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史|黃河故道:一方水的胸懷(中)

北京798的崛起,首先是人才高地的隆起,然後才是藝術區域的集聚。798的崛起能不能給我們啟迪?如果能,那麼,我們撬動故道生態文化產業的支點又在哪裡?

因了黃河故道這一方水的滋養,商丘曾經是一塊備受矚目的風土吉壤。這兒人傑地靈,既蜿蜒著一條“水上長城”,同時也橫亙著一條“文化長廊”;既見證過中華思想電光火石的碰撞、融合和流播,也承載過中國精神的內核、啟迪和夢想。

創作《世界文明史》的美國人威爾·杜蘭,將在春秋戰國這個失序時代裡建立起來的一種文化,稱作奠定了“中國精神”的新文化,而正是這種新文化,成就了中國文化中一個“百家爭鳴”的“文化軸心時代”。

這一個“文化軸心時代”,在中國是一大現象,在商丘是一大奇蹟。在中國,是中華聖人現象;在商丘是中華聖人現象無意間演示成了一個“文化共榮圈”的奇蹟。老子、莊子、墨子故里和孔子祖籍均在當時的商丘或商丘南北不到200公里的範圍內。這樣集中的發源,讓商丘成長為中華哲學與思想的故鄉。

史學界已有共識,商丘古蒙城遺址在黃河故堤旁的蒙牆寺一帶,是我國一代文哲大師莊子的出生地,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地。至今,民權段故道大堤岸邊的莊周墓前,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冬所立“莊周之墓”的石碑,依舊清晰可辨。

生長在古黃河岸邊的莊子,與成人後多次還鄉祭祖、學殷禮的孔子,他們均是喝著黃河水長大的,他們的思想均來自黃河文明的薰陶和滋養。歷史一再證明,中國思想江山的兩大壁壘,一是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二是“消極”出世的道家思想,一直是影響中華民族思想方向以及國家治國與外交手段的思想體系。而它們的碰撞、融合和流播,商丘黃河故道的這一方水,稱得上偉大的見證和啟迪。

如今,“大丈夫能伸能屈,能上能下”,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在商丘人身上體現得最為徹底、淋漓、痛快。貌似簡單的一句話,則蘊藏了儒、道兩大思想體系的對峙與統一。“能伸”與“能上”,指入世者理當大刀闊斧、縱橫捭闔、一往直前;“能屈”與“能下”,則指出世者遠離物慾、淡泊名利、樂而好施。

顯然,莊子以及儒道兩大思想曾經演繹的碰撞,作為一道人文景觀,已為商丘黃河故道的“文化長廊”增添一縷驚豔世界的光芒。

一方水的胸懷,其實是一方人的胸懷。一方人的胸懷高度,其實是一方人思想的胸懷高度。商丘黃河故道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園的崛起已被提上日程,且已制定明細的督導臺賬。要撬動故道生態文化產業,其傳承與創新的發展支點,不止在人才,不止在文化,不止在旅遊,而是不一而足呢。

商丘文史|黃河故道:一方水的胸懷(中)

“水上長城”的富麗“今生”


商丘文史|黃河故道:一方水的胸懷(中)

商丘黃河故道的前世“真顏”如同一張張泛黃的書頁,淹沒在厚厚的歷史中,讓人捧讀時難免生出些晦澀的感覺。但她的“今生”,同樣如同一本大書,不僅會帶給你流暢的閱讀快感,而且還將極有可能觸發你遊覽的熱望,乃至文化陶冶。

今天商丘境內被譽為“古老的水上長城”的明清黃河故道,總長136公里,高出地面10-15米,底寬百米。在豫東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逶迤連綿,雄偉蒼莽,宛如一條巋然橫臥的巨龍。

商丘段黃河故道流經民權、寧陵、梁園、虞城4個縣(區),涉及26個鄉鎮和5個國有林場,築壩攔蓄建有任莊、林七、吳屯、鄭閣、石莊、王安莊6座竹節式水庫,溼地面積近2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到33.2%,此外新建有10多個國家級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基地,加之天沐苑、天泉湖、灘塗溼地、千畝蓮池……目前的商丘黃河故道百里“水上長城”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秀、魚肥、林果香的生態大園林。

作為國家級旅遊線路“黃河之旅——中華民族之魂”和河南省“三點一線”東擴旅遊熱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商丘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可謂一處亮點。2002年12月,國家林業局正式下文,批准建立商丘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這是全國唯一一處完全在人工林基礎上建設的國家森林公園。歷時4年,2006年8月26日,商丘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目前景區內新建了多處景點、景觀。如橫貫整個園區的森林大道、歡樂生態健身園、百竹園、百果園、玫瑰園、植物園、“香港迴歸紀念林”等,是一處集餐飲、休閒、娛樂、教育、鄉土風情、體驗農家生活等多功能、多元化的綠色生態休閒度假農莊,是一處以人與自然和諧交融、集自然景觀及歷史文化為一體,突出黃河“懸河”獨特生態景觀的生態自然旅遊區。

