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讓孩子不愁吃穿”就是盡到父母的責任了嗎?

家長對孩子沒有盡到責任分為兩種——“生而不養”和“養而不教”。

先來說下“生而不養”:

在沒有任何經濟基礎條件以及謀生能力做支撐下,就把孩子帶進人世間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胎兒時期,已會產生各種花銷:各種“準媽媽”要吃的營養品、孩子出生後的衣物、嬰兒床、嬰兒車等儲備。然後生產時住進醫院的花費,再到之後尿不溼、孩子的奶粉等等,這些支出並不是沒有必要,都是在“養孩子”,把ta養得白白胖胖、健健康康。

如果,準爸媽們不能自主負擔這部分開銷,那麼,孩子的成長基礎條件可能就不會盡如人意。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在以前老家,每家都有3-4個孩子,家裡條件也並不好,孩子不照樣活蹦亂跳地長大嗎?當然,不同人有不同的育兒理念,如果你認同以前的帶娃模式,沒有關係,只要夫妻倆達成共識就行,不要在帶娃過程中因為給娃提供不了好的基礎條件而不停爭吵。

你以為“讓孩子不愁吃穿”就是盡到父母的責任了嗎?

我們再來說下“養而不教”:

這一點是很多家長常常忽略的。我們總以為讓孩子不愁吃穿就是盡到了責任,如果再讓孩子吃穿高檔,那麼就算是極為合格的家長了。抱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往往在面對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學習”時,總覺得自己付出那麼多卻換來這種結果,孩子是愧對家長的,是不理解父母在現實社會中的種種不容易的,於是對孩子教育就容易做出一些過激手段,要麼矯枉過正,要麼放任自流,導致兩代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隔閡越來越深。

其實,讓孩子不愁吃穿只是盡到了“養”的責任,“教”也非常重要,那麼,教什麼呢?



1、教育知識。

家長總以為教育知識是學校、是老師的責任,殊不知,家長才是教育第一責任人,你每天下班回家就是刷手機,怎麼會好意思要求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呢?好的家長教育知識是和孩子一起同步去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然後利用自身多年的生活經驗儲備,在輔導孩子時把課本上的知識以日常生活小故事、小例子的形式傳輸給孩子,這樣和學校兩下里配合,孩子就不會覺得課本上知識並沒有用處,好像一切都是為了考個好成績而已。


你以為“讓孩子不愁吃穿”就是盡到父母的責任了嗎?

另外,除了課本上的知識,生活本身就是個知識大課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不要覺得“父母來應對生活,孩子只管學習”是一種大義凜然的愛,帶著孩子淺嘗下生活的苦累和辛酸,多和ta聊聊職場不如意、人生不常態等,其實都是在教育孩子。帶著孩子下地做農活,也是一種教育,而不是現在很多情況:孩子對課本滾瓜爛熟,卻依然“不識五穀”。

家長不要覺得這很浪費時間和精力,要知道如果你一開始沒有付出時間和精力,越到孩子成長期的後面就越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彌補。

2、教育品格。

父母的言語、處事行為對孩子的品格養成影響最深也最為牢固,對孩子的品質教育,無須多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滲透影響就行了。

這裡我舉一個之前親身經歷的事情。

大學時期,我兼職送肯德基外賣,馬上要回來進店的廣場上輕微擦了下一輛小汽車,男車主和他一個大概4、5歲的漂亮可愛女兒走下車,男車主看了下車上的小劃痕,兇巴巴地就開口要我300塊錢,我當時穿的是工作服並沒有帶現金,就說,我們店就在前面,你等我一下我去拿。車主不同意,認為我會跑路,讓我把手機押給他,我沒多想把手機給了他,等再拿錢出來的時候,就見不到車和車主了。我的手機,價值800元,9成新。


後來,我一直在想,我一個窮學生都覺得這些錢無所謂的,車主的女兒會怎麼想,她以孩子的眼光會認為爸爸這樣做不對不道德嗎?如果她認為爸爸的行為是合理的,那真的可悲可嘆了!

這件事,大家可以聯想一下抖音上經常看到的,家長帶著孩子在馬路上見到消防員叔叔就停下來敬禮。以上兩種情境,孰好孰壞,各位家長應該有了自己的判斷。

以上,與各位家長共勉。

90後,初為人父的谷爸,踏上了學習如何帶娃之路

父母是個容錯率極低的“職業”,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

願我分享的帶娃思路,對您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