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史新說:劉邦無計問張良——一個把劉邦扶上帝位的智者

貴族世家出身的張良,到了他稍微懂事的時候,也就只剩下家仇國恨了!

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祖父是戰國時期韓國連任三朝的宰相,到了他父親又繼任了韓國二朝宰相。

張良年紀尚小時韓國就被秦國所滅,韓國滅亡,張良沒有了當官的機會,同時失也失去了顯赫和榮耀的家境。亡國亡家之恨,在他眼裡是不共戴天之仇,他恨死了大秦帝國,也恨死了秦始皇,心裡總是想著如何才可以報仇雪恨!

舊史新說:劉邦無計問張良——一個把劉邦扶上帝位的智者


關於張良報仇一事,史記作了簡明敘述——《留侯世家》記載: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按照現代白話文講:就是說留侯張良,其祖先是韓國人。韓國被秦始皇滅了時,張良的年紀還小,張良沒有在韓國當官的機會了。

韓國滅亡後,張良家裡還剩三百多奴僕。在他弟弟死了的時候,葬禮辦得很簡單,很節儉。目的是把省下來的全部財產,用以請刺客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

其實本意就是報家仇國恨。原因就是因為他的祖父和父親曾在韓國,相繼做過五個朝代的宰相。

不過,我猜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害得他從一個高富帥跌落成了一介流民,連家道還中落了,也連世襲的榮華富貴和高大上的工作都沒了。恨是有真正原因的。

不過後來請人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自己卻成了名副其實的流民了,此後被迫浪跡天涯……

等候徒兒,隱士授書張良

後來為了逃避追捕,張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隱藏了起來。

雖然說張良是隱藏,不如說是逃離了是非之地。並不是說躲著不現身,那時通信落後,犯了事只要逃到了異地,改名換姓後就沒事了。因此張良閒得無聊時就到處溜達。一日他在下邳橋上閒逛,一個穿著破爛的老人來到張良面前,故意將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

隨後冷不丁像神經病一樣,要張良去撿他掉落橋下的鞋子。張良感覺很奇怪——"跟他無親無故又不是熟人,憑什麼命令"自己"去撿鞋,心想,即算是熟人,親人也不會用他這樣的口氣啊!"——“小子,下橋去給我撿鞋!”聽,多霸氣!張良真想揍他一頓,讓他長長見識。

"不過,見他白髮蒼蒼,心想也許是有些糊塗吧!於是,忍著氣幫他把鞋從橋下撿上來,並放到老者跟前。"

舊史新說:劉邦無計問張良——一個把劉邦扶上帝位的智者


誰知這老頭兒得寸進尺,把腳伸到張良面前,說:“給我穿上!”張良心想已經幫他把撿上來了,穿就穿上吧!便跪下給老人穿上了。鞋穿好後,老人滿意地走了。張良感到驚訝!同時還有點莫名其妙!有些好奇地看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

沒曾想,那老人走出一里地又突然轉身回來了,對張良說:“你小子還可以培養培養”。隨即又對張良說到:"記住,五天後的黎明你我還在這會面。"張良雖然感到很詫異,但還是謙恭地說了聲:“是。”

第五天張良如約來到了橋頭,這時老人早已先到了,看見張良來到,卻生著氣對張良說:“與老人約會,竟然遲到,怎麼回事?”說完並轉身而去,並說:“再過五天早點來!”

到了第五天,天剛拂曉張良就匆匆地趕到了橋頭。老人再次先在原地等著,更生氣地對張良說:"怎麼又遲到了?"說完,依舊象上二次一樣轉身便走,同時說了一句:“再過五天記得早點來哦!”

到了第五天,半夜多一點張良便來到了橋頭。沒過多久,老人來了,高興地說:“就應該這樣!”於是拿出一編竹簡交與張良說:“

讀了這部書,你就可以成為帝王之師了。”並對他說:"十年後將有王者興起,再過十三年你我將在濟北見面,你如果在谷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頭,那就是我。"說完就走了”從此張良再也沒有見過這老人

舊史新說:劉邦無計問張良——一個把劉邦扶上帝位的智者


天亮後一看這部書,原來是一部兵法書——名曰《太公兵法》

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後便懂得了很多出謀劃策的方法,也通曉了戰略戰術的因果關係。從此明白了"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如此張良便知道了以制於事,百事一道,百度一數"的內涵深意

