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拉拉跳窗事件:算法系統創造了恐怖的新場景

貨拉拉跳窗事件:算法系統創造了恐怖的新場景

2021年2月6日晚9點,湖南長沙年僅23歲的小莎,在僱傭貨拉拉司機搬家途中,從麵包車副駕駛“自己跳窗”,隨後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據貨拉拉工作人員說,車內無任何錄音錄像設備、貨拉拉App也沒有錄音錄像功能。貨拉拉司機的筆錄稱,小莎是因為司機三次偏航而選擇了跳窗。

女孩的叔叔則反映,事發後,家屬曾按照司機的行車軌跡自駕行駛,“最後發現司機繞道而行三次偏航的地點都是很偏僻的角落。”

貨拉拉跳窗事件:算法系統創造了恐怖的新場景

圖據@每日經濟新聞

此案的疑點還有很多,比如,小莎為什麼不是打開車門跳車,而是選擇了跳窗?駕駛室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讓她寧願從一個狹窄的車窗裡鑽出去?而據家屬反映,小莎是後腦勺著地,她是用什麼姿勢鑽出去的?有沒可能,她不是真的“自己跳窗”,而是迫於外力?

稍加推演,就覺得很驚悚。

目前,警方還在調查中。

貨拉拉跳窗事件:算法系統創造了恐怖的新場景

由於缺乏錄音錄像設備,駕駛室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確定,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駕駛室裡必定發生了讓小莎覺得極為恐懼的事情,而且很突然。在那一刻,小莎很有可能認為那個駕駛室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她寧願(或被迫)躍出窗外。

陌生的司機,陌生的車,離奇地偏航,不可知的恐懼,這樣的場景並不是人們在自然的社交下發生的,而是被人為地創造出來的。

誰創造的?貨拉拉創造的。

單憑這一點,貨拉拉就不能卸責。

平臺公司基於算法構建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小莎需要搬家運輸服務,貨拉拉的系統為她匹配一名司機,這名司機開著他的麵包車,載著年僅23歲的小莎駛向她生命的終點。

貨拉拉跳窗事件:算法系統創造了恐怖的新場景

從事後來說,讓這名司機與小莎配對是個絕對的錯誤,讓錯的人,在一個錯的時間,一起進入了一個錯的場景,因此,小莎的死,既是一個社會悲劇,也是一起系統悲劇、算法悲劇,算法系統顯然沒把小莎的安全與感受考慮在內。

貨拉拉App沒有設置明顯的安全報警及行程分享功能,用戶上車開啟行程後,貨拉拉平臺也沒有相關的錄音錄像設備,僅需司機拍一張後座貨物照片上傳即可——“人”被物化了,不僅乘客被物化了,司機也被物化了。

貨拉拉CEO周勝馥在一次採訪中就表示,對於用戶,貨拉拉最大的價值是:“有、快、好”。有就是能找到車,快就是能快速找到車,而且從叫到車到門口的時間可以做到十分鐘以內,好就是通過司機提供很好的物流服務。

司機,就是貨拉拉的“貨”。

但貨拉拉對司機的管控和培訓力度並不大。

據媒體調查,貨拉拉的司機在線上提交註冊審核成功後,僅需要到線下進行1小時左右的培訓,便可正常上崗,培訓內容主要軟件使用流程及注意事項等。

為什麼貨拉拉對司機的准入幾乎不設限?因為貨拉拉要追求“有、快、好”。

要是嚴格考核,或是給車輛配備錄音錄像設備,平臺獲得司機的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平臺司機規模的擴張速度就會大大降低,用戶在貨拉拉平臺上偶爾就會找不到車,或者找到車的時間就會變長——眾所周知,用戶規模是平臺公司融資、估值關鍵指標,在某種程度上,貪大求快不僅是貨拉拉的原罪,也是幾乎所有平臺型公司的原罪。

從天眼查數據可以看到,今年1月,距E輪5.15億美金融資不到一個月,貨拉拉總金額達15億美金的F輪融資也即將完成,本輪融資由高瓴資本領投。本輪融資後,貨拉拉估值達100億美元。至此,貨拉拉已完成8輪融資,並創造出1個月內融資20億美元的紀錄。

貨拉拉跳窗事件:算法系統創造了恐怖的新場景

來源:天眼查app

每一個資本神話背後,都有一個潘多拉魔盒。

這些年我們享受著互聯網平臺所帶來的福利,卻很少反思算法與資本結合所帶來的惡果,我們現在基本每天都依靠算法系統工作和生活,同時,我們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算法系統影響,甚至控制。

我們當然需要算法系統,需要平臺型公司提供的新福利,但問題是,系統所創造出來的新連接、新場域是充滿未知的,有新福利,也有新風險,誰來為系統的風險埋單?誰來保障新場景的安全?誰來為不可預期的事故承擔責任呢?

平臺公司是系統的創造者,也是利益的獲得者,按理說,他們不可能不是責任的承擔者。要我說,他們不僅需要事前預防,事中擔責,還有必要成立相應的公益基金進行事後救助。

此前,網約車在多次發生惡性事件後,在社會各界的施壓下,各家平臺加大了安全投入力度,在其App及車輛內均配備了行程錄音功能及車內錄音錄像設備,並可設置緊急聯繫人進行行程一鍵分享。但在貨拉拉所處的貨運行業中,相關安全措施卻並未普及開來。

事實上,平臺型公司經營的是一盤很特殊的生意。他們雖然是由私人出資的,但經營的卻是公共事業,所以,對他們追責標準要高於一般商業公司,“平臺僅提供技術支持”的說辭根本站不住腳,我們都知道,那些沒有感情的算法系統是為了最大化商業利潤而創造的。

現在很多平臺型公司成立了社會責任部或者是公益部門,這當然是好事,但現在人們也有種誤讀,覺得他們在額外做著好事,其實,那不是什麼額外的事,而是應盡的義務,就像一家排汙的工廠,要是不做些環保處理,那就是作惡了。

像貨拉拉這樣的平臺型公司,他們創造了新福利,也製造了新問題,如果他們不能解決自己創造出來的問題,他們就是那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