的考研動力主要是從自身出發,為了追求更高的學歷,為了提升自己的平臺,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文憑即是敲門磚!當然本科也是一塊磚,不過質量沒那麼好,只是一塊泥磚,敲得開木門,碰到鐵門就無能為力了。那麼在此基礎上追求更高的學歷就是把這塊泥磚不斷升級鍛造,材料一變可能就成了鐵磚、鋼磚,在未來的就業競爭中別人就敲不過你。當然,幾年的研究生生活也會讓你擁有更高層次的人脈,有更高的交際圈,這也算是為未來的發展鋪設了一些前進的機會。還有一部分人,考研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提升自己在某一專業領域的能力,豐富自己,將自己用知識武裝,以期變成一個該領域的大牛。

  • 被動型。

這一部分被動的人群可以說是被綁在考研的戰車上了,隨著戰車衝鋒的號角一路沖沖撞撞。這些人考研的原動力可以是家庭上的寄託,可以是緩解當下的就業壓力,也可能是個人心理上的問題,害怕面對工作等等。就我們當下很多的家庭而言,父母往往會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寄託到孩子身上:當初我們沒有考上大學考上碩士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做到;當初我們沒有能夠將某一事業做成功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幫助我實現......我不能妄自下論說這些行為是對或錯,只是家庭賦予孩子這樣的希望卻少了給孩子自由思考、自由選擇的機會難免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公吧?

畢業季的三座大山:考研?考公?工作?

畢業季的三座大山:考研?考公?工作?

就近年的國考而言,報考審核通過人數達一百多萬,而實際錄用人數堪堪兩萬多人,這其中的淘汰率簡直令人歎為觀止,當然這也正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如若能夠成功成為一個公務員那將會有怎樣好的待遇。

很多人選擇考公務員這已經是一個事實了,那為何會有這麼多人做此選擇呢?原因很多,在這裡簡要的挑幾條出來講講。

  1. 公務員工作穩定,涉及的工作不會違法亂紀,也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因為違規而被開除的可能性,而且每月都有穩定的收入,可以這麼說,身為一個公務員就可以安心的買房了,因為根本不用擔心這個月的房貸還了,下個月怎麼辦的問題,保障性很強;
  2. 工作規律,朝九晚五,不僅更好安排時間,也利於養生(哈哈)。當然,我說能夠更好地安排時間更重要的還是可以有時間更好的關注家庭,給家人更多的陪伴,不至於出差十天半個月,回來之後孩子瞅著你連句話都不知道怎麼開口說;
  3. 公務員福利待遇優渥。住房福利、公費醫療、繼續學習的學費補貼等等一項項福利都在吸引著人的眼球,對內心需求安穩的人而言是不可錯過的機會;
  4. 公務員的社會地位相對而言會高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逢年過節親戚之間走動拜訪時對於那些個在國家政府機構上班的都會有相較於其他人更高的尊敬。於是,除了在物質上的滿足之外,還能夠收穫到他人在精神上的敬仰,於是自己也就更好地得到了滿足。
畢業季的三座大山:考研?考公?工作?

據近幾年畢業數據顯示,我國在2016年畢業生人數就達到了765萬人次,這也就意味著刨除了選擇考研和考公的共計三百多萬的人之後,仍有一大半的畢業生要面臨就業的難題,這也是這些年來出現大學生為就業擠破頭的緣由所在了。

選擇參加工作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我不考研,也不考公,那我為了養活自己不再向家裡張口等喂就只能參加工作了。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出路,也有其各自的優點。相比較於考研,選擇工作就等於多了兩年多的時間可以在社會上摸索,摸爬滾打總是福嘛。另外,對於當下的年輕人而言,敢想敢拼是一種新形象的代言,也符合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冒險而已,有何不敢?無論考研考公不都是為了工作嗎,既然如何為了自己的未來而走出學校的象牙塔又有何不可呢?

無論是考研考公還是參加工作,這三座大山總歸是我們這些畢業生即將面對的,無論如何選擇,希望大家都能樂得其中,不要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