理解了牆壁是因裂紋處起而引發崩毀的,樹木都是從節口處斷掉的,這些事物發生變化的因果。

明白了……新事物,新情況都是由舊事物發展變化而造成的。需要用謀略去解決。

也知道了戰爭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大凡起事必有因,有因就必有果,謀略是利用因果關係而制定的。

有了謀略才可以順利實施計劃,有了計劃就會有不同看法和異議,有了議論就必須有人出來遊說利弊,遊說的目的是為了讓正確的方法和事物按照計劃進行。

按照計劃進行時,同時還必須想好退路,退路想好了,這個計謀就成功了。

可見萬事萬物都有一樣的道理和規律,不管是什麼樣的權術都是有一定的法則的,這就是計謀,也是這部兵書的奧秘所在。

一般人是悟不出的,唯張良可以,筆者我也可以,因為不懂也就寫不了此文。好,此一小節就敘說到此,接下來分析分析這老者的良苦用心。

破衣老人是個隱居的高人,不過,據傳說他就是黃石公,正是他授書張良的。

這次下山的目的就是專程收張良為徒……古時人收徒是很講究的,不但人品要好,家風還要好,最重要的還要求是,做徒兒的必須天資聰穎。

或許老人暗中調查過張良,也算計了他要從此路過,於是便在此侯著。等到張良在橋上出現相遇後,老人有意試探了張良的人品和耐性,老人故意把鞋掉落橋下……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再到伸著腳等張良紿他穿好鞋"。這一過程其實是觀察張良的人品。

舊史新說:劉邦無計問張良——一個把劉邦扶上帝位的智者

到後來轉身離去,再折回,並對張良說你這小子可以培養培養時,已經初步確定了把兵書傳給張良的意願。

接下來就是最後的考驗了……約張良五天後兩人來橋上會面,第一次張良遲到了,老人轉身離去再約,再遲到繼續約,經過多次試探,張良終於先到了,很明顯這是測試張良的耐力和信任度——測驗他是不是可以值得信賴,才放心把《太公兵法》傳給他。

成帝王師:偶遇劉邦並追隨他,給劉邦出主張,獻計獻策

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

如老人所言,十年後果然有人揭竿而起反秦——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興兵反秦,不久各地武裝也跟著起事,紛紛舉起義旗。一心想報仇雪恨的張良也應時而動,迅速糾集了一百多人的武裝跟著反秦。

舊史新說:劉邦無計問張良——一個把劉邦扶上帝位的智者


後因勢力單薄,無立足之地,變成了遊擊部隊。這時,景駒被立為代理王,屯兵於留縣。張良原本想去投他。機緣巧合,卻在中途與劉邦相遇。

"兩人似曾相識一見如故。"話一投機,張良便給劉邦講《太公兵法》,劉邦聽得很入迷,"似懂非懂,沒辦法文化水平低。"於是要張良與他合兵一處,順便好給他出謀劃策!

就這樣,張良便投了劉邦。給他出主意,獻策,獻計。劉邦很認可張良的計策,毫不懷疑地採納他的主張和計策。

此前……張良曾經也給別人獻過計,可那些人卻不能領會,因此就沒有采納,直到逢了劉邦後,不但領會他的主張和計策,言語交流還很投機。張良感嘆著說:“沛公大概是稟受了天命吧!”自此以後就緊緊地追隨劉邦一起打天下,自然景駒就不會再去投了。

待劉邦從洛陽出鐶轅關南下時,張良便引兵與劉邦會合,跟隨著劉邦攻城掠地,一連打下了韓地十多個城池,還擊潰了秦朝楊熊的軍隊。

除留下留守陽翟的韓成一旅,其餘各部隨劉邦,張良一道南進。接著便攻下了宛城,於是便向西挺進,攻佔武關。

此時劉邦想用兩萬人強攻鎮守嶢關的秦朝軍隊。張良告訴劉邦:“目前秦軍的戰鬥力還很強,不可冒然輕進!並給劉邦獻上一計:說鎮守嶢關的將領,聽人講,是一個屠戶的兒子,如此就好辦多了,劉邦問其原因,張良告知劉邦商戶人家都是唯利是圖的主兒,我們可以用財寶利誘他。”

