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爆的古裝劇《清平樂》,展現了一個繁華的大宋王朝,在宋仁宗一朝,集聚了天下精英。范仲淹、韓琦、文彥博、歐陽修、富弼、蘇舜欽、司馬光等,這些人全都滿腹經綸,經由科舉而進入仕途,正氣盎然,胸懷天下,為民請命。
宋朝進入到宋仁宗之時,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昇平日久,各種矛盾已初露端倪。范仲淹針對此,提出了改革,韓琦、富弼、文彥博是其堅實的擁護者。
但經過二十多年後,在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主持變法,要改變當時社會的現狀,這些人卻都反對王安石改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些人為什麼要反對王安石變法呢?
一、王安石的敵人們
1、韓琦
在《清平樂》中,韓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是他最早提出要改革市坊制度。在宋仁宗之前,城市上的市坊是有固定的區域的,住宅的地方只能住人,做生意的地方也只能做生意。宋仁宗打破了這一市坊禁令。
韓琦最早提出要變革,他曾上書《論備禦七事奏》,認為當務之急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邊計,三曰擢材賢,四曰備河北,五曰固河東,六曰收民心,七曰營洛邑”。接著又陳述救弊八事,即“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遏僥倖,進能吏,退不才,謹入官,去冗食”。 也就是說,韓琦是堅定的改革派。
但王安石變法開始後,韓琦不斷上書反對“青苗法”,認為政府對貸款沒有任何限制,有錢人家可以無限制的借,這種做法根本不可能“抑兼併,濟困乏”,此種政策不應該實施下去。
2、富弼
富弼同樣是宋仁宗朝著名的文官,在電視劇《清平樂》中,一向與韓琦、文彥博等交好,與范仲淹同進共退。
1043年,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皆為宰執之臣,正式開啟“慶曆新政”。
宋神宗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後,針對一些反對的聲音,神宗有動搖之心。這時,王安石說出了一句“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此三不法,是王安石的名言。
同年,富弼上書宋神宗:人君害怕的只有天,如果不畏懼蒼天,又有什麼事不能幹呢?這一定是奸人想進邪說,來動搖皇帝的意志,讓輔佐諫爭的大臣,沒有地方施展他們的才能。這是治亂的關鍵,不能不盡快救治。
擺明了說的是王安石,反對王安石變法,認為王安石是小人,變法亂了國家。
3、文彥博
在《清平樂》中,文彥博也是以青年才俊出道,在宋朝是四朝老臣,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與富弼、韓琦等皆交好,是“慶曆新政”的支持者。
但王安石變法開始後,文彥博立馬上書反對:“朝廷行事,務合人心,宜兼採眾論,以靜重為先。陛下厲精求治,而人心未安,蓋更張之過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舉之敝爾。”認為神宗皇帝行事操之過急,且偏信小人。而這所謂的小人,就是指王安石及擁護其變法者。
那麼,同樣是變法,為什麼這些人支持“慶曆新政”,而反對“王安石變法”呢?
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個變法不一樣的地方。
二、“慶曆新政”概述
1043年9月,范仲淹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是“慶曆新政”的改革綱領,歸納起來,范仲淹準備在朝廷中改革以下十事: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
1、明黜陟:可以概況為提升官員們辦事的積極性,此前的官員升遷途徑,主要看資歷。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官員,都是按年齡來晉升,三年該升什麼,五年該升什麼,有固定的一套模式。這樣,很多官員就尸位素餐、得過且過,這樣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因此,首先要提升官員們辦事的積極性,實實在在的為國家辦事。
2、抑僥倖:概況來說,就是官員太多了,不能再大量增加官員了。因為在古代,不同級別的官員是可以有蔭封的,如一個二品京官的子弟可以直接進入仕途,而不需要經過科舉考試。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政府的開支。以後,蔭封承襲的子弟要削減。
3、精貢舉:也就是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范仲淹說:“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士皆舍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國家用辭賦取士,沒有將真正有才能的都選出來。
4、擇官長:就是要選擇好的父母官,在基層把中央的政策實施下去,真正做到為民請命。
5、均公田:相當於後來的“養廉銀”,只不過宋朝的是給田,中央給官員田了,那麼官員你就得安心辦事,不能再貪汙腐敗了。
6、厚農桑、減徭役:宋朝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商業來錢快,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農業。因此,范仲淹的改革,強調“農本”地位,要農民好好種田,官府也要好好撫卹。簡徭役,就是要保證農民有足夠的時間去耕種,例如某地原先規定需要100人服徭役,現在能不能減到70人,剩下的人好好種田。
7、推恩信、重命令:做到令行禁止,官員們不能搞陽奉陰違。
從范仲淹“慶曆新政”的這些改革措施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主要是要解決政府系統內部的問題,要精選好的官員,讓好的基層官員為百姓辦事,不能貪汙腐敗;保證農民有足夠多的時間種田。說到底,就是恪守本職,你是什麼角色,就該幹好你分內的事。“慶曆新政”屬於比較溫和的改革。
而王安石變法呢?
