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怨太深話張說

“誰復遨遊不復歸,閒庭莫畏不芳菲。會待城南春色至,竟將花柳拂羅衣。”(張說《城南亭》)這是唐朝名相張說被貶嶽州時做的一首詩,詩中反映了張說遭貶以後的淡定的心境和坦蕩的胸懷。作為“開元盛世”的重要推動者之一的張說,他上佐天子定大略,下撫百官行政令,既有宏才良策,又文采風流。《舊唐書》載,張說“為文俊麗,用思精密”,人稱“燕許大手筆”。


積怨太深話張說

但是頗有才智的張說,卻把人際關係處理的一塌糊塗,同時又好佔小便宜,不能以身作則,深受後人詬病。

一、不融洽的同僚關係

據史料記載,張說脾氣暴躁,百官凡奏事有不合他心者,“好面折之,至於叱罵”。

開元十四年(726)二月,唐玄宗召回河南符尹崔隱甫,欲授任要官,張說知道後,認為此人不通文學,遂奏請擬任金吾大將軍,而推薦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前殿中崔月用御史大夫遭唐玄宗拒絕,唐玄宗仍以崔隱甫為御史大夫。崔隱甫知道內情後張說耿耿於懷。

御史中丞宇文融,曾建議檢括天下游戶及籍外佔田,設置十道勸農事,並讓分行郡縣督責檢查。張說卻認為此舉擾民,屢次從中阻止。爾後宇文融又請求吏部設立十銓,與蘇頲等分管選舉,但是凡有論奏,張說都極力抑止,“於是銓選失序”,於是宇文融就恨從心生。

二、與前任拔劍弩張

張嘉貞是張悅的前任首席宰相。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宰相們奉命在中書省宴請張嘉貞。在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互敘情誼之際,張嘉貞卻指著時任首席宰相張說的鼻子破口大罵,說:張說,你這個小人!要不是你陷害,我才是這裡的主人!你還有臉在這兒與同席共餐!張嘉貞越罵越激動,對張說捋胳膊挽袖子,可見他們之間的積怨頗深。據史料記載,他們不和的主要原因是張嘉貞認為張說有意排擠他。比較明顯的是以下兩件事:

一次是開元十年(722)冬天的打板子事情。當時有一個叫裴伷先的廣州都督觸犯條律。人們都知道廣州都督是地方的大員,對他如何處置,唐玄宗便召集宰相們商議。當時宰相源乾曜一貫不做主,作為首席宰相的張嘉貞便說:請陛下在朝堂上杖責,以殺一儆百!可是唐玄宗還未表態,張說就搶著說話了:不能這樣。過去有一種說法叫做“刑不上大夫”。這些人都是皇帝身邊的重臣,要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這樣君臣之間有禮有義,才像個朝廷的樣子。現在廣州都督違反條律,依法要殺他可以,要流放他也可以,但是怎麼能在朝廷上打板子呢?這豈不是讓天下士大夫寒心嘛!玄宗一聽有道理,馬上宣佈按張說的意見處置廣州都督。

張嘉貞心裡十分窩火,退朝後對張說說:你何必在皇帝面前危言聳聽,駁我的面子呢?張說則義正詞嚴地說:“宰相者,時來即為,豈能長據?若貴臣盡當可杖,但恐吾等行當及之。此言非為伷先,乃為天下士君子也。”意思是我們這些當宰相的,誰也不是終身制。今天當宰相,明天可能就是個一般的大臣。如果我們今天建議打大臣板子,我害怕有一天板子也會落到你我身上!所以我說那些話不是單單為了裴伷先,而是為了天下士君子著想的。

還有一次是處理張嘉貞的弟弟犯罪的事情。開元十一年(723),張嘉貞的弟弟張嘉佑,因為貪汙被人告發了。張嘉貞兄弟兩個從小父母雙亡,相依為命,情同手足。當年張嘉貞剛剛受到唐玄宗的恩寵時,所提的第一個請求就是把弟弟調到身邊工作。他的弟弟也確實爭氣,後來官至三品金吾將軍。兄弟倆一文一武,出將入相,整個長安城沒有不羨慕的。現在張嘉佑犯罪了,張嘉貞心裡十分著急。正在無計可施之時,張說給張嘉貞出了個損招。說:皇帝對你們兄弟這麼信任,而張將軍卻貪汙受賄,皇帝對此肯定很生氣!現在皇帝正在氣頭上,我勸你還是別去撞這個槍口。依我看,你也別上朝了,就在家裡素服待罪。可能皇帝看你的態度好,就會對張將軍從輕發落。因張嘉貞心亂如麻,便覺得張說的建議很有道理,於是就真的沒有上朝,穿了素衣服在家裡候著。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張嘉貞性格強悍,平時沒少得罪人,現在大家一看有機可乘,便都紛紛落井下石。有人說,你張嘉貞不是號稱清廉嗎?其實不光他弟弟貪汙,他本人也接受過賄賂並舉例說,當年洛陽有一個地方官,給張嘉貞修建了一座豪宅,張欣然接受,後來怕事情敗露,張嘉貞就把這個地方官給逼死了。還有人講,張嘉貞結黨營私,把自己的黨羽都安插到中書省等。結果,不僅張嘉佑被貶官了,連張嘉貞也被定了個治家不嚴的罪名,一併問責,貶為到幽州刺史,張說擔任了首席宰相。事到如今張嘉貞才明白過來,原來自己是被張說當猴給耍了。


積怨太深話張說

三、嫉賢妒能,害怕別人超過自己

這主要表現在姚崇的進退上。唐玄宗即位後,張說擔任宰相,姚崇任同州刺史,唐玄宗聽了姚崇的“治國十策”後,打算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兼宰相。張說知道以後便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唐玄宗不予理睬;一計未成又施一計,張說又讓殿中監姜皎向唐玄宗建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相,誰知又被唐玄宗識破。

姚崇當上宰相後,張說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想尋求唐玄宗的弟弟岐王為靠山,沒想到卻被姚崇抓住了把柄。一天退朝後,朝臣們都已離去,姚崇假裝一瘸一拐的樣子走在最後面,玄宗叫住他,問是怎麼回事?姚崇說:“臣腳有損傷。”玄宗又問:“很痛吧?”姚崇答道:“臣的痛苦不在腳上,而是在心中。”玄宗問這話什麼意思,姚崇回答說:“岐王是皇上的愛弟,張說是輔佐大臣,而張說總是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事情不好,所以我很擔心。”唐玄宗最忌的是自己的兄弟與大臣拉幫結派,於是立即將張說貶為相州刺史。

四、生性愛佔小便宜

據史料記載,張說生性愛貪佔小便宜。最典型的事例是他遭死後的姚崇算計的歷史典故。


積怨太深話張說

據說姚崇死後,為了防止其後代收到張說的迫害,臨死時,他告誡兒子說:“張說與我嫌隙很深。我死之後,出於禮節,他必來弔喪,你們可將我平生所用的珍寶器皿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他看也不看,那你們就要作好準備,滅族之災就將來臨了;如他看這些東西,那就預示沒事了,你們就將這些東西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碑文。得到他所撰碑文後,立即謄寫,報呈皇上,並準備好石頭,立即刊刻。他的反應比我遲鈍,數日之後,定要反悔;他如派人來索取碑文,就說已報請皇上批准,並將刊刻好了的碑拿給他看。”

姚崇死後,張說果然前往弔喪,對所陳服玩是看了又看,愛不釋手。姚崇諸子按父親所囑將張說喜歡的珍寶送給了張說,並讓張說給自己的父親撰寫碑文,張說欣然同意。在碑文中,張說稱讚姚崇“位為帝之四輔,才為國之六翮,言為代之軌物,行為人之師表”。

數日後,張說在家中越想越不對勁,後來他幡然醒悟,後悔莫及,就急忙退回珍寶,並以言辭不夠周密需要修改為由索要碑文。這時姚崇的兒子告訴他,碑文已經稟告過了皇帝,石碑也已刻好了。張悅聽後,萬分懊惱,不禁嘆息地說:“死姚崇猶能算計生張說。”


積怨太深話張說

五、還算有一個好的結局

由於張說得罪的人太多,積怨太深,所以同僚們一有機會就彈劾他。特別是他屢次拒絕於文融的建議,宇文融憤怒已極,隨即聯合崔隱甫、李林甫等共同彈劾張說,罪名是他招引術士王慶則“祠禱解,而奏表其閭”;引僧人道岸“窺詗時事,冒署右職”;其親吏張觀、範堯臣依據張說權勢,不僅“市權招賂”而且又擅自給太原九姓羊錢千萬,言辭“醜慘”。玄宗十分惱怒,即敕令源乾曜、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於御史臺鞫審張說。

源乾曜等奉詔鞫審張說,罪狀多屬實,張說被打入大牢。唐玄宗派高力士去看張說,只見他蓬首垢面,坐在草地上,使用的是瓦器,吃的是粗食,以示“自罰憂懼”。高力士將此情況回報了玄宗,並說:“說往納忠,於國有功。”玄宗聽後也很憐憫他,僅罷免了張說的中書令職務,命其在集賢院專修國史。但唐玄宗對他的寵遇不衰,“朝廷每有大事,上常遣中使訪之”。


積怨太深話張說

據史料記載,開元十七年(729),張說再拜尚書右丞相,集賢殿學士。不久,又代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他上任那天,唐玄宗特命有司供帳,奏音樂,具酒饌,儀式熱烈而隆重並作御詩一篇贈給張說。不久,又以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張說被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其長子張均為中書舍人,次子張垍尚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當時榮寵,莫與為比。”

開元十八年(730),張說患病,唐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並賜御筆藥方。由於醫治無效,這年12月病卒,時年64歲。唐玄宗親自為其御書碑額:“嗚呼積善之墓”,併為其製作神道碑文,御筆賜諡曰“文貞”。

積怨太深話張說

張說出身低微,23歲赴東都洛陽參加科舉考試,在近萬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取對策第一名,從此步入仕途,官至鳳閣舍人。後因不願作偽證,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宗昌,遭流放。中宗繼位後,被召回朝廷,睿宗時任宰相,因不歸附太平公主,被罷相。玄宗即位後,被任命為宰相,因與同為宰相的姚崇不和,被貶官;後因鎮邊有功,奉召還朝,復任宰相,晚年又遭遇政敵宇文融、李林甫彈劾,罷相歸隱,沒過多久又出任尚書左丞相。


積怨太深話張說

縱觀張說一生,他歷仕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三次出任宰相,執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可謂文武兼備,才幹出眾,功績卓著,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張說的一生留給後世的啟迪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南宋詩人陳普《詠史上•豫讓四首》中寫到:“荀息無裨晉獻公,豫生如許智宗空。古人才德難求德,大節初心要始終。”看來,古代人的才與德相比,德是最難求的,關鍵是大節初心要始終如一。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一個人除了要有才能和本事之外,一定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潔身自好、包容異己的思想境界。

(聲明:圖文中的照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