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德國崛起,英國為什麼只能採取妥協和綏靖?

白楊樹下談歷史


結合當時英國自身的社會環境和國際局勢,英國似乎只能採取妥協和綏靖政策

在戰後,英國一直奉行,均勢外交政策,當時的法國惡意打壓戰敗國德國,這不僅引起了英國,也引起了美國的警惕,所以雙方在對德問題上採取緩和態度,防止歐洲大陸上的法國崛起,法國雖然有幸成為霸權國家,但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之下,法國受到嚴重的戰爭傷害,他之所以惡意打壓德國,一方面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主導對德問題,加強自己的國際地位,當時法國雖然有心稱霸歐洲,但卻是無力,但英國和美國絕不會對此需要手旁觀。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英國民眾對於戰爭及其厭惡英國在成為日不落帝國以後,經歷了太多戰爭,各種稅收加於一身,使得他們十分反感任何戰爭,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好不容易世界獲得和平,他們絕不允許英國再捲入世界上的一場戰爭當中,這種民眾的影響力在英國社會舉足輕重,當時沒有任何一個政客和政治家,敢於違背民眾的這種意願,即便他們知道戰爭可能已經迫在眉睫

與此相同的是,政客和政治家們為了自己的選票,以及他們知道英國在當時的國力究竟已經衰落到了何種程度,所以他們也不願意發動戰爭,如果能夠通過外交協調,那麼他們寧願妥協,通過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而保障自己



在殖民地方面,一次世界大戰燃起了殖民地的獨立火焰,英國作為當時最大的殖民國家,其遭受的殖民地壓力也不可小覷,為了保證自己在殖民地的統治,他們也希望世界上的一些紛爭遠離自己,不希望自己,更不希望自己的殖民地捲入世界的任何大國爭端當中,同時也很重要的是,英國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的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整個大英帝國的運轉,英國也十分吃力,甚至被迫對殖民地讓步,允許殖民地資質,這樣一個,世界帝國在經歷這一場戰爭以後,大傷元氣,甚至都要以自己的殖民地進行妥協



德國重新崛起希特勒揭開自己的獠牙以後,英國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對其妥協,而且在英國,社會和政治的主流都不認為德國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會捲入這一場世界大戰,他們只是希望德國通過疆界的索取安分一些,或者成為他們對抗蘇聯的一個棋子,卻不知道,自己也在棋盤中


世界史圖鑑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英國花費了鉅額資金。而作為戰勝國,雖然獲得了一部分原屬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但這些國家就是現在也還是很窮的,非但不能給英國創造更多的價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維持,加重了負擔。

那時的英國是相當的牛氣,土地面積擴張了330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人口更是高達4.5億。也就是說,在當時每4個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國的子民,達到了英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刻,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但實際情況是“攤子鋪得越大,實力被攤薄得越多”。因為殖民地需要大量的辦事機構和外派駐軍,這都需要大量的錢財支撐。隨著“入不敷出”的財政,越來越力不從心,而糟糕的是,這些殖民地趁其衰落,紛紛爭取獨立。

愛爾蘭就是其中的典型。其頻繁不斷的獨立運動,早已讓英國為之頭疼,一戰後的國力削弱,英國已無力進行鎮壓。無奈之下,讓其南部的26個邦獨立,只留下了北部較為發達的6個郡。這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由來。

愛爾蘭自由邦的成立,是大英帝國衰弱的標誌,也是其分裂的開始。隨後,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紛紛提出自治的要求,二戰前,英國放棄了對這些國家的殖民,成為相對獨立的英聯邦國家。然而,這些並不是最可怕的。

真正的危機是,印度也要求獨立。加拿大等國的自治並不影響與英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反而還使英國減少了防務負擔,可謂是“倆好擱一好”。但印度不同,英國是靠赤裸裸的掠奪,為自己賺取更多的錢財。印度一旦獨立,英國就真剩下空架子了。

一戰時,印度派了120萬人部隊參加了戰爭,就是為了英國戰後答應其獨立。可最後,英國還是食言了,憤怒的印度人獨立運動更加高漲。從某種角度說,英國自己的事情還未“處理乾淨”,哪裡還有“閒心”警惕德國的崛起。

於是,綏靖主義成了英國的主流民意。

作為歷史人物的張伯倫等人,能成為國家的首相,自然有著過人的精明和智慧。在面對德國的咄咄逼人,採取的妥協和綏靖,就當時而言,應該是正確的。這不僅符合當時形勢的需要,更要順應主流民意,這其中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原因嗎?

