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救助的底線思維與定向原則

劉哲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救助的底線思維與定向原則

4月14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對2020年到期的設在西部地區的國家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徵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實施期限。在企業結構性救助方面,還可以針對受疫情比較大的服務業企業、出口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救助。

中國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較早地進入到了經濟恢復階段。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還在持續,全球疫情結束不取決於疫情結束最早最快的國家,而取決於最差的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既需要“出手快”的短期救助措施,也需要“出手準”的定向刺激計劃,針對中小微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企業,進行有效救助,改善企業的經營預期,推動經濟穩步恢復。

底線思維應對疫情的供需衝擊

雖然3月以來中國疫情已經受控,但是一季度的巨大經濟損失已然形成,二季度預計國內經濟將逐步恢復,但消費和服務業恢復速度仍有待觀察,企業投資信心依然低迷不振。尤其是中小企業、勞動密集的服務企業以及出口、消費、就業的衝擊還遠遠沒有結束。

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救助的底線思維與定向原則

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已經針對中小微企業出臺了一些救助措施,但是一攬子救助和與刺激方案尚未出臺。面對疫情對供需兩方面的衝擊,需要堅持保就業、保企業的底線思維,確保不出現大規模的員工失業潮,不出現大規模的企業倒閉潮。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無論是救助企業,還是刺激投資、消費,都出手宜快不宜遲。一旦錯過最佳時機,中小微企業、個體經營戶已經大量關門倒閉,再出臺救助政策,就會事倍而功半。

供給端復工復產與需求端刺激消費需同步

當前規上企業的開工率已經接近99%,供給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但中小企業復甦仍較為緩慢,需求恢復則更加低於預期。中小微企業對於市場和需求的敏感性較高,當前部分大型企業、購物中心已經陸續開始提供產品和服務,但線下的需求量和人流量較正常時期還有較大差距,部分鋼鐵企業還出現了庫存積壓的情況。當前人們日常生活仍以居家隔離為主,經濟的供給與需求並沒有形成良性的循環和正常的運作,制約經濟恢復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供給衝擊”變為“需求約束”。

從保供應向全面恢復的過渡期,除了關注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進度,還需要重視需求的恢復能力,只有推動消費與供給的同步復甦,打通供需的良性循環,才能推動經濟穩步恢復。

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救助的底線思維與定向原則

建議加大直接補貼力度,亟待將扶持政策直接下沉到終端——消費者和中小企業的層面。比如,儘快出臺相關直接刺激消費的政策,發放現金券和消費券等。從帶動效果來看,消費券優於無使用限制的現金補貼,可以更好地達到刺激消費的作用。

流動性的信貸支持與成本補貼需同步

救助企業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現金流量表層面,增加信貸和擔保支持,緩解企業的短期流動性危機,比如通過減免貸款利息、發放低利率貸款、延期支付利息或社保等;二是利潤表層面,減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增厚企業留存利潤;三是資本負債表層面,通過降低社保繳費比率、補貼企業員工工資、減免房租等方面,降低企業成本。

這三個層次救助的有效性,取決於企業受疫情衝擊的深度。由於延期復工復產導致流動性受到短期衝擊,但中期訂單和終端需求基本不受影響的企業,通過現金流量表層面的補貼最有效;對於中期訂單和終端需求受到一定影響,但企業仍有較強的盈利能力的企業,僅補充流動性不足以彌補企業的損失,通過利潤表層面,減稅減費的補貼最有效;而對於受疫情衝擊比較大、抗風險能力小、企業往年留存利潤低、甚至虧損的中小微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企業,無法很好地享受到減稅的利潤補貼,在銷售收入嚴重萎縮的情況下,無法負擔員工工資成本、房租成本等,必須通過資本負債表層面,進行員工工資和房租的直接補貼,以避免這些企業大面積倒閉。

緊急下撥疫情防控資金、階段性減免企業稅收和社保、為企業提供短期信貸等政策措施,對於緩解企業流動性風險,推動企業復工復產起到了及時、重要和積極的作用。當前全球疫情和社會防控持續的時間大幅超預期,隨著企業受疫情衝擊時間的延長,相關的救助措施也需用從流動性的信貸支持,更多地向員工工資補貼、企業房租補貼等方向轉變。(責任編輯:王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