他要劉邦先堅守營地,再派出一些軍士先到陣前去準備五萬人的糧草,同時把四周的山頭上多樹些旗幟,把聲勢造大,迷惑秦軍。

接下來就派酈食其帶著奇珍異寶去關上賄賂秦國守將。

唯利是圖的秦將見到這麼多財寶,二話沒說,同意與劉邦面談受降事宜,不過,他有一個要求要求,他要跟著劉邦一起襲擊咸陽,劉邦正要答應。

張良卻說:"不可"。並跟劉邦解釋道:“即算一個受賄賂的將軍想造反,他的部下不一定都會聽他的,如果他部下不聽他的指揮,就會壞大事。

”不如趁著他們沒有戒備,發起突然進攻。"劉邦採納了張良的計策,於是擁兵突襲嶢關,秦軍此時毫無防備,嶢關一舉被攻破。劉邦乘勝追至藍田,秦軍殘部繼續抵抗,然而大勢已去,無力迴天,秦軍徹底被瓦解。劉邦順利攻入咸陽。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

舊史新說:劉邦無計問張良——一個把劉邦扶上帝位的智者


佔領咸陽

佔領咸陽後,大秦帝國也就徹底落幕了,沒有戲唱了……

劉邦為了贏得良好的政治基礎,聽從了張良的計策,於是採取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善待城內居民,命令軍士不要擾民。因此獲得了咸陽民眾的讚美!為日後與項羽爭雄天下,贏得了民心。

前206年(漢高祖元年)二月,項羽率眾諸侯來到了函谷關。此時已得知劉邦已攻下咸陽,心中徒生嫉火。又得知劉邦阻止諸侯兵進關,更是怒火中燒。於是命令英布督軍強攻,同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一線。

張良與劉邦同往鴻門宴赴宴

劉邦懼怕跟項羽決戰,只好委屈求全,並託人對項羽說,“我入關後,秋毫無犯,吏民造冊入籍,府庫財物封存,專門等項將軍來接收。又特別解釋了……派將士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盜賊入關。”

——劉邦的這些話託人告知了項羽以後,關係才有了一點好轉。於是便有了鴻門宴,宴請劉邦做客,劉邦明知此去如羊入虎口,又不得不去,正在為難之際。張良來到劉邦跟前,給劉邦詳細地分析了項羽的為人,減少了劉邦的恐懼,張良和樊噲一道也跟隨劉邦一起,前往赴宴,席間項羽欲殺劉邦,卻又猶豫不決,動生婦人之仁,這一點張良臨行前就告訴了劉邦,要劉邦儘可能示弱,麻痺項羽,讓項羽產生悲憫之心,如此可保安全。席間項莊舞劍助興,意在刺殺劉邦,早被張良賄賂的項伯看出了項莊的動機後,於是拔劍對舞,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劉邦。

舊史新說:劉邦無計問張良——一個把劉邦扶上帝位的智者


張良隨之起身出帳,叫來保駕的樊噲護駕,樊噲便執劍進入帳中。

其實樊噲不來,項羽也不會殺劉邦,在此刻項羽根本就沒有把劉邦放在心上,看劉邦奴顏婢膝的像,認為劉邦對他的霸業產生不了威脅。一場鴻門宴就這樣冰釋了,這也全仗了張良的準確判斷。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后,定都彭城,統轄梁,楚九郡,分封18位諸侯王。

分封后,張良原本想離開劉邦回韓國劉邦知道後,賜了很多金子和珠寶給張良,張良則把金銀珠寶全數轉贈給了項伯,要他為漢王求情,劃封漢中地區與漢王……

舊史新說:劉邦無計問張良——一個把劉邦扶上帝位的智者

結語:

……在這一系列的軍事鬥爭中,張良成功地讓劉邦採用了自己的軍事策略。繼"暗渡陳倉"之計後,張良的“下邑奇謀”之計,奠定了楚漢爭霸的格局,在張良的精心謀劃下,促成了內外聯手並擊項羽的聯盟,使劉邦從弱勢轉向強勢,從戰略防禦階段進入戰略大反攻階段。最後項羽在四面楚歌聲中,兵敗垓下。因此成就了劉邦的帝王霸業……

劉邦道:“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之所以能稱帝,全仗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

功成身退,歸隱黃袍山

劉邦平定天下後,張良便退隱到了黃袍山,據傳說是為尋師黃石而來,到此後張良在這裡修建了“良山道觀”並在道觀附設立了“伐桂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