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巨頭打響應對“信息疫情”的戰鬥

圖片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綜合編譯 胡文利

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一場應對“信息疫情”(infodemic)的戰鬥正在互聯網悄然打響。據英國《衛報》報道,針對各種網絡不實言論,臉書、推特、YouTube等公司展開行動,力圖消除或減少虛假信息帶來的危害。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社交網絡是不實信息傳播的重災區。據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研究所調查,9%的不實信息來源於電視,8%來自新聞媒體,88%來自社交媒體。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近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新冠病毒是實驗室研發的。YouTube用戶“喬丹·薩瑟”聲稱,此次疫情是英國皮爾布賴特研究所和比爾·蓋茨共謀的人口控制計劃。在英國,“新冠病毒通過5G基站傳播”的說法甚囂塵上,有電信設備遭到汽油彈襲擊,還有工程師受到騷擾和威脅。一種說法稱黑色人種不會感染新冠病毒,導致不少人走上“美黑”之路。

網絡流傳的不實信息分為許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真假摻半的“誤導性信息”,即對真實信息進行歪曲或改造。比如,在臉書流傳甚廣的一條不實信息裡,既有關於如何預防病毒感染的正確信息,也包含“新冠病毒懼怕太陽且不耐熱,溫度達到26/27攝氏度時就能殺死它”這樣的錯誤信息。實際上,病毒雖然不耐高溫,但27攝氏度並不足以消滅它。

第二類常見的不實信息是“張冠李戴”。例如,美國衛生部門製作過一份關於蓄鬚者如何使用呼吸器的圖表指南,在疫情期間被逐漸歪曲為“建議男性剃掉鬍鬚,避免感染新冠病毒”。

不實信息的矛頭往往指向各國政府、衛生部門,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這樣的公共機構。路透社新聞研究所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不實信息填補了公眾認知的部分空白。一些心存疑慮的人寧願相信小道消息,也不願意相信官方表態。

不實信息並非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的獨特產物,但它們很可能成為抗疫路上的絆腳石——尤其是當政府和機構實施公共衛生政策或向公眾傳遞重要信息時。WHO強調,“信息疫情”已對公眾健康和抗疫行動構成極大威脅。

隨著“信息疫情”加劇,網絡巨頭開始有所作為。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WhatsApp與WHO合作發佈“健康警報”,向所有用戶提供新冠病毒和疫情的最新消息,並與用戶建立對話,回答疫情相關問題。推特的新政策更加直接:刪除一切與官方表態相悖的信息,比如聲稱“不必遵守社交距離”的帖子。臉書開闢了新冠病毒資訊區,通過彈窗向超過10億用戶推送WHO和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等權威機構發佈的信息。該公司全球事務副總裁尼克·克萊格告訴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已有超過1億用戶點擊了推送內容。“我們不允許不實信息在臉書上傳播。如果有人說喝消毒水能幫你預防病毒,那(種言論)是很危險的,我們絕不能坐視不管”。

社交網絡上的公眾人物比普通人更有必要注意言行。調查顯示,雖然來自政要、名人和其他公眾人物的不實信息數量只佔20%,但其參與度卻佔整個社交平臺的69%。

克萊格指出,言論自由並不等於可以隨意散佈不實信息。“政客們在競選過程中對彼此的評價,與醫學專家對流行病的評價不可同日而語。兩種言論的性質完全不同:一種是由科學和專業知識支撐的言論,無可置疑;另一種言論本來就該存有爭議,這也是政治演講的意義所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