一是,德國的“動作”是合情合理的。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有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的自由;作為一個大國,對不平等條約也有抗爭的權利,相對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建立起來的國家,德國吞併奧地利、蘇臺德,也是實現民族統一。

也就是說,在武裝入侵捷克前,德國的“動作”似乎都有合理的解釋。而作為同在一個地區的國家,不可能、也不應該對一個主權國家,始終採取監視和敵對行動,否則將是更大的威脅。只是,張伯倫等人沒有料到,德國想要的“東西”太多了。

二是,綏靖是唯一的方法。一戰後的英國可謂是“內外交困”,國力始終沒有得到完全恢復,無力再應對下一場戰爭。在張伯倫的主導理念中,“維護歐洲和平,而不是要贏得一場戰爭”。說白了,不綏靖和妥協,就意味著戰爭爆發。

更重要的是,主流民意影響著國家的戰略。一戰中,英國共有890萬人被徵召入伍,幾乎佔盡了全國的青壯年,動搖了英國社會對戰爭的看法,尤其是傷亡200多萬人,致使幾十萬婦女成了寡婦,幾十萬適齡女青年找不到丈夫。

一戰的恐怖,讓英國上下痛恨戰爭,對和平有著瘋狂的渴望。也就是說,只要不打仗,無論如何都可以,甚至不顧及盟友的感受。尤其是作為民主制國家,順應民意就意味著支持率高,如果張伯倫不綏靖,可以換一個願意綏靖的首相。

當然,綏靖並沒有擋住德國的野心,在不得不面對戰爭的時候,民意又一邊倒的指責張伯倫,將其作為挑起戰爭的“替罪羊”,並推舉丘吉爾擔任戰時首相;二戰後,丘吉爾大搞冷戰被彈劾,都是民意所致,也是民主制國家的無奈。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張伯倫一個人綏靖,而是整個國家綏靖。作為“事後諸葛亮”似的去評論一段歷史,也許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更需要的是對當時的客觀狀況,以及風土民情等因素綜合考量,既然事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

就當時的狀況,英國民眾會支持和換上丘吉爾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第一、一戰之後,奧匈帝國被肢解,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了《凡爾賽條約》的嚴格制約,不僅割地,還要賠款,實力上大為削弱。這就導致在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這個與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有了衝突,所以,當德國賴賬不進行賠款的時候,英國態度曖昧。

第二、一戰後,英國得到了德國很多殖民地。英國的領土面積進一步擴大,達到了驚人的33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疆域。一戰過後,世界各地的獨立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這令剛剛在一戰中消耗了大量精力的英國倍感焦頭爛額。

第三、一戰中,英國共有890萬人被徵召入伍,動搖了英國社會對戰爭的看法,尤其是傷亡200多萬人,致使幾十萬婦女成了寡婦,幾十萬適齡女青年找不到丈夫。人數上的巨大傷亡,令英國無論上下對戰爭都極為厭惡。而如果英國不願意坐視德國的壯大,那麼面對民族主義盛行的德國,戰爭幾乎是唯一的選項,這是已經極度厭倦戰爭的英國所不能接受的。

第四、禍水東引,利用德國消滅崛起的蘇聯。

第五,戰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佔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淨債務國。這就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霸主。

六,一戰後,雖然大英帝國面積擴大了,但是相對實力卻下降了,張伯倫對此心知肚明,通過對德妥協與綏靖,來維持大英帝國搖搖欲墜的統治。丘古爾不綏靖,打贏了戰爭,卻輸掉了大英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