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非法“校园贷” 筑牢风险“防火墙”

针对目前大学生互联网线上信用贷款风险层出不穷的现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强化校园金融服务和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特别是大中专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提升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和远离不当金融消费行为和不良网络借贷业务等非法金融活动。

一、准确认识哪些是非法“校园贷”

2017年5月27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7]26号),明确非银监会批准持牌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暂停一切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因此,通过网贷平台、微信、手机APP、各类贷款公司等渠道开展校园贷业务的,都是非法“校园贷”,一旦在上述平台借款,极易陷入高额利息、被恶意欺诈、暴力催收等困境。

二、非法“校园贷”的形式

(一)帮“别人借钱”。有些所谓的“熟人”需要借款,但他自己又不亲自去网贷平台借款,往往借用学生的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去进行网贷的操作。这些人通常是打着“熟人”帮忙的由头获取学生的信任,实际上就是想盗用学生的身份信息。

(二)利益诱惑。现在在校园里有很多骗子声称自己是校园兼职招聘或是校园投资顾问,承诺学生能获得高额的兼职报酬和丰厚的投资收益,利用学生容易上当和信任他人的特点,进而盗取被骗学生的信息进行诈骗甚至是威胁。

(三)多平台借款套现。某些人为了骗取部分还款中的学生信任,引导他们从其他平台借款,来补上欠款平台的窟窿,鼓励学生从各大借款平台同时期进行借款,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获得现金。

(四)更快审核、更快到账。有些骗子自称是银行代理或者金融机构的中间,承诺只需很少的服务费或中介费就可以更快得到网贷平台的审核和放款,从而骗取学生先交钱,等到真正要办理的网贷的时候就卷款而逃,消失不见了。

(五)发展下线、专做代理。很多诈骗人员会根据学生还款难度大、压力大的特点,要学生拉身边的朋友“入伙”,并承诺拓展下线,发展代理就能获得十分高的报酬。学生一旦陷入这样的骗局,就从受害者变成了诈骗者的帮凶,涉嫌犯罪。

三、非法“校园贷”的危害

(一)低利息、高费用。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20%以上,所谓的“低利息”并不可信。

(二)越便捷、越便“劫”。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用自己的身份证件替别人办理贷款。这种行为风险很高,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剩余的债务就由“被”办理人独自承担。

(三)担保零要求、催款全方位。在有些案例中,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一些网贷平台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而是采用给父母、亲友、老师群发短信、在校园里贴大字报,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

(四)分期购物、质量难保。有些网贷平台针对大学生推出了分期购物功能,本质上是以消费之名、行借贷之实,借贷成本高且所经营商品的质量也难有保证。

四、如何防范非法“校园贷”的陷阱

(一)严密保管个人信息与证件。谨记“三不两要”,即不轻易将有效身份证件借与他人,不轻易对外泄露自己的家庭住址、宿舍住址、父母联系电话等关键信息及个人隐私,不贪图小利而帮助别人“刷单”、贷款或是提供贷款担保。在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身份证件复印件有文字的地方标明用途,并注明“再复印无效”,防止被心怀不轨者利用;要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

(二)贷款一定要到正规机构。同学们要切记不要办理“网上贷款”与“小额贷款”,当遇到资金问题时,同学们请事先向辅导员、学生处等学校管理部门咨询,防止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三)理性合理消费。同学们应适度理性消费,防止冲动消费,不能为了满足眼前享乐和攀比心理而过度消费,落入“高利贷”陷阱,对自身和家庭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同学们平时也可参加勤工俭学缓解经济压力。

(四)筑牢防火墙。同学们要主动学习掌握一些金融知识,学会科学理财,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