飽覽商丘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風光,天沐苑景區千萬不可錯過。據史料記載,天沐湖——由廢黃河遺落下來的這一方明水,水面12000畝,水深平均2米左右,自然形成後從未出現乾涸現象,也從未受到任何汙染。這裡一年四季水禽各異,僅目前發現的就有天鵝、白鷺、鴻雁、野鴨、葦纓等二十餘種。每至盛夏,闊美的湖面煙水蔥蘢,波光豔瀲,荷葉田田,清香遠播。船在水上,人在船上,於藍天下,於無限延伸到天際的田園、林帶間,望岸上游人如織,聽船家漁歌互答,令你盡享一派北國的江南風光。

如果說商丘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是解讀商丘的一張名片,那麼天沐苑景區則是解讀森林公園的最為耀眼的一張名片,作為越來越多愛好旅遊的人們演繹的舞臺,今天正以其非凡的魅力映射出黃河水文化的方方面面。

商丘文史|黃河故道:一方水的胸懷(中)


修築商丘黃河明清故堤的一點質疑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詩中“天上來的河”便是對古黃河中下游河道最為形象的素描了。黃河自古多泥沙淤塞。歷史上每當伏秋汛期來臨,因防守乏力,河道多處決口。由於技術受限,古人根治黃河決口多半隻有“河道改徙”的笨法子。據粗略統計,自春秋時期東周周定王五年以來的2600多年的時間裡,黃河決口1590餘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事實上,大明時期關於商丘段黃河的治理,其史料記載以及今天人們的認識,是令人質疑的。這段被《歸德府志》稱為“三年兩決口”的廢黃河河道,當初端的是由潘季訓治理?還是由一位叫沈鯉的商丘人治理?

從“百度百科”中找到潘季訓的詞條:潘季訓(1521—1595),中國明代水利家,明代後期四次出任總理河道。在治河中,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針,對後代治黃有重要影響。

史料中記載,潘季訓治河多在江蘇徐州以東:江蘇徐州至淮陰河段兼作運河,是“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史料載潘季訓四次治理黃河。 /ZiMD;4@ y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5年,潘季訓被委任為右金都御史,首次參與黃河河道治理,主持開闢新河使黃河分流減患,因功加副都御史,不久就離職。m>Wt'Cc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黃河在胚州(今江蘇省胚縣)、暉寧(今江蘇省暉寧縣)決口,潘季訓被任命右副都御史,再次負責治河,採取堵河口,整河道的方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又遭劫罷官。w@2NXcmw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黃河在崔鎮(今江蘇省泗陽縣)境內決口,次年夏,朝廷命潘季訓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嗣郎第三次負責治理黃河,於次年冬完成對黃、淮兩河的治理。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潘季訓再次出任右都御史,總督河道治理。次年,黃河水位暴漲,洪水衝入嚇鎮(今江蘇沛縣東北),毀壞田地房屋無數,眾多居民被溺,潘季訓及時築提阻塞,才避免更大損失。vB7]L9=@"

而歷史也無法否定還另有一種真相,這就是一些史料與地方誌以及民間美談給予沈鯉在萬曆年間一度治理過黃河的佐證。沈鯉(1531—1615年),歸德(今商丘)人,明代萬曆年間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被稱為“三代帝王師”。85歲時在商丘病逝後,萬曆帝祭文中稱讚他“乾坤正氣,伊洛真儒。”

萬曆年間,黃河中下游多次決口氾濫,民不聊生。沈鯉為民請命,奉旨修築兩道大堤。一道長400餘公里,一道長90餘公里,河南州縣免沖決。據商丘古城文化名人且整理過《歸德府志》的尚起興介紹,沈鯉奉旨修築的兩道大堤,一道西起滎城(今滎陽),東止洪子湖(洪澤湖),全長400餘公里(從地理方位上看,這段河道應當是還沒有成為故道的古黃河)。另一道北頂東西黃河大堤,南由歸德古城北城郭外向東南方向,經會亭驛(今夏邑會亭)至永城曹家窪,全長90餘公里,後人稱為“沈堤”。由於修築了這兩道大堤,“河南州縣始免沖決”。尚起興還講到,沈鯉為治理黃河,修築兩道大堤,歷時14年,傾盡家財,家道因此敗落。明史中沈鯉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告老還鄉,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七月再次入朝,中間剛好14個年頭。

潘季訓最後一次治理黃河在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次年便治河成功。沈鯉是在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開始治理黃河。潘季訓的治河方法是“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沈鯉之所以修築沈堤,目的就是將兇猛的河水分流,減輕水患。無論從治河年限上看,還是從治河方法上看,兩個人,兩件事,都很難同日而語,混為一談。

這或許就是歷史,它如此神秘,有時能突然出現你面前,像個天真的孩子;而多半時候,她愛半抱琵琶,讓你很難窺視到她的真顏。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是的,歷史的腳步誰也無法阻擋,但有一點,她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一定要記錄好今天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