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1981年考古發現漢代度量衡器“權”,以此推算古方劑量,解決了歷史上古方劑量的一大疑案,對仲景學說的教學、科研、攻關、臨床應用意義重大,值得引起中醫界高度重視。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不單是中醫學四大經典鉅著之一,更是中醫學第一部急性熱病學專著。東漢末年,寒疫大流行,傷寒的特點,發病急,傳變速,故仲景立方劑量大,藥簡,力專、效宏,方能阻斷病勢傳變,挽救危亡。

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近代用法,大違仲景立方本義與用藥原貌,無疑嚴重影響了經方臨床效用的發揮,阻礙了仲景學說的發展與創新。明代迄今,醫家根據“古之一兩,約今之一錢”的臆斷,使用經方僅原方的1/10。並且沿襲至今,懸殊太大,劑量過輕,不堪大任。

1981年考古漢代度量衡器“權”的發現,意義重大。劑量問題是方劑治病的核心,沒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質”。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漢代1兩為今之15.625克,1斤為250克。則經方的實際劑量,當以原方折半計量為是。

茲據柯雪帆教授歸納整理的資料並經反覆稱量核實,摘要介紹如下:

斤=250克(或液體250毫升,下同)

兩=15.625克

升=液體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類藥末約2克、草木類藥末約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克

一錢匕=1.5~1.8克

一銖=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吳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蟲1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枚15克、

強 烏頭1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梔子10枚平均15克、瓜蔞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實1枚約14.4克、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厚朴1尺約30克

竹葉一握約12克

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方劑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機,配伍精當,便是特定的劑量。以四逆湯的應用為例:四逆湯乃仲景急救亡陽危症之峻劑,有斬關奪門、破陰回陽、起死回生之效。原方為炙甘草2兩、乾薑兩半、生附子1枚(破八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為準,則四逆湯劑量是炙甘草30克,乾薑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藥效為制附子之兩倍以上),而部編中醫方劑學四逆湯之劑量為:附子5~10克,乾薑6~9克,炙甘草6克。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於頃刻,誠然難矣!無怪乎中醫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敗。不是經方不靈,而是我們未能繼承仲景先師的衣缽真傳。習用輕劑,固然可以四平八穩,但卻閹割了仲景學術的一大特色,使中醫丟掉了急症陣地。

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權”的發現,是中醫界復興的大好契機,可惜對中醫界震動不大。只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聞風而動,廣為傳播。而且立即埋頭於臨床研究,用炙甘草湯原方試治多種心臟病取得驚人的療效,令人振奮與感佩!我們身在基層前沿陣地的中醫,對此極為敏感。

60年代中期,我已對歷史上習用的經方劑量,發生懷疑,每遇重危急症,如心衰瀕死病人,輒用傷寒四逆湯類方原方原量投治。主藥附子則加一倍、兩倍、三倍,破格用藥,有100多例肺心病、風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導致的心衰瀕死病人,協同西醫進行搶救,絕大部分是西醫放棄治療,由我單用中藥,一劑藥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晝夜按時連服3劑,附子總量達500克以上,使這些現代西醫院宣佈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我把此方定名為“破格救心湯”。

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80年代之後,把六經主方及常用《金匱》要方,唐宋以前久經考驗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釐訂劑量,置於案頭,以備檢索。《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寶庫中之寶庫,有強大的生命力!仲景上承內難,博採百家,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仲景學說是中醫學活的靈魂,是中醫取之不盡的源頭之水,是攻克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仲景六經辨證之法,使我們洞悉病機,見病知源,以病機統百病,則百病無所遁形。立足於臨床刻苦研讀仲景著作,學以致用,反覆實踐領悟,是中醫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中醫整體素質的唯一途徑。

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古老的中醫學經歷了4千多年的歷史考驗,經受了近百年兇濤惡浪的摧殘,仍然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並且在21世紀昂首闊步走向世界,令人振奮。前途是光明的,但中醫的現狀足令人憂慮的。常見不少中醫大學生,走出校門即對中醫喪失了信心,而改從西醫。個別中醫碩士、博士厭倦中醫,另找出路,青年中醫不敢用經方治病,用西醫的觀點套用中藥,見急症、重症,避之唯恐不及,大部分中醫院放棄了急症陣地,連省級中醫研究院的病床上也吊滿了輸液瓶……凡此種種,令人觸目驚心!

可見中醫學院的教學方法大有問題,中醫後繼乏人情況嚴重,實在應該大刀闊斧加以改革!要打破儒家治醫、崇尚空談的老套,腳踏實地地把《傷寒論》《金匱》的理法方藥的精髓原原本本傳授給學生。強調學以致用,早臨床,多臨床,有必要請經驗豐富的臨床家現身說法,以加深理解,使學生在畢業之前,即具備獨當一面、敢治大病的膽識與能治大病的功力。不要讓西醫課喧賓奪主,中西醫並重的教學方針,只能培養出不倫不類的“半瓶醋”。要在短短5年內,集中精力學好、學透中醫。

山野村夫之見,希望能引起中醫界的反思與沉思。

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李可老中醫,1930年生,2013年2月7日在山西仙逝,享年83歲。山西省靈石縣,畢業於西北藝專文學部。逆境學醫,經全省統考取得中醫本科學歷。1983年奉命創辦靈石縣中醫院,任院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山西分會會員,《中醫藥研究》特邀編委,香港《中華醫藥報》醫事顧問,世界華人交流協會特邀研究員。著有《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由中醫界泰斗鄧鐵濤親筆題詞,且給予李老極高評價。

李老一生大部分時間奔波於窮鄉僻壤、缺醫少藥的山村,一心赴救。菩薩心腸、英雄肝膽、霹靂手段,李老為“復興中醫”奮鬥終生。

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李可老中醫:恢復仲景用藥特色,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注:以上資料整理來自《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P403-407,傳遞信息主要用於學習和中醫交流,向前輩學習,與同道共勉。配圖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