三、王安石變法
宋神宗之所以要進行變法,就因為那時國家“冗費、冗官、冗兵”現象嚴重,造成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因此,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富國強兵。
要使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變成富國強兵的樣子,就必須要下狠藥。因此,王安石變法的許多措施都相當激進,其中反對最多的幾項,分別是:青苗法、方田均稅法和免役法。
1、青苗法:王安石設想的是地方政府在糧價很貴的時候,為保證下層百姓也能吃上糧米,官府以低於市價銷售;若是糧食價格很低時,政府就以高價來收取老百姓手中的糧食,不至於“價低傷農”。每年農耕播種之時,地方政府可以以低息貸款給百姓,等到老百姓有收成後,再一併歸還。由此可避免百姓被高利貸盤剝,引致家破人亡。
2、方田均稅法 :規定地方政府要清點境內所有的土地,按照土塙肥瘠定為五等,不同等級的土地繳稅數是不一樣的。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地方地主所隱瞞的土地就被測量出來了,必須繳稅。
3、免役法:在中國古代,農民每年都需要服役,有兵役、徭役等,王安石頒佈“免役法”,規定應該服役的人,只需要按照民戶等級交納一定數量的錢,就可以不去服役了,而改由政府出錢僱人去服役。這樣既保證了老百姓的農作時間,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免役法”還規定:此前不負擔差役的官戶、女戶、寺觀,也要按同等戶的半數交納錢,稱助役錢。
四、韓琦等人敵視王安石變法的原因淺析
韓琦、富弼、文彥博等都是“慶曆新政”的改革者,為何要反對王安石呢?總體來說,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王安石的設想是好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青苗法,史書記載:“官吏無狀,於給散之際,必令酒務設鼓樂倡優或關撲賣酒牌,農民至有徒手而歸者。但每散青苗,即酒課暴增……因欠青苗,已賣田宅,質妻女、溺水自縊者,不可勝數。”“先朝散青苗錢,本為利民,並取情願。後提舉官速要見功,務求多散。或舉縣追呼,或排門抄搭。”
由上可以看出,“青苗法”的設計本意是讓無錢播種的老百姓,有低息貸款,緩解一時的困難。但是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為了業績,逼迫老百姓貸款,即便家裡本來不缺買種子的錢。而還款的時候,不再是中央規定的低息,而是高息。這樣操作下來,老百姓的負擔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有些百姓家裡甚至賣田宅、賣妻女了。
韓琦、富弼、文彥博等人熟讀聖賢書,深受“敬天愛民”思想的薰陶,自然不能讓“青苗法”這樣傷害百姓的政策存在。
2、王安石變法是為了迅速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面貌,讓國家迅速的富強起來。因此,王安石想要變法速速辦成。但當時很多文人士大夫都不贊成王安石的做法,因此,中央的清流很少有人加入到王安石的變法隊伍中來。
王安石不得不啟用一批新人,這其中就有許多官場投機取巧的小人,例如呂惠卿。地方實施政策的官員們更是利用這一機會,開始斂財。王安石的急功近利,讓這些變法的投機者有了鑽營的機會。好的變法舉措,變成了他們盤剝百姓的工具,最終成了害民之舉。
韓琦、富弼、文彥博等人自然不能與這些小人為伍,不僅如此,他們還要不斷上書,讓皇帝看清王安石變法的本質。
3、韓琦、文彥博、富弼等人也有自己利益的考慮。在王安石變法之前,他們是不需要交免役錢的,有些額外的職田也是不需要交稅的。但是王安石開始變法後,他們需要交納助役錢,還需要交稅。這嚴重的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4、王安石變法觸動了當時絕大部分官員,特別是地主官員的利益,這些人很多都是朝中清流,“之乎者也”之輩,他們的輿論對社會的影響也相當大。韓琦等輩,就是清流的首領,自然需要為這些人發聲。
因此,韓琦等人反對王安石變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資料:
《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