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癒不明原因發熱案

女某,26歲。發燒2月。

首診:2019年9月2日

現病史:2月前夜吹空調後次日出現發熱、腹瀉,持續至今。體溫37---38℃,夜熱甚(有“燒起來”的感覺,但體溫37℃左右)。於2019年7月11日查血常規,白細胞13.16,淋巴細胞4.39,中性粒細胞8.13,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後用滋陰清熱中藥治療,體溫也不降。有低血糖史。

刻下症:低燒,乏力,大便1--2次/日,基本成形(發病前便秘),無口苦口乾,納呆,多食則反胃、噁心欲吐。

舌苔微黃,舌體胖質紅,脈沉似滑。

診斷:氣虛發熱

治法:甘溫除熱

處方:生黃芪30g、黨參30g、生白朮30g、生甘草10g、當歸15g、陳皮10、柴胡10g、酒黃精15g、紅花10g、焦三仙30g、防己10g、水牛角30g。水煎服,7劑。

二診:2019年9月9日

藥後體溫≤37.1℃。僅經期後體溫37.4℃1次,大便1次/日。

舌苔薄白,舌質紅,脈細。

上方加通草10g、丹皮10g,改防己15g。水煎服,7劑。

三診:2019年9月19日

體溫基本正常,噁心等症狀消失。現僅睡眠不實,時頭暈。大便2-3日一行,脈細。

上方去水牛角、丹皮,繼服10劑。

四診:2019年9月30日

未再發燒。苔微黃膩,脈細。

因患者近期出國上學,欲帶藥備用,上方改防己10g,28劑。

分析:

(1)該病例用藥7劑即燒退。因為氣虛發熱,需要調補元氣方可防止反覆,加之兼有溼熱入血分,所以又以17劑調理。

(2)本案辨證要點:患者雖發燒 ,但體溫並不太高、伴乏力,加之前期學習緊張勞累,加之飲食不規律(偏胖,時有低血糖)致元氣受損,故為氣虛發熱。夜間著涼僅為誘因。自覺夜熱甚但體溫37℃,非陰虛有熱,可能與血分有溼熱有關。

結論:

辨證準確是取效的前提,一定要分析清楚。所謂“沒有不治之病,只有不識之證”。

《秋語》

中藥治癒不明原因發熱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