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歎不已!

在整個唐朝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著名詩人,也為我們留下了數以百萬計的不朽詩篇。每位詩人都有著自己獨有的風格,比如“詩仙”李白浪漫無比的超現實風格,杜甫鏗鏘深沉的風格;李商隱在悲慘人生中看透一切的無畏之風,還有著名的“詩鬼”李賀奇怪詭譎的詩風等等。

其中李白、李賀、李商隱被合稱為“三李”,這三位詩人可以說代表著唐朝不同歷史時期的詩詞風格。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歎不已!


如果說李白屬於天才型詩人,那麼李賀絕對屬於“鬼才”型詩人。他年少成名,是典型的“神童”:七歲就會寫詩,尤其擅長快速即興作詩,可以與當年那位五歲就能援筆成詩的方仲永相媲美了。

但是與初唐的王勃一樣,在自己26歲時,生命就戛然而止,實在令人嘆息。但是李賀在這短短的二十幾年時間裡為我們留下的詩篇卻很多,可以說篇篇經典,由於他的詩常帶有奇怪詭異之感,而且詩作中反映出了他極為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後人給了他一個非常符合他風格的稱呼——“詩鬼”。

在“詩鬼”李賀的詩中,想必有一首詩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雁門太守行》。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歎不已!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行”是“歌行”的意思,是當時古樂府曲調中的一種詩詞體裁。

這首詩寫於唐朝與北方突厥部族長年累月的衝突以及中原藩鎮割據時期,據史料記載,寫這首詩時李賀才18歲。

年少的李賀生活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免不了雄心勃勃、意欲征戰沙場。位於山西西北部的雁門關是扼守中原的要塞,北方突厥部落時常進犯,加之藩鎮割據,使得唐王朝陷入了極端混亂的時期。

其實說來也比較有趣,這首詩本質上是李賀為了向韓愈推薦自己而寫的一封信。雖然李賀在此時已經是遠近聞名了但是沒有大咖的支持,仍然是鍋裡的蚱蜢——蹦不了太遠。一次,他聽聞韓愈就在洛陽城中,就帶著這篇所謂的自薦信投到了韓愈門下。

而當時那樣年代正是盛產邊塞詩的時候,名家名作頻出,諸如高岑、盧綸這樣的大V怎是李賀這樣一個毛頭小子所能比擬的,但是韓愈卻被這首想象力豐富、構思巧妙的“自薦信”所吸引。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歎不已!


整體來說,這首詩雖然是在描寫慘烈悲壯的戰爭場面,但是李賀卻沒有按照以往的那種固定模式來描寫,而是用極其奇異的手法將悲壯的戰場渲染得穠豔斑駁,更令人稱奇的是沒有固定詞語來敘述時間地點,但是我們在讀後卻對這場邊塞戰爭的一切瞭然於胸,而且還將戰場上的風雲突變恰如其分地糅合在了這個短短的幾句話中。

手法難學、意境更難學,這也許就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也是他能為後人所銘記的一點。

首聯

開篇毫無隱晦,將戰場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描寫了出來,可謂妙絕古今。

敵軍猶如一團烏雲向我方襲來,此時攻守雙方力量懸殊,眼看著城池要被攻破,就在此時一縷陽光透過這層層烏雲照在了將士們的鎧甲上,各個閃耀著奪目的光輝,好像神兵天降一般,我們人數雖少但是士氣絕對是最高的,此戰必勝。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歎不已!


開頭就用這樣一句極具想象力的詩句將我們帶入到了一場兵臨城下、將士無畏的緊張的氣氛中。首先是原本很輕的“雲”壓向城池,這樣令人窒息的語句瞬間將大軍壓境的情景渲染了出來,可謂是絕妙的開頭,而後的一句:甲光向日金鱗開,更是將大廈將傾時的守城將士的無畏與勇敢免回了出來。

首聯沒有一個詞再說戰爭馬上要開始了,敵我力量太過懸殊等等,而只是運用簡單的詞語渲染,就將戰場一觸即發的那種緊迫感描繪了出來,正如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評論李賀的這句開篇:

李奉禮‘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是陣前實事,千古妙語。

頷聯

戰爭開始了,一片喊殺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進攻的號角已經吹了多次,這原本蕭瑟寂靜的秋天也被漫天的號角與喊殺聲打破。戰爭太過慘烈,在暮色來臨時刻,你能清晰地看到那土地上揮灑這的熱血,已經將這片土地染成了紅色。

將首聯與頷聯結合起來看,李賀這樣一位文弱書生,這樣一位18歲沒有任何戰場經驗的詩人,卻能夠將殘酷激烈的戰爭場面用他自己極富想象力的手法渲染出來,實屬不易,這樣的開篇兩聯就稱得上是千古名句!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歎不已!


那壓城的黑雲、張開的金鱗甲、蕭瑟秋風中的號角聲、被鮮血染紅的大地無一不是象徵著戰爭慘烈與無情的符號,而李賀卻能夠將這樣的符合恰當的拼接在一起,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身臨其境的畫卷。

頸聯

戰爭焦灼時分,遠遠地望見援軍的紅旗已經快到了易水邊,暮色又深,在這寒霜之中,震天的號角與戰鼓聲漸漸的低沉了下去,但是仍舊在那夜色來臨之前咆哮著不肯輕易消失掉。

頸聯運用簡單的筆觸交代了以下問題:

其一:半卷著的紅旗是援軍馳援時的要求,為的是能夠起到突襲的作用,說明了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的特點;其二:戰爭究竟在哪裡展開——易水。雖然在地理位置上看,易水距離雁門關還比較遠,但正是這樣的誇張手法將戰爭的悲壯描繪了出來其三:暗示著將士們一去不復返、壯懷激烈的豪情。同樣,頸聯中援軍半卷的紅旗,在寒霜中逐漸低沉的戰鼓也同樣是戰爭符號,與之前的黑雲等共同撐起了在李賀的思想之下那慘烈壓抑,而又充滿爆發力的環境。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歎不已!


尾聯

本詩最為悲壯的一句話,為我們樹立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

雁門太守為了報答君主的恩情,手揮刀劍戰場殺敵直到戰死為止。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歎不已!


尾聯是全詩的一個昇華,雁門太守無畏生死為國效忠的英勇氣概震撼著每一個人,而此處的“君”,其實倒不一定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君主,在每一位讀者看來,可能代表的人是不一樣的,而在李賀看來只要是心中惦念的那位太守肯為他/她捨生取義的人就是本句中那位“君”。

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描寫戰爭的經典詩篇,李賀憑藉著他豐富奇詭的想象和超拔的文采,將殘酷激烈的戰爭場面用濃墨重彩的渲染手法,緩緩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令人讀後心神為之悸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