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巨震令中東經濟雪上加霜

近期,衝突不斷、經濟動盪的中東及北非地區同時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國際油價暴跌兩大沖擊,原本就十分脆弱的中東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中東地區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突破20萬例,疫情還在持續蔓延。就在疫情嚴重影響民眾健康的同時,供需失衡引發的國際原油價格暴跌加劇了中東地區的經濟震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年中東及北非地區經濟將萎縮3.3%,衰退程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除埃及外,該地區其他國家今年經濟預期均為負增長,其中兩個最大經濟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經濟將分別萎縮2.3%和3.5%。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達成的歷史性減產協議未能挽救油價頹勢。在全球石油需求萎靡、庫存高企、儲油能力不足及市場投機行為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紐約原油期貨價格近日出現暴跌,歷史上首次跌至負值。27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再度大跌,紐約油價一度下跌近30%。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假設國際油價降至每桶44美元,九個中東和北非地區石油出口國的累計經常賬戶餘額將從2019年的盈餘640億美元轉變為2020年的赤字1040億美元。如果油價保持在30美元上下,沙特的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將從2019年的4.6%擴大到2020年的18.6%,政府債務也將大幅攀升。

面對近期徘徊在10美元上下的國際油價,世界頭號石油出口國沙特以及阿聯酋、卡塔爾等地區主要石油出口國不得不應對棘手的財政收入銳減、預算赤字擴大、債務持續增加等問題。IMF公佈的數據顯示,由於油價暴跌,預計中東地區的石油出口額將減少2500億美元以上,不少國家財政餘額將因此轉為負數。

埃及金字塔政治與戰略研究中心能源研究部門負責人艾哈邁德·甘迪勒表示,油價危機不僅影響海灣國家,還導致來自埃及等周邊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外籍勞工失業返回,加重周邊國家就業難題。

對於高度依賴能源的海灣經濟體而言,不僅要承擔油價暴跌帶來的財政重創,還要承受疫情對經濟多樣化轉型的拖累。華盛頓阿拉伯海灣國家研究所駐地學者羅伯特·莫吉尼克認為,擺脫石油依賴、實現經濟多樣化仍然是一個持續且代價不菲的過程,海灣國家為此付出諸多努力,其一就是讓非石油產業高度優先,但這依賴於國際遊客和實物商品的跨國流動。

在疫情衝擊下,許多被認為是海灣經濟多樣化的支柱產業,包括旅遊業、酒店業、航空業和物流業都遭到衝擊。旅遊業在阿聯酋經濟中佔比達12%,但迪拜2月酒店入住率下降近10%,每間可用客房收入下降約23%。阿布扎比關閉了主要旅遊景點,如盧浮宮阿布扎比博物館和法拉利主題公園。另據預測,疫情或將導致海灣國家航空公司收入損失70億美元。

中東地區不少國家貧困人口多、失業率高、公共衛生條件差、醫療資源捉襟見肘,加上飽經戰亂,防疫難度可想而知。許多國家經濟結構脆弱,既沒有充足的防疫經費,也無力解決防疫導致的經濟停擺衝擊。對於危機何時能止,IMF的報告表示,目前全球疫情衝擊的持續時間和強度存在顯著不確定性。

中東國家的當務之急是通過必要的衛生支出挽救感染人群生命以及保障居民健康,向低收入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如果政策空間有限,應尋求外部援助。迄今為止,IMF已收到來自中東和中亞地區的12份融資請求。

當前中東國家政府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多數國家採取“封城”、宵禁等積極措施應對,然而“封城”導致經濟活動停滯,失業率驟增。在“高年輕人口占比、高失業率、高通脹率”的“三高”擠壓之下,政府在挽救生命與維持經濟之間進退維谷,單靠自救難以抵禦外部衝擊。無論是醫療抗疫,還是金融援助,急需國際社會雪中送炭。


分享到:


相關文章: