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各地返校教学也逐步开展,学生们即将从“宅家学”模式过渡到校园生活。超长假期肯定会让很多学生学习习惯有所改变,怎样提升学习能力,实现高效学习,成为家长和老师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


皆知学习能力是成为21 世纪综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并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应该从提升学习效率开始。面对信息过载和学习方式陈旧,那该怎么办?不妨尝试在认知科学指导下学习。


订学习计划

学会时间管理


建议制订切实、可行、效的学习计划,将知识点强化、细化、条理化,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整体水平。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思考这段时间的学习目标,把它具体细化出来,安排好具体内容和相应的时间安排,并且按照所制定的具体安排去执行,每天晚上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评价和自我督促。


合理运用资源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近期,有很多公共文化平台推出了免费在线课程,孩子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些平台,开拓视野,整合学习,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如将阅读与信息处理、绘画表达相结合,制作图文并茂的阅读笔记;将理化知识学习和实验相结合,动手做做科学实验;也可以进行艺术体验和创作,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表现能力。


变换学习环境

能帮你把学的知识记得更牢


传统的观念认为,学习的时候就要找一个安静、固定的场所,前后的学习环境需要保持一致性。比如,有很多人喜欢坐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的同一个位置,这样的一个“专属座”会给他们一种“要开始学习”了的心理暗示,也有人把这视为一种学习的“仪式感”。


科学家的发现却和传统忠告恰恰相反:比起按部就班的选择固定的学习场所,随时变换不同的地方,学习效率反而可以更高。在科学家做的关于环境的变换对学习效果有何影响的实验中,不同场所的学习效果,要比相同场所提升20%。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大脑在储存知识的时候,会将周围的环境一同进行编码储存,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时,学习材料被植入了几层不同的感知中,连接到学习材料上的背景提示也会增加。当我们需要回忆知识时,大脑就可以“恢复”它所能“恢复”的周遭环境。更换环境,这就给大脑更多根据环境提取记忆的机会。


同时,变换学习环境,也让我们的记忆不再依赖于周遭环境。尤其是我们无法预测需要展现水平时,周遭会有什么,所以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要不断改变周遭环境。毕竟,我们要应对生活中各种突击考试竞赛、自发的或者临时的,考试的时候也不可能坐在一模一样的位置上。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心理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曾这样建议学生:

备考复习时,不要直接按照笔记复习。把笔记放到一边,重新整理学习材料,整理出一套全新的重点概述来。这样会强迫你把学习材料都过一遍,而且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过一遍。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无论我们改变了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只要做出改变,都会有效。因为实践本身就能强化你的学习,让你学的东西越发不必依赖于周遭的环境。谨遵思维定式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换一个场地、换一个不同的时间段、甚至不同的学习方式,都会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


拉开时间间隔

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当我们想熟练掌握某项技能或者学会某个知识,我们通常愿意花整块时间,就着同样的内容反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即使我们再着急,一口气也是吃不成胖子的,然而很多人在学习上仍然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记忆无法维持得长久,很容易就忘记。过了段时间就察觉:就像没学过一样。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根据记忆的科学,科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又高效的学习方法——分散式学习。“分散式学习”即遵循“间隔效应”,意思就是,把一次学习的时间打散成数次,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如此,学到的东西不会少,而且还能记得长久。


面对考试,每个人的备考时间各有不同,有人就会关心:如何设置学习的时间间隔?有科学家就根据“间隔效应”总结出了复习功课的最佳时间间隔是多久。

此外,科学家还指出:如果你想要知道什么时候复习效果最佳,首先要确定的是,你希望那份记忆能维持多久。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如上图所示,最佳复习间隔的大致时间范围可以这么设置:如果考试在一星期之内,而你想要把学习分成两次,你可以今天一次,明天一次;或者今天一次,后天一次;如果还想再加复习一次,可以设置在考试前的一天,与第一次学习的时间刚好相距在一星期内。


如果考试是在一个月后,最好的做法是:今天学习一次,一个星期之后学习第二次,以此类推。考试的时间离得越远,你要保持的记忆时间越长,那么第一次学习与第二次学习之间的间隔越大,效果也越好。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虽然间隔时间的等待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忘掉更多的东西,但只要我们保证在每次复习时必须完全记得所要学习的内容,就可以学得高效。因为我们忘掉的东西越多,我们也能因此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

但如果间隔时间超出了表格中给的时间,则拖得越长,考试成绩反而下降的更厉害。


闭卷练习

主动回想升级学习力


在复习资料上的划线、一份学习大纲、又或是得到老师或者书上提供的章节概要……各种小手段都能造成这种“熟练度错觉”,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地方没记住。


这时,主动回想比被动重复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我们想把一段课文背下来,与反复阅读20遍相比,更容易记住的做法是只读10遍,而且边读边尽力背一些出来,记不清的时候才翻开课本看看。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提到:

我们的记忆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即主动回想比被动的重复效果要更好。也就是说,以背诵为例,学到差不多的时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后尽量用心去回想刚才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比直接再看书要更好。如果我们‘用心回想’出了一部分词句,那几乎可以肯定下次还能再想出来;而如果我们‘直接再看书’,那么下一次很可能还是离不开书。


在主动回想时,我们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的挖出某项记忆,我们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

如果想背诵什么东西,科学家也通过实验总结出:

要获得学习与背诵的最佳搭配效果,最恰当的比例是阅读和学习只占30%,先花1/3的时间去学去记,剩下的时间则要用来凭借记忆背诵。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如果我们要花30分钟的时间来背诵一篇课文,那么可以先用10分钟熟悉理解,剩下还有20分钟时间,尽量用心回想刚才的内容,发现卡壳的时候,再回去看书。


在备考期间练真题也是一样的,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研究一遍答案,琢磨的差不多了,就把答案扔一边,自己亲自来写一遍这道题。当在某个地方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接下来再进行有效且精准的记忆复习。


我们还可以给自己准备一次自测,或是讲给别人听,当我们能够清楚的把知识点讲出来,别人也听得明白的时候,那就是真正吃透了。


“宅家学”&“在校学”,高效学习有方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需要不断实践和尝试,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拨开迷雾,正做到高效学习。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会学习”